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种植专业合作社_青山种植致富果_青山致富种植果园电话

乡村振兴看桂林

系列报道

伍其修:

有一种激情叫“我是第一书记”

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是荔浦市龙怀乡庆云村第一书记伍其修的工作信条。2021年4月,荔浦市人大机关的伍其修被组织派到庆云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他认真履行驻村第一书记的工作职责,带领村“两委”干部立足当地实际,积极为群众办好事、实事,在乡村振兴工作中取得了优异成绩,获得人民群众的爱戴。

“没有你们,我们这些老人真的无法接种新冠疫苗,谢谢你们!”在庆云村,70多岁的老人范成建握着伍其修的手激动地说。原来,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反复不定,而且村里外出务工人员经常返乡探亲,村里有不少行动不便的老人没有接种疫苗,疫情防控有较大隐患。针对这些情况,伍其修组织村“两委”、党员骨干、驻村队员,上门动员老人们到医院接种疫苗,同时请求乡政府派车帮助接送老人。经过这次行动,全村除特殊群体外,所有群众都接种了疫苗,最大程度保障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青山致富种植果园电话_青山种植致富果_青山种植专业合作社

伍其修(左)正在向村民介绍党的富民政策。

2022年3月,伍其修响应上级号召,组织庆云村“两委”成员、党员骨干、驻村队员,多次为村民开展新时代文明志愿者服务活动,活动内容有宣讲各类政策法规、调解邻里纠纷、解决焦点问题、倡导破陋习树新风等,深获村民好评。

在两年前,庆云村向相关部门争取资金修建村内道路,将道路扩宽了,但原来位于路边的一根电杆正好位于扩宽的路面上,交通安全隐患大,而修路资金已经用完。伍其修得知情况后,通过后盾单位荔浦市人大机关筹措到资金12000元,及时将电杆迁移,消除了安全隐患。2022年春耕,伍其修了解到农田水渠堵塞影响春耕生产,又多方筹集资金5000元,和驻村队员一起号召后盾单位、党员骨干自带工具帮助疏通水渠1000米,解决了群众春耕生产用水燃眉之急。

一段时间以来,村民雷某家中的鱼塘经常死鱼,便向村委作了报告。伍其修接到报告后马上向龙怀乡环保站反映了这个情况。环保站派人到现场调查了解后,发现是因鱼塘上游100多米处一个高速公路高架桥打桩机机油渗漏流向鱼塘引起的。伍其修代表村委就此事与施工方进行交涉。经双方对损失进行评估,施工单位赔偿了雷某2000元经济损失。“多亏了第一书记的帮忙,我鱼塘的损失才得到了赔偿。”雷某逢人便夸伍其修。

庆云村岭多地少,适合山岭种植的桂花树便成了庆云村的主要特色产业之一,全村种植桂花树达1000多亩,年产桂花达40多万斤。在桂花采收季节,为提高桂花价格,增加群众收入,伍其修组织村“两委”干部主动联系外地客商到该村收购桂花,全村桂花产值达750万元,比往年增收180多万元。庆云村有80多亩荒地,伍其修组织驻村队员协助将这些荒地整理出来,进行玉米和青豆套种,助力群众增收。

在伍其修的引领下,庆云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乡风文明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

指导群众学法用法,倡导群众破陋习树新风,提升群众自治水平,也是伍其修带领驻村队员开展驻村工作的重要任务。经过村屯宣传栏的学法用法普及,群众法律意识逐步提高。在治理农村违法占用耕地工作中,胡世弼等村民主动配合政府拆除违法建筑600多平方米。毛某与范某十多年的土地纠纷经伍其修和村委干部调解,双方终于握手言和。

“面对庆云村未来发展,面对驻村的繁重工作,我信心百倍,充满激情。这激情来自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来自全村2000多群众的殷切期盼,更来自‘驻村第一书记’的光荣称号。”伍其修说。

韦兆华:

带领村民探索“三产”深度融合

麻竹产业改变了永福县广福乡龙溪村,过去这里是自治区级贫困村,如今这里是美丽的新农村。当地老百姓生活好了,更专注于把农业产业做大、做强、做好。驻村第一书记韦兆华带领村民把麻竹产业做大做强,积极探索林下产业养起蚯蚓,还发展乡村旅游打造“私家菜园”,“三产”融合发展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在第一书记的带领下,龙溪村村民在乡村振兴的路上昂首阔步。

广福乡龙溪村很养眼。龙溪村下坪屯被打造成了国旗屯,家家户户都插上了鲜艳的红旗,统一色调的一栋栋小楼在阳光下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村庄外就是麻竹基地。一望无际的麻竹林就像一片绿色海洋,一阵风吹来掀起阵阵波浪。漫步其中,风吹动竹林的声音让人神清气爽。

青山种植专业合作社_青山种植致富果_青山致富种植果园电话

韦兆华(右)正在给村民发放政策宣传单。

48岁的韦兆华是永福县人民武装部派驻到龙溪村的驻村第一书记。他自2021年来到村里后,一直在探索如何在现有基础上带领村民壮大集体经济。龙溪村产业发展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近年来,龙溪村坚持党建引领产业发展,立足于此地洪涝灾害、滩涂沙地多的实际,村党总支部带领群众大力发展麻竹产业,建成麻竹产业示范基地6200亩,其中核心区面积3200亩,被评为广西三星级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

据统计,麻竹种植为龙溪村人均增收3500多元,示范区共带动96户脱贫户341人实现产业增收。为将麻竹产业进一步做强,在韦兆华的带领下,村民围绕延伸产业链,积极引进龙头企业,形成“公司+支部+联合社+基地+农户”发展模式,由联合社为公司保价收购麻竹笋,一年为村集体经济增收约4万元。

“我们有发展林下产业的条件,为什么不利用起来呢?”这是韦兆华心里的疑问。带着问题他做了很多调查工作,同时与村委会干部积极探讨,最终引进了蚯蚓养殖。目前,村里购入蚯蚓种苗1250公斤,利用20亩地来养殖,预计每亩收入1000元。如此一来,能增加两万元的村集体收入。在养殖蚯蚓的同时,目前他们还在探索种植灵芝。

据了解,龙溪村位于永福“九曲龙溪”田园综合体内。利用周边田园风光,村民已经在洛清江畔建设江景农家乐、观光生态园、停车场、足球场等,开发农产品采摘、垂钓、烧烤等旅游项目。通过能人领办模式,引进新型经营主体进行集中经营,每年可增加集体经济收入7万元。韦兆华到村里后,不断延伸乡村旅游链条,流转土地20亩,每亩地分为20小块,并发布“地主招募令”,以100元/块·年的价格进行认领,将闲散土地变为“私家菜园”,真正让乡村旅游由“拍照式”变为“沉浸体验式”,每年可为集体经济增收4万元。

“目前村里集体经济收入已经超过20万元。”韦兆华表示,下一步将以教育改革为契机,探索与当地教育局合作,打造劳动教育基地,开设竹制品编织、竹笋采摘、鸡鸭养殖、稻谷种收、家庭厨房等不同类型的体验课程,打造以农事体验、旅游观光、劳动教育为主线,集“吃、住、行、游、购、娱”产业带于一体的“九曲龙溪”集体经济品牌。

肖众德:

荒地里种出致富

近日,在全州县石塘镇青山村委新屋里村的长亭江畔,100多亩的生姜地迎来了采挖季。这里的村民都知道,如今这片绿油油的生姜地曾是村里的荒地,不仅杂草丛生,还是出了名的旱地。在荒地里种生姜,并且实现产销两旺的,是该村的“60后”村民肖众德。

15日上午,记者来到新屋里村的长亭江畔。在江畔的柳树林里,肖众德正和几个村民一起清洗刚挖出来的生姜。就在距离柳树林几十米开外的山脚边,是一大片生姜地,几个村民正在地里挖生姜。

陪同记者一同采访的石塘镇政府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石塘生姜是全州知名的土特产之一,在当地具有悠久的种植历史。早在2017年,石塘生姜就被列入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尽管如此,在青山村委却少有村民种植生姜,在荒地上种生姜更是“头一回”。

青山种植致富果_青山种植专业合作社_青山致富种植果园电话

荒地里种出致富姜,肖众德很自豪。

谈起在荒地上种植生姜的缘由,肖众德开玩笑地说了一句“这是被逼出来的尝试”。原来,肖众德和妻子常年在外务工,对于生姜种植可谓一窍不通。2018年,50岁的肖众德发现,因为自己的年龄,已经很难再找到合适的务工机会。无奈之下,肖众德回到了老家。看到石塘镇不少村民依靠生姜种植发家致富,肖众德心动了。

心动归心动,肖众德在调查中却发现了一个问题:长期以来,新屋里村的乡亲们基本不种生姜,因为大家觉得村里的土质不太适合种植。至于为何不适合,却都说不清楚。

“难道我们村的土质真的不适合种生姜?”带着这个疑问,肖众德专门请来农技专家对村里长亭江畔的荒地土质进行了检测。结果发现,这里的土质不论是从酸碱度还是从松软度来讲都适合种生姜。

检测结果给肖众德吃了定心丸。2021年初,肖众德租下了村里的120多亩荒地。单是把荒地上的杂树、杂草等清除,就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这一年,肖众德把荒地变成了生姜地。为了做好生姜地的管护工作,肖众德不仅自己四处学习技术,还专门请来本地的生姜种植专家当技术员。

靠着扎实的种植技术和精心的管护,2021年夏秋之际,肖众德收获了第一批生姜,亩产达5000多斤,批发价稳定在每斤2.8元左右,亩产值1.4万元左右。

2022年,肖众德总结上一年的种植经验,生姜亩产量提高到了8000多斤。加之今年的生姜批发价稳定在每斤3.8元左右,每亩生姜的产值提高至3万元左右。

“年纪大了,在外面务工遭人嫌弃,没想到回到老家,我还能干出一番事业,感觉心里很踏实。”在生姜地里忙碌的肖众德言语间满是自豪。最让肖众德开心的是,依靠生姜种植,他不仅自己闯出了一条致富路,还给本村村民提供了务工机会。2021年,他请了几十个村民帮忙做生姜地里的大小事,务工费就发了10多万元。

青山村委主任蒋远芬告诉记者,肖众德在荒地上种出致富姜,给本村不少村民树立了榜样,还让新屋里村的村民们也增加了发展生姜种植产业的信心。采访结束前,肖众德还告诉记者,明年他计划扩大生姜种植规模,争取给更多村民提供就近务工的机会,并带领有需要的村民一起增收致富。

刘洪均:

让荒山变身成“高山经济带”

8月,记者驱车来到资源县瓜里乡十里平坦。层层叠叠的山脊之间,阳光虽强却并不灼热。微风拂来,广泛分布着的风力发电机的扇叶缓缓转动,不经意间一丝凉意袭来,令人心旷神怡。

资源县地处高寒山区,最为朴素的优势,便是其生态环境。2014年,在外经商的刘洪均看中了这一点,在十里平坦投入3600多万元,打造起了一个4000多亩的生态园,通过生态园积极构建循环产业发展体系,走出一条绿色致富路。

“最开始的时候,十里平坦这里到处都可以看到野生‘独活’。随着生活水平提高,独活越来越受大家的欢迎,采摘的人多了数量就变少了。”资源县十里平坦丰绿生态园负责人刘洪均告诉记者,独活作为绿色无公害的野菜,其浓郁的香气和独特的风味长久以来深受人们喜欢,这几年更是掀起独活热潮,消费量越来越大,俨然成为最受欢迎的“山野菜”之一。“因为数量少、需求大,价格一下就上去了,而在资源县人工栽培尚处于空白,我就想利用生态园周边的空闲山丘培育种植独活。”

“我当时跑遍了十里平坦找独活种苗。一开始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在2016年开始试种,第三年收获期就迎来了大丰收。”刘洪均说,因为独活既可采用种子繁殖,也可用块根进行繁殖,成活容易,并可持续利用。现在生态园里独活的种植面积有300多亩,市场价格根据老嫩程度、出产数量等因素,每斤在8元到30元不等,采摘时间在每年的4月到6月,可以采摘3到4批,每亩的产量有2000斤左右,仅此一项产值便可达600万元。

青山种植致富果_青山种植专业合作社_青山致富种植果园电话

刘洪均种植的高山季节萝卜深受游客喜爱。

此后,刘洪均通过流转土地,不断发展“高山经济”,种植了上千亩青钱柳茶叶、高山季节萝卜、蓝莓等高山特色农产品。“我从农户手中流转了3000多亩土地,不光种植特色农产品,而且还养了1200多头猪和牛、羊。”刘洪均介绍,如此庞大的养殖规模,需要不少的劳动力,在他的生态园内有80多户脱贫户务工,每户每年都有3万元左右的收益。

随着生态园的发展,生态养殖产业已经有牛、羊、猪等,刘洪均开始思考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畜禽养殖中不易处理的粪便,刚好可以为种植基地提供有机肥,提高产量,像是找到一把开启资源循环利用的“钥匙”。

刘洪均介绍,下一步他打算投入高山有机茶叶加工、蔬菜加工、腊制品加工制作,建立产品质量安全和分等分级及生产技术规程标准体系,完善全程质量管理制度,打造出广西高海拔生态有机特色农产品,带动周边乡村农户发展致富。

“以前的十里平坦就是一座荒山,来看风车的人很多,但连吃饭的地方都没有,十分不方便。把荒山变成高山经济带,有吃有住有产品,是我一直以来的梦想。”刘洪均常以“愚公”自嘲,几年间,他还在十里平坦建起了一个2000多平方米的农家乐,让前来观赏“大风车”的游客有落脚地。通过解决旅游区餐饮、住宿等困难,十里平坦旅游接待服务质量不断提升,农家乐也逐渐多了起来。仅刘洪均一家,年接待游客就达到了30万人次以上。

“下一步,我打算在大力发展山地景观旅游、乡村特色旅游的同时,积极完善健康养生、避暑休闲、度假疗养、山地运动、汽车营地、科普探险等新兴业态,加快打造重点景观和精品线路,千方百计把景点扩成景区,把景区连成线路,让更多山里的老百姓在享受到‘高山经济’红利的同时,还能吃上旅游饭。”刘洪均说。

青山致富种植果园电话_青山种植专业合作社_青山种植致富果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