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全国劳动模范,兢兢业业的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扎根农村的全国农村优秀人才,热心奉献的全国科普带头人,是人们口中的“农民科学家”。
他是获得数十项国家级荣誉,连续五次登上国际学术殿堂的普通农民,他是我国从乡村田野走上科学圣殿的杰出典范,他就是我们今天的主人公-杨良金。
讲述三农致富能手创富故事,挖掘草根人物致富经验。本期子牙童趣三农致富能手将带领大家走进杨良金的励志人生。
1949年,杨良金出生于安徽省芜湖县六郎镇中窑村的一个贫困家庭,年幼时,家里经济拮据,家境贫寒,父亲患病在床,那个时候的他,每天期盼着能够吃上一顿饱饭,8岁时,杨良金父亲去世。
留下了他和母亲、妹妹相依为命,杨良金自小便有一颗感恩的心,他深知母亲的不易,于是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去帮助母亲,家里农活儿抢着干,到了学校,就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拼命学习。
奈何母亲无力供养他继续上学,在学校里,他只能眼巴巴的看着别的孩子顿顿吃着热乎的饭菜,而他只能勉强吃上几口简单的咸菜白饭,甚至于饿的时候躲在厕所里偷偷哭泣。
十几岁时,杨良金决定放弃学业,给自己换一条路,于是他选择辍学回家。
上学无门,但并不妨碍杨良金求知的心情,他依旧保持着在学校养成的学习习惯,坚持每天早起,学习农业科技知识,没有书看,他就每天缩衣节食省出钱来买书,没有时间,他就早上四点钟起床学习直到深夜入睡,几十年如一日。
终于到了杨良金小试牛刀的时候,响应国家号召,生产队给每户留5分地种菜,杨良金家的自留地便成了试验田。
眼光独到的他发现在当时,棉织品深受大众的青睐,而棉花也就成了炙手可热的农作物,但是对于当时的市场来说,棉花供不应求,于是他抓住这个机会,决定在自家的田里栽种棉花。
可是,如何栽种?如何选苗?如何施水?这些都是问题。但这并不能难倒杨良金,他跑到街上买了一本《棉花栽培技术》作为参考。
可刚看了没几页,他就碰了壁,什么叫“营养枝”、“什么是结果木枝”?他摸不到头脑,为了搞懂这个,杨良金步行来到离家50多公里的一家棉麻厂找技术员请教。
古有宋濂负箧曳履行深山巨谷,今有杨良金步行50公里,古有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今有杨良金虚心向技术人员请教。
功夫不负有心人,按照书上的方法,杨良金家的棉花产量整整比别人高出了一倍,尝到甜头的他更加向往那些农业科技书中的案例,于是他潜心研究,一本本的买书,买不到的,便借来看。抓住一丝一毫的时间去学习。
1980年,芜湖县农村全面实行大包干,又到了杨良金大展拳脚的时候了,他按照书上的密疏与稀植试验,别人家的稻田密密麻麻,给人一种能大获丰收的感觉。
而杨良金的稻田里只有零零散散的几棵水稻,强烈的对比之下,他人纷纷嘲讽,大言宣扬杨良金肯定种不出好的水稻来。
承受着这么大的压力,杨良金始终坚守本心,他坚信书上的试验、道理是经过一代代人通过研究和试验得出来的正确的结论。
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等到水稻收获的时候,杨良金家的水稻稻穗又长又密。用别人一半的早稻种子收获了远高于他人的水稻。
正是这个结果,让同村居民重新认识了这个他们眼中的“书呆子”,杨良金也在村民的心中获得了信任。
几年来,杨良金致力于水稻的研究,一场暴雨的袭击使得村里其他农户的水稻纷纷倒伏,而唯独他的水稻安然无恙。
正是因此,他认识到了水稻种植并不是浇水越多越好,事极必反,在种植水稻这件事上也一样适用,过多的浇水了只会增加水稻的倒伏率,只有做好控水落干技术,才能真正保证水稻茁壮成长。
因此他一心投入研究,他想确保自己能够“吃饱一顿饭”,但同村还有其他人被困扰着,全国还有几亿人口没有脱贫,他想要研制出高产的种子,帮助更多的贫困人口。
同时,杨良金还善于总结经验,他将自己的经验写进论文里,获得了业界的认可与关注。
1985年,他培育了“良金1号”和富硒水稻新品种,较一般的水稻而言,他培育出来的新品种成熟早,并且产量高,这样一来节省时间,多快好省的水稻品种迅速成为安徽省水稻主推产品。
安徽是油菜种植大省,多年来,当地居民始终采用高密度撒种的种植方式,但效果却普普通通。
1989年,杨良金与安徽师范大学生物系合作,参加安徽省“八五”农业重点课题,“油菜超稀植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
为了获得更高产量的油菜,又要考虑整体利益,根据以往的经验,他决定采用稀植的方式种植油菜,同时为了能够更好地利用土地资源,在油菜间隙种植其他蔬菜,合理利用阳光等资源,由此,便能收益颇丰。
1995年由省科委组织专家鉴定,这项技术居同类研究国际先进水平,获芜湖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2年,他培育出了单株产出2.0596公斤的油菜籽,这样震惊的消息一经传出就受到了业界内的普遍关注,最终被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认定为“世界最大的油菜”。
令人意外的是,杨良金以单株2.0596公斤的产量成功打破吉尼斯世界纪录,而这种油菜籽也受到了全国的推广应用。
2005年,杨良金承担了国家重大星火计划“油菜全程机械化集成技术开发”,后来撰写了“油菜高效栽培理论”专著。
2008年,杨良金光荣退休,劳累半生,就在家里人都以为他终于可以安享晚年的时候,杨良金又干了一件大事,那就是为村民科普种田技术。
杨良金在提到“农民富了国家才能富,农民摆脱贫困了,这个社会才和谐。”他了解到,就在村里种田的基本都是年纪大的农民,他们并没有很高的知识水平,了解不到先进的技术。
于是,为了能让村民听懂书中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杨良金用口语一一解释,为了让村民们记住,他还专门编了一个顺口溜讲解给村民们听,每周定期义务培训水稻种植技术,村民经过他的指导,年年收获颇丰,一亩地年产值可达2万元,实现了节本增效。
多年来,杨良金培训了3270多场,向全国20多个省市回信一万多封求技信,赠送资料3万多份。
而今,杨良金已年过花甲,却始终秉持初心,不断研究,一心致力于农业实用技术的研究,不断推广,致力于生产良种化,农 业生态化,管理科学化,技术标准化。
每天保持着忙碌,不是辗转于村民之间为他们解决问题,就是现在稻田里发现新问题,在他的字典里,只有忙碌没有懒惰,是当之无愧的农民科学家。
关于杨良金的故事,你有什么看法?
欢迎到评论区留言。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请关注我,为我点赞并转发,你们的每一份鼓励,都将是我不断前进的动力。
—END—
小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