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中国芯”土鸡变“凤凰”
——记中原学者、河南农业大学教授康相涛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孙眉
康相涛(中)在企业养殖场指导地方鸡育种工作。
康相涛,男,1962年8月生,河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原学者,教育部、农业部创新团队带头人。长期致力于地方鸡种质资源保护利用研究,创建以地方鸡资源安全保护为基础、种质创新为纽带、产业化开发为目的的保护利用技术体系,破解了保护与利用兼顾难题,为维护畜禽遗传多样性、打造“中国芯”作出了重要贡献。
20世纪90年代,大量国外鸡品种进入中国市场,康相涛敏锐地察觉到这种情况可能产生的严重后果,毅然开启了漫长的地方鸡种保护利用研究之路,历经36年潜心探索终能“点石成金”。提出“单流向”利用保护理念,创新分领域保护技术与多重保护模式,构建最系统的保护利用技术体系,破解了地方鸡保护与利用兼顾难题。他提出“通用核心系”培育理念,利用国内外优良品种素材,分领域培育出系列“核心系”。创新“快速平衡”育种技术,破解高产、优质难以兼顾的技术难题。建立繁育制种技术模式,实现低成本、简捷化制种。主持培育2个国审新品种,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授权发明专利32项,为实现“十四五”我国畜禽种业振兴、破解“卡脖子”问题提供了科技创新支撑。
时刻不忘自己是农民之子的康相涛长年奔走基层,努力探索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长效途径。他将创新资源和专利技术无偿转化,使藏在深山人未知的土鸡蝶变为产业发展和农民致富的“金凤凰”。他深入曾经的深度贫困县河南省淅川县、卢氏县等,将在南水北调丹江水库深山中发现的淅川乌骨鸡成功申报国家遗传资源,将仅有1%产绿壳蛋的卢氏鸡系统选育成知名的绿壳蛋鸡。他与三高农牧集团签订长达20年的技术合同,打造出了“固始鸡”这一著名品牌。他在河南、贵州、云南等地建成多个保种基地,先后使30余家企业和8万多养殖场户节本增效、脱贫致富奔小康。《光明日报》曾报道他对“校地企农多赢”机制的新探索,使固始鸡和三黄鸡的创新性研究步入了专业化、规模化和商品化轨道。《科技日报》曾报道他与三高集团“零距离”合作,打造了产学研结合的成功典范。
康相涛以“忘我之心做事,感恩之心做人”的人格魅力,为地方鸡研究聚拢了一流团队,入选教育部、农业部创新团队。他带领团队与企业合作共建13个国家、省部级平台,先后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80名,创建的校内“三结合”基地人才培养模式荣获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为行业、产业亟需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作出重要贡献。先后被国务院、中国科协分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和“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