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以来各族人民的共同斗争,造成了社会再度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必然趋势。隋文帝杨坚顺应历史潮流,建立统一的隋朝,结束了自西晋“八王之乱”后近三百年的分裂割据的局面,重新建立起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大国。
唐高祖李渊,利用隋末农民大起义,隋朝土崩瓦解的时机,建立唐朝。公元六二七年,唐太宗李世民又统一了全国。统一的唐王朝的建立,使全国出现了相对安定的局面,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使唐朝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经济繁荣和文化发达的局面,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
特别是唐代前期,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引起了周围各国强烈的反响。他们都愿意前来中国进行访问和经商。从而,唐代成为我国历史上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极为繁荣的时代,对外贸易也随之在两汉的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一、陆路交通的扩展
隋代陆路交通,在两汉的基础上有了扩展。据裴矩的《西城图记》载称:
“其南道从鄯善,于阗,朱俱波,喝槃陀,度葱岭,又经护密,吐火罗,挹怛,帆延,漕国,至北婆罗门,达于西海。”
自鄯善至吐火罗(即大夏)、挹怛 (今阿富汗巴达克山一带)一段,隋代南道同两汉南道无异。只是到吐火罗、挹怛后,隋代南道不是西去兰氏城,而是沿今苏尔哈布河上行至兴都库什山以西的帆延(今巴米延),再越过库赫伊巴巴(即巴巴山),南至漕国(今加兹尼),再至北婆罗门(即北天竺,今巴基斯坦),而入西海(印度河所注入的海,即阿拉伯海)。可见,隋代南道的终点已伸延到印度河口附近,使陆路交通线与海路交通衔接了起来。
隋代的中道相当于两汉时期北道中那条主要的商路。《西域图记》载称:
“其中道从高昌,焉耆,龟兹,疏勒,度葱岭,又经钹汗,苏对沙那国,康国,漕国,何国,大小安国,穆国,至波斯,达于西海。”
所不同的是,隋代的中道在渡乌浒水(今阿姆河)后西南行,在穆国(即木鹿)与汉代南道汇合,再至波斯,最后入波斯湾。而两汉的这段商路,在渡鸟浒水后,则不经木鹿而西北行,至奄蔡(咸海与里海间)。
此外,隋代还有一条北道,该商路始于汉,通于三国,发展于隋,即是经行天山北路和东南俄草原的一条丝绸之路。特别是到了公元十三、四世纪,其作用显得尤其突出。
到了唐代,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通向国外的道路共有七条。其实,通向国外的道路并没有那么多,有的是内地通边境的,有的则是通国外的海道。唐代陆路通向国外的道路,仍是继汉、隋以来的丝绸之路。
为了保护丝绸之路的安全,唐朝从河西走廊的凉州(甘肃武威县)起,直到天山南北各条道路上,都在沿线的重要地点驻有军队。一面备战,一面屯田,不但保护了商旅的安全,并且开发了土地,增加了粮食生产。这些驻军加以各种官吏、后勤人员、家属和当地居民,又形成了散落在丝之路上的许多繁华城市和富庶地区。
《资治通鉴》载称:
“是时中国盛强,自安远门西尽唐境,凡万二千里,闾阎相望,桑麻翳野,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
唐朝陇右道包括十九个州,六十个县,以及安西和北庭两个都护府。安远门(后改名开远门)是唐代长安城西城墙最北面的大门,它是丝绸之路的起点。据记载,在安远门外设有“堠”,是记里程的土墩,或称记里堡,相当于今天的里程碑。这除了说明长安是丝绸之路的起点外,还可以看出唐朝对丝绸之路的重视。
新中国成立后,考古学家们对西安附近的古墓进行了发掘,在汉代古墓中发现了很多陶仓模型,同时在唐代古墓中发现的却是三彩骆驼俑和深目高鼻的牵骆驼人俑。之所以有这种区别,是因汉代我国农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土地、粮食成为地主阶级发财致富的主要来源,因而人们特别重视贮藏粮食的仓、屯。
但到唐代,除土地、粮食外,繁荣起来的商业贸易,又给官僚地主带来新的财源,因而他们对丝绸之路上的载货骆驼,发生了极大的兴趣。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丝绸之路在唐代占有重要的地位。
自汉至唐的千余年间,除海路外,这条丝绸之路是贩运丝织品的主要通道。到了宋朝,中西交通贸易往来以海路为主,但仍有不少人奔走于这条著名的丝道上。时至元明,在这条丝道上仍留下了许多中西方使者、商人、僧侣以及旅行者的足迹。丝绸之路在历史上发挥过巨大的作用,一直为各国人民所称颂。
二、古城长安
隋唐时期,随着陆路交通的扩展,还出现了许多贸易繁盛的城市,主要是长安、凉州、敦煌、弓月、洛阳等。
长安这座历史名城是唐代的都城。唐长安是在隋代创修的,因汉代旧都已不适应新的需要。于隋文帝杨坚开皇二年(公元五八二年),在今西安市区所在地创修了这座规模宏大的新城。到了唐代,仍不断修建,使其更加宏伟壮丽。
根据考古工作者的测量,唐长安外郭城东西宽九千五百米,南北长八千四百七十米,周长三十五点五公里,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垣之一。每个城门上都树立着巍峨的城楼,显得格外壮观。
长安城不仅是唐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也是一个国际性的大都城。长安集中地反映了唐朝经济和文化的高度发展。
首先,长安有着高度发展的手工业,其中以丝绸、金银器、瓷器、铜器为主。
边境兄弟民族和西方各国的商人不断地驱赶着大批马匹,携带着各种方物,前来长安交换丝绸等物。长安是丝绸之路的起点,唐代文化以丝绸为代表而远播西方。其次,长安有着四通八达的交通线。陆路交通线可分为四路:东路自长安经洛阳到汴(今河南开封)、宋(今河南商邱);西路自长安经岐州(今陕西凤翔)至成都;南路自长安到荆(今湖北江陵)、襄(今湖北襄樊),再经长沙、广西至交州;北路自长安渡河至太原,出娘子关至范阳(今河北大兴县),或沿黄河向东转北,即沿今京广线达范阳。在每条交通线上,都设有完备的驿站。
这样,长安城和全国各地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唐长安的中外交通,无论陆路、海路都比汉朝发达。唐朝在丝绸之路上不但设置了很多保护交通安全、维持秩序安定的手捉,并对各地之间的路程里数也有详细记载。
再次,长安的商业繁荣兴盛。
唐长安不仅是全国人口最集中的城市,也是各类货物最大的集散地。长安城内有东市和西市,是商品的荟萃之地。西市设有各种行业的店铺,商业活动远盛于东市。外国商人多在西市交易,西市的波斯邸,是专供波斯(今伊朗)人居住或存放货物的地方。与此同时,长安还有很多小商贩、小手工业作坊以及出租房屋为生的小房产主等。
唐代一般使用铜钱,因携带不便,随着商业的发展,出现了飞钱,“飞钱”是一种简易方便的汇钱法。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商业的发展,在长安出现了不少富商大贾。
最后,长安的文化艺术高度发展。
在唐代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长安在天文地理、历史、医学雕塑、绘画、音乐、舞蹈、文学等各个文化艺术领域内都取得了崭新的成就。
正因如此,长安成为西方人向往的都城。每年都有大批外国使者、商人、僧侣通过陆路或海路来到长安。为此,长安设有专门接待外国使者和商人的机构,如鸿胪寺、礼宾院等。在外国商人中,有中亚细亚人、波斯(伊朗)人、大食(阿拉伯)入等。长安贸易的繁荣同波斯商人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中间的许多人,是专门从事珠宝商业的,对活跃长安市场起了积极作用。
《南部新书》记载:
“西市胡人贵蚱蛛而蛇珠。蛇珠者,蛇所吐尔,唯胡人辦之。”
各国商人带着从西方贩运来的香料、药材、珠宝等以换回中国的丝织品和瓷器。有的外国商人还在长安开设店铺,也有定居下来久留不归的。东方的日本和朝鮮,也有不少商人、僧侣以及留学生和学问僧,他们从海路登陆后也都前往长安。所以说,唐代的长安是名副其实的国际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