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0广东扶贫济困日”来临之际,南方日报推出《脱贫记》特别策划,派记者直击汕头脱贫攻坚一线现场,深入田间地头、农家院落,感受农村农业发展新气象、农民生产生活新变化,记录9个镇村的脱贫攻坚故事,探寻汕头“战贫密码”,汇聚决战决胜的强大合力。

“驻村工作队介绍我到村农业种植示范基地工作,负责基地的日常管理、种植劳作,每月工资3600元。现在的日子不再愁吃愁穿,过得越来越好了。”在汕头市澄海区下北村,低保贫困户林华荣从蔬菜大棚里忙完出来,看到来访的驻村工作队和村委干部,笑着说道。

养殖致富经_致富养殖业_林下养殖致富案例

林华荣在驻村工作队的帮扶下到下北农业种植示范基地工作,不仅每月能领到工资,年底还可获得分红。

对帮扶单位和驻村工作队的满怀感激,对如今的生活感到满意与自信,林华荣的心声无疑是汕头四年来脱贫攻坚战果的缩影和生动写照。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年,也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在“输血”“造血”并举、产业扶贫和消费扶贫双向发力之下,2019年底,汕头37个省定贫困村已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

但实现贫困村脱贫退出之后如何巩固脱贫成果、防止反弹返贫,尤为关键。当前,汕头正摸索出自己的一套“战法”,让蝶变中的贫困村更从容地走在乡村振兴大道上。

党建引领,打造一支“不走的工作队”

巩固扶贫成果,选好配强村“两委”班子尤为关键,而突出党建引领、强化履职尽责,是打造一支“不走的工作队”的重要抓手。

以澄海区下北村为例,该村2016年以前存在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村班子党性修养和业务能力水平较低、凝聚力和战斗力不强等状况,经过驻村工作队和村委干部的合力“改造”“换血”,已是今非昔比。

“以前村里搞个民生项目,落实到某个干部手中要求其跟进,该干部口口声声应了下来,谁知两个星期内都不见他来汇报项目进度,让人头疼。”谈及前几年的村班子工作实际,已在该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6年的林添亮坦言。

从2016年起,下北村着力加强基层党建工作,注重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通过逐步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注重发挥村党支部书记和驻村第一书记“头雁”引领作用,加强干部作风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等。

具体而言,该村针对下辖7个自然村的特殊情况,村委会结合各自然村的工作习惯,建立相对灵活的会议制度,并形成平均每周不少于一次专题研究精准扶贫的工作会议制度;还组织村“两委”干部和各经联社干部到全市各先进村参观交流,学习其他村在精准扶贫、创文强管、新农村建设等方面的工作经验。同时,建立行政村和自然村有帮带能力的党员每人至少结对帮扶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覆盖105户贫困户的结对帮扶制度。

养殖致富经_林下养殖致富案例_致富养殖业

在汕头,越来越多贫困村变身美丽乡村。

村班子战斗力、凝聚力明显提升了,驻村第一书记兼扶贫工作队队长林立挺看在眼里,乐在心里。他动情地说:“如果没有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而仅仅依靠扶贫工作队,脱贫攻坚这场硬战就无法顺利开展。”

据介绍,截至2019年底,下北村105户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15522.08元,脱贫率达100%,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19707.6元,实现脱贫出列。

以“头雁”引领促进脱贫攻坚工作顺利展开的还有潮阳区东潮村。帮扶单位汕头市委党校发动中青班、科级班学员到该村开展实地调研、主题党日活动,支持村党群服务中心和基础设施改造,并向村党员活动室捐赠党建党史类书籍千余册,充实党员活动室书籍配备,为广大党员提供丰富的图书学习资料,建设一个党员读书的新平台、打造一处党员学习的新阵地。

聚焦产业,9.6万个产业项目让农民“富口袋”

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一个重要抓手。在脱贫攻坚进入“最后一公里”的冲刺阶段,汕头市在全省率先制订出台《关于建立产业扶贫资金管理长效机制的若干指导意见(试行)》和《关于大力发展产业扶贫的指导意见》,指导各区(县)依托本地的资源和产业基础,积极调整产业布局,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累计实施产业项目9.6万个。

潮阳区金灶镇是广东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镇、广东省“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镇。经过多年发展,该镇逐步形成“春有桑葚、香蕉,夏有杨梅、火龙果,秋有油柑、柿饼,冬有橄榄、青枣”四季花果飘香的水果种植格局,水果年产量7万多吨。目前拥有“金灶鲜果”集体商标和特色水果注册商标10多个,是着名的果香小镇。

据悉,目前该镇水果种植面积最大的要属桑葚,大约有1.2万亩,年产量约为3.5万吨,是诸多农户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每年2月开始上市,3月为盛产期。不过,今年受疫情影响,外地客商无法及时来汕采购,销售渠道受阻,甚至一度出现滞销。

为解决果农们的燃眉之急,汕头农业部门与地方党委、政府迅速行动,发动30多家电商企业、商超、实体店前往桑葚产地直接洽谈,搭建产销对接平台,以“线上+线下”销售模式,帮助果农及时销售桑葚。

潮阳区东潮村则因地制宜,规划出128亩用地专门建设蔬菜专业合作社,培育致富带头人,推动贫困村快速发展特色产业,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

郑映松是该蔬菜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他告诉笔者,原先这128亩用地是农田,由于常年干旱导致其成了荒地,他与其余合伙人便自筹资金约420万元投资建设蔬菜专业合作社,盘活了这一片闲置土地。

“今年2月份,合作社才开始投产试运营。合作社采用温室种养方式,主要种有茄子、春菜、芥蓝、空心菜、青瓜等蔬菜,销往学校、工厂食堂。”郑映松说,目前有38名村民在合作社工作,其中不乏有劳动力的贫困户。通过出租土地,村集体经济收入每年预计可增收8万多元的地租。2019年东潮村的集体经济年收入约11.8万元,比2016年以前增长293%。

消费扶贫,让汕头扶贫特色农产品“走出去”

有了产品,更要能卖出去。汕头市在全省率先出台制定了《汕头市“千企帮千村”助力脱贫攻坚工作方案》,就产业扶贫、销售扶贫任务、脱贫攻坚工作要求等进行了明确指引,使消费扶贫有了制度保障。其中,积极依托中国社会扶贫网、广东东西部扶贫协作交易市场、电商平台等载体,组织企业参加广东脱贫攻坚展、东西部协作市场农产品交易博览会,结合“第二届中国农民丰收节”暨消费扶贫农产品“进村入户”活动,集中展示展销扶贫农产品。

致富养殖业_养殖致富经_林下养殖致富案例

自己种的瓜果卖得出去,贫困户在获得收益的同时获得了脱贫致富的动力。

6月16日,汕头市消费扶贫特色馆在位于广州的广东东西部扶贫协作产品交易市场亮相,汕头有60多家企业单位进馆展销了350多种扶贫特色农产品。农产品线上直播活动也火热上演,直播带货订单接连不断,把产品推销到全省乃至全国各地。

笔者了解到,该馆展示有汕头盛产的优质大米、花生、橄榄、时令蔬菜等特色农产品,也有潮州柑、狮头鹅和鱿鱼、牡蛎、紫菜等海珍。“此次参加汕头特色馆展览展销的一部分产品是贫困村的特色农产品,是贫困村脱贫致富的有效介质。”汕头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表示,希望通过此次设馆展销,把汕头绿色生态的特色农产品推荐给全省、全国各地群众,凝聚多方力量推进汕头特色农业发展。

汕头还建设3000平方米的汕头市消费扶贫农产品交易中心,并创建“广东省消费扶贫创业创新基地(汕头)”,联结13个淘宝镇、93个淘宝村和45个农村电商驿站、12家生鲜超市,集中展示汕头6区1县的特色农产品,在供销系统的12家新供销辉华生鲜超市和25家汕头供销社农村电商驿站设立消费扶贫专柜,从基地到市场直接销售扶贫农产品,减少中间环节,引导更多市民“认购促销”参与消费扶贫,带动5000多名有劳动能力贫困人口就业创业。目前,汕头市共组织22家企业参展,100多种产品申请网络交易会的产品对接表并进驻到东西扶贫网,在线上进行展览展销。

值得一提的是,汕头市连通与黑龙江省鹤岗市和省内兄弟市的消费扶贫对接渠道,创建汕头市扶贫开发办公室驻佛山市粤桂黔特色农产品流通交易中心工作站,全力构建消费扶贫和创业创新大格局。此外,汕头还将镜头对准产业扶贫名特优新农产品和省定贫困村美景,积极投稿参加广东“扶贫优品”短视频大赛,以此拓宽农产品的销售渠道。

引导就业,扶贫车间让贫困户实现“家门口就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之要。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汕头动员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现代农业产业园等优先吸纳贫困户就业,开设“扶贫工作坊”“扶贫车间”和公益性岗位,为贫困人口提供更多就地就近就业机会。截至目前,超过八成贫困人口已实现返岗就业。

养殖致富经_林下养殖致富案例_致富养殖业

“家门口就业”让贫困户乐开怀。

上文提及的贫困户林华荣现年59岁,他以前到工地上做泥工,一天收入才七八十元,后来以种植番石榴等农作物为生,年收入较低。虽已年近六旬,但林华荣身子骨还很硬朗,驻村工作队便介绍他到村农业种植示范基地工作。“如今不仅每月能领到工资,年底还可获得分红,生活越来越有希望了。”林华荣说。

在潮南区大寮村新谷塑业有限公司扶贫车间里,注塑机作业声不断,注塑工人们正戴着口罩、有条不紊地对初步成型的塑料产品进行组装。该扶贫车间是大寮村在精准扶贫工作组的带动下,以该村党总支为平台,联系企业专门设置的就业帮扶岗位,通过吸纳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就近就业,平均每人月收入达到3000至4000元,目前已有6户9名贫困户实现就业脱贫。

在潮南区平湖西社区,扶贫车间也为贫困户带来新希望。2018年5月,针对贫困户家庭妇女富有劳力的特点,该社区发动手工加工企业免费提供加工缝纫机、技能培训及消防配套设施,在社区内开办由贫困户自我管理的环保袋加工场作为扶贫车间,就近解决10多名在家劳动力就业,增加了贫困户的经济收入。

贫困户肖秀芬曾在村里菜市场摆过地摊卖衣服,一个月收入才几百元,如今,她成为环保袋加工场的负责人,每个月平均能够赚1300元,遇到工厂来货多的时候还不止,“在工场上班既能赚钱贴补家用又能兼顾家庭!”

就业扶贫形式多种多样,让贫困户实现“在家门口就业”也是提升幸福感、实现脱贫的良方。笔者采访了解到,多数贫困村由于缺乏就业渠道,年轻力壮的村民大多到外面闯荡,留下不少留守妇女劳动力,这部分劳动力正成为脱贫路上不可或缺的能手。

在潮阳区舒荣村,帮扶单位汕头市税务局就根据村里有不少留守妇女劳动力的实际,把建立家庭手工作坊作为解决农村闲散劳动力的有效途径,购入32台电动缝纫车并分发给有需要的贫困户,帮助留守妇女在照顾家庭、不误农活的同时,能足不出户依靠劳力增收。

“扶志” 为先,激发贫困户脱贫致富内生动力

在汕头不少驻村工作队看来,“扶志”是扶贫的第一要务——只要贫困户拥有主动脱贫致富的内生力量和动力,脱贫攻坚就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时间回到2016年。潮南区平湖西社区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连俊丰挨家挨户走访调查过程中,发现了不少问题:长期为贫穷所困,有的群众“一等二靠三要”;有的顾虑重重,轻易不敢迈出一步;有的无计可施,想干事没门路……

在他看来,改变一味“等靠要”的旧观念,才能使他们走出勤劳致富的新路子。于是,连俊丰等扶贫干部踏破门槛,讲政策、说情理,给有劳动力贫困户打气,帮贫困户寻找脱贫门路。驻村工作队还委托专业社工机构为中老年人、残疾人、儿童青少年贫困户排解顾虑,以更加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

张楚妹是学康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一名社工,2017年6月被中心派往平湖西社区工作。她告诉记者,刚到村里走访调查后,她也发现多数贫困户思想较为被动、封闭,其中少数残疾人比较消极悲观。对此,她与同事除了走访慰问贫困户,还多次开展集体活动并鼓励贫困户参与进来,例如在冬至节当天搓冬至丸子、端午节当天包粽子等。

“快乐是会传染的。在参加集体活动的过程中,部分消极悲观的贫困户看到别人玩得开心,自己也会敞开胸怀。许多贫困户的小孩子也比以前活泼多了。”张楚妹说,作为一名社工,从贫困户脸上看到笑容,就是莫大的幸福。

在潮阳区东潮村,同样的“唤醒行动”也在进行。于2015年被列为贫困户的村民郑坚利,由于早期患有陈旧性肺结核等慢性病,他无法进行重体力劳动,且需要长期服药和休息。在多次到其家中走访、关怀后,汕头市应急管理局派驻东潮村第一书记兼扶贫工作队队长张志和发现,郑坚利后期身体好转后,出现了思想松散,不太愿意外出工作等情况,严重影响家庭收入和自身的发展。

“脱贫不能‘等靠要’,扶贫也需要更多的耐心和用心。”于是,张志和与队友多次到郑坚利家中对其进行思想帮扶,帮助其克服“等靠要”的思想障碍,逐一瓦解他心中的“百个不愿意”。经过工作队的多次劝解,郑坚利的思想有了很大的转变,逐渐认为不能长期依赖福利和政策,自己也应该外出务工赚钱养家,目前他每月收入约1500元,整个人也比以前乐观许多。

文/图:南方日报记者 张伟炜 通讯员 蔡纯

扫码阅读“汕头脱贫记”专题

■记者观察

脱贫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

在家门口上班挣工资,在车间里当上工人,自主创业当上小老板,家园更美了、收入更多了、日子更甜了、奔小康的劲头更足了……在汕头,一个个脱贫摘帽的故事暖心又励志。

脱贫摘帽并不是终点,如何防止反弹返贫、如何落实更多就业、创造更多增收,让“被动扶”转变为“主动兴”,让脱贫攻坚成果进一步筑牢筑稳,“无缝”实现承上启下,需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强支持也要强管理。在强化后续支持的基础上,动态管理、动态帮扶同样关键。在这方面,汕头主动作为,从制度设计的层面切入,在全省率先制定出台《关于建立产业扶贫资金管理长效机制的若干指导意见(试行)》《关于大力发展产业扶贫的指导意见》《汕头市“千企帮千村”助力脱贫攻坚工作方案》;澄海区也出台关于全面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效的若干措施,从教育、住房、社会保障等方面“六步走”,细之又细聚焦“防返贫”。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留人才也要“造”人才。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是发现人才、培养能人的大舞台。当前,不少贫困村正通过突出党建引领,强化履职尽责,提升村“两委”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和执行力。而打造这样一支“不走的扶贫工作队”,短期内将助力脱贫攻坚之战,从长远看,还有利于促进乡村本土人才回流,筑牢乡村振兴之基。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富口袋更要富脑袋。扶贫先扶志,只有贫困群众能够从思想上树立“我要脱贫”的正确思想,才能激发自身“造血”能力,真正奔跑在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但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将技术、培训送进村里,培育群众主体意识、加强群众能力建设,逐步降低他们对帮扶的依赖性,让他们有知识、懂技术、敢创富。

如此一来,脱贫摘帽才能成为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为贫困村、贫困户带来新的希望和期待,从而为未来的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杨可 张伟炜

【作者】 张伟炜;杨可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