户外骄阳似火,田林县浪平镇姬松茸种植大棚内却湿气十足。“去年我家5个大棚产菇23吨,获得纯利润7.72万元,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现在越干越有劲。”8月22日,浪平村村民吴金菊说,搭建一个姬松茸大棚原本需投入3.8万元,在政府的扶持下,只需投1万元就可认领大棚进行种植。
田林县全境是山地,平地极少。其中,浪平镇石山面积占70%,人均耕地不足两分,15个村石漠化严重,村民曾尝试种植多种经济作物,但收效甚微。“在详细分析本地地形、气候、土壤等因素的基础上,我们到云南、贵州等地考察、调研,选择发展姬松茸这一短平快的立体种植项目。”该镇党委书记蒋正波说。
姬松茸生长对湿度、温度等条件要求较高。为降低种植风险,2018年,浪平村党支部书记陈明权决定先行先试,做村民发展产业的探路人。他积极联系农业龙头企业并获得技术支持,带领村民用竹子搭建55个简易大棚,制作菇床,种下了姬松茸。“没有泥土,我们就从石缝中淘,混进发酵的甘蔗渣、牛粪,配制姬松茸成长的‘沃土’。”他说。
试种第一年,一个菌棚就带来了4.7万元的收益。人工栽培姬松茸成功的消息,让当地干部备感振奋,但发展该项产业不仅需要资金、技术,还要有稳定的销售渠道。全镇统筹人才、资金、产业资源,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在大石山间架起层层菇床,打造连片姬松茸产业基地。
然而多数村民却无动于衷。“活了大半辈子,从没见过姬松茸,也不知道它有什么用。”镇领导、村干部上门动员不下20次,弄阳村村民吴松霖却不愿种植。蒋正波没有气馁,他带领村干部、党员进村入户介绍姬松茸的食用、药用价值,并推广成功的种植技术、经验。
吴松霖看到了产业发展前景,鼓起勇气种植10个大棚。他说:“姬松茸一年大概可以产菇8批,截至8月22日,我的大棚今年产菇2批,共1.25万公斤,获利5万元。”通过示范带动,姬松茸慢慢被村民熟知,群众生产热情高涨。目前,该项产业不仅帮助浪平村、塘合村等3个村子脱贫摘帽,还为1100多户农户解决了就业问题。
在浪平镇浪平村、塘合村等姬松茸产业基地,448个菌棚见缝插针地散落在石山间。一个棚占地不过0.5亩,却可架起6层、12排菇床,松软的土层“吐露”出朵朵圆润饱满的姬松茸。“姬松茸喜欢湿润的环境,但又不能泡在水里,我们不断完善大棚、菇床等设施。”在总结经验时,陈明权说,用竹子搭建悬空的大棚,解决了石山土地平整成本高和姬松茸被雨水浸泡的问题。
一台8K超高清摄像机,正对着浪平镇产业基地里的菇架,视频连线的另一端,远在南宁的广西农业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专家韩美丽正通过“5G+8K”智慧农业平台,仔细查看生长中的姬松茸。“最近菇床上飞虫、霉菌较多,发生连片死菇现象,请问该如何解决?”面对农户的求助,韩美丽根据棚内情况、生长阶段以及姬松茸上的纹路,逐一提出解决方案。
该县与中国电信运营商开展合作,探索在浪平镇产业基地搭建5G临时体验区,让大山深处的种植户可以通过远程视频方式,得到农业技术专家的指导,并尝试通过智慧农业平台直播姬松茸生长过程,以传播、社交促进产品销售。
姬松茸为石山区群众撑开了“致富伞”,该县主要领导深入产业基地调研并总结经验,推广龙头企业、村集体、农户共同生产经营的模式,确保项目资金来源,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目前,全县计划建立760个姬松茸种植大棚,已建成549个,形成年产3800吨姬松茸的产业规模,辐射带动浪平镇、平塘乡等乡镇的贫困群众发展产业增收。
姬松茸采摘后需迅速清理并送往加工厂,才能保留较高的营养价值和口感。今年来,该县加大扶贫产业用电服务力度,为5个姬松茸集中加工基地新装5台容量为50千伏安的变压器,配套建设菌菇加工扶贫车间,打造姬松茸“采摘-清洗-加工”产业链,不仅为群众增加就业岗位,还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