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打造内容开放平台和互动社区,澎湃新闻一方面拓展内容生产边界,丰富内容生态;另一方面增强用户黏性。目前,澎湃新闻客户端的下载量已经超过2亿,“新闻+用户”做得到,“新闻+服务”才能做得好。平台建设和运营的成功经验以及技术积累,也为澎湃新闻探索产业转化打下了基础。

(三)技术自主能力。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受到的冲击本质是互联网技术的冲击,新技术催生了新的传播场景,这让长期忽略技术的传统媒体陷入被动。技术融合是媒体融合的一个重要维度,从搭建平台到重建内容生产、传播、运营模式,无不需要技术赋能。另外,与商业媒体平台不同,传统媒体肩负着引导舆论、传播主流价值观的使命,又不能完全以技术为导向。笔者认为,主流媒体的技术自主应包含两个层面,一是组建能够持续创新的技术团队,二是技术为我所用,坚持走符合主流价值观的技术路线。

如今,澎湃新闻已全面实现自主创新研发,为平台建设和产品创新提供保障,并结合探索媒体融合的实践经验开发出新媒体整体解决方案“澎π系统”。2019年1月,澎湃新闻提供技术和运营支持,助力上海市政协推出“政协头条”App,实现了全产业链技术和整体管理模式的输出。近年来,澎湃新闻在算法推荐、内容风控、智媒平台等方面均有技术积累并推出了可行的方案或产品。需要指出的是,澎湃新闻在进行技术开发的同时,也将主流媒体的价值观和专业经验融入其中。如不同于市面上常见的智能推荐逻辑,“澎湃算法”在研发和迭代的过程中,融入资深编辑、记者的思维和逻辑,不仅满足用户的个性化偏好,也将更多维度的信息推荐给用户,呈现社会全貌,避免出现备受诟病的“信息茧房”现象。澎湃新闻的内容风控项目更是旨在确保所监测或服务的平台内容不违法、不虚假有害,符合主流价值观。

通过实现技术自主,澎湃新闻不仅能成为一个优质的内容原创平台,更能进行模式输出,参与行业生态治理,这为澎湃新闻探索“新闻+”运营模式注入了新的动能。

“新闻+”模式的创新实践

下面探讨主流媒体如何运用这三种基础能力,在兼顾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的同时,创新实践“新闻+”模式。

(一)打造内容IP,拓展政务合作。建设具有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新媒体平台,助力政务传播,服务社会治理,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是中国主流媒体融合转型的使命所在。

代运营地方政府部门网站、政务新媒体,在自有平台开设政务号,以媒体智库助推政府治理,是目前国内主流媒体在“新闻+政务”方面常见的实践方式。与其他地方媒体的政务平台往往聚焦于本地政府机构不同,澎湃新闻致力于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政务平台。目前,澎湃新闻客户端上的政务号已超过2万个,其中有中央政法委、国家发改委、最高法、最高检、外交部等近50个国家中央机关,以及30多个省级、副省级的宣传和网信部门。为让“内容源”变为“传播流”,澎湃新闻借助平台传播力,设置“推荐到澎湃首页”“推荐到频道头条区”“搭建专题专栏”等推荐机制,助力政务信息高效传播。此外,在平台思维下,澎湃号吸引了大批高质量、有影响的智库、研究机构等入驻,澎湃新闻精选这些机构的研究结果、政策建议,通过澎湃号直送国家部委、各级政府机构,同时结合各地最新发展趋势,组织智库定制深度内容,为政策制定、区域发展、城市治理提供参考。

近年来,城市形象宣传成为政务服务的一个重要方向。为城市形象宣传提供解决方案,这为“新闻+政务”模式的创新探索打开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澎湃新闻依托全媒体优质内容创作能力,通过创新表达方式和表现视角,打造城市宣传IP项目,“大国”系列就是其中的典型案例。IP的特点在于可衍生、可复制,具有持续的品牌影响力。2019年至2022年,澎湃新闻先后推出《大国大桥》《大国小路》《大国小镇》《大国大城》系列微纪录片,每一期都在网络上成为“爆款”,该系列包括46部微纪录片,500条短视频,在网络上全覆盖传播,全网传播量超过3.5亿。《大国大城》以“中国式现代化城市”为主题,运用时新的穿越机拍摄技术,以高空中的第一视角极速飞跃拍摄,表现中国城市发展的十年成就。新技术带来沉浸式、超真实的体验感,以及全新的视角,尤其为年轻人所喜爱。该系列推出后,不少网友在评论中邀请澎湃新闻到他们的家乡拍一拍。激发受众对城市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正是最好的城市形象宣传。

一个城市不只有GDP一个维度,除了经济发展,也有自然、人文、历史等多种面向。澎湃新闻2023年初推出的城市观察IP项目“理解城市”,以“不仅依靠数据去理解城市,更用心去理解它”为品牌定位,摆脱传统区域观察的单一视角,试图在GDP之外重新发现城市的价值。目前发布的《淄博:政通人和的政治想象》《南昌:背水一战》《直把襄阳作南阳》等多篇作品,围绕时下城市发展热点话题进行深入观察,提出独特见解,每篇均能在当地引发刷屏式传播。如“淄博烧烤热潮”是2023年以来最受关注的城市话题之一,《淄博:政通人和的政治想象》一文突破现象的表层,深入政治、文化层面,认为当地党委、政府的积极表现为民众提供了一个政通人和的政治想象样本。这引发了读者的广泛共鸣,同时也使读者对淄博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

达成理解,城市形象宣传才能深入人心。目前,“理解城市”项目已成为澎湃新闻拓展政务合作的知名品牌之一,全国已有多地向澎湃新闻的城市观察员发出邀约,请他们为城市发展建言,助力城市形象挖掘和传播。

在传播民主化的新媒体时代,每个人都被赋予了传播能力,某个人拍摄的一张照片,就可能在网上形成裂变传播,从而构建城市形象,如何聚合这种公众力量打造城市形象IP,增强传播效能?2021年11月8日,上海市委宣传部、市委外宣办举办并授权澎湃新闻建设运营的IP SHANGHAI上线,成为国内首个面向全球,集聚合征集、共享传播、孵化创新为一体的数字化“城市形象资源”共享平台。该平台的特色在于人人创作、人人传播,引导公众参与城市形象构建,孵化城市形象IP。以IP SHANGHAI为范本,澎湃新闻计划将这一模式推向全国,升级打造全国IP资源矩阵和数字IP服务平台IP CHINA,在“新闻+政务服务商务”方面进一步进行创新性探索。这背后,凭借的依然是澎湃新闻的平台影响力、成熟的运营能力,以及技术开发能力。

(二)创新群众服务模式,参与社会治理。“新闻+服务”,首要的是服务人民群众。2022年3月,在上海疫情最紧要的关头,澎湃新闻迅速开发并上线“战疫服务平台”,以收集并推动解决市民当时最紧迫、最典型的“急愁难盼”。该平台是澎湃新闻在重大公共事件报道中践行媒体社会责任,拓展新闻服务功能的创新探索,其特点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拓展新闻服务功能,推动解决实际问题。从2022年3月24日正式上线,到同年6月1日上海全面恢复生产生活秩序,澎湃新闻“战疫服务平台”仅主站就收到求助留言9600余条,直接推动解决求助及转报线索5000余条,刊发报道200余篇,相关内容和话题在澎湃主站和“两微一抖”等平台点击量超16亿。其间,平台全天24小时运行,澎湃新闻30多名采编人员参与其中,为民纾困。针对疫情期间最为棘手、紧迫的求助,团队快速反应、缩短流程,通过与上海16个区及部分市级部门建立联络机制,让个体诉求尽快抵达有关部门。

二是链接各方资源,满足多元需求。在接收大量求助信息的过程中,平台针对配药难问题,联合多家药企建立专项通道;针对就医难问题,由记者通过条线对接、转报、内参等形式想方设法提供帮助;针对物资匮乏问题,联合企业为老人、农民工等及时提供食物和生活用品。

三是参与社会治理,疏导社会情绪。疫情期间长期的管控可能给居民带来紧张、焦虑、悲观等负面情绪。在接收求助的过程中,平台也发挥着公众情绪“缓冲带”的作用。有的困难未必能马上解决,但通过理性沟通并尝试推动,也能给求助者带来安慰和鼓励。

有学者认为,在社会治理的语境下,新型主流媒体的角色功能向社会冲突的减压者、社会对话的组织者、社会协同的链接者等转变。[6]澎湃新闻的“服务平台”实践正是这一观点的生动体现。

通过转化“战疫服务平台”的运营经验,澎湃新闻还相继上线了助企服务平台、就业服务平台,扩大服务范围,形成“服务矩阵”。目前,澎湃新闻已将“服务平台”开发为定制化的功能模块,可结合实际随时调用,形成了常态化的“新闻+服务”模式。

(三)输出技术和管理模式,赋能内容行业。通过整合在内容生产、平台运营、技术开发等方面的经验和资源,澎湃新闻近年来致力于成为全链条的内容生态服务商,在“智慧媒体”方面探索出一条“新闻+”的创新路径。

一是提供符合国内主流媒体运行逻辑的内容生产工具。上文提到,澎湃新闻通过实现技术自主,建设了自有内容生产平台“澎π系统”。该系统的特色是融入了澎湃新闻长期探索媒体融合的丰富经验,经过长期使用和不断升级,加入了更多智能化和内容安全管理方面的考量,内含严格的审核流程、完善的页面生态管理,以及智能校对、多媒体产品生成工具等功能,为媒体的内容编、审、校、发及管理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澎湃新闻将该系统对外开放,通过技术或管理模式输出,先后为上海市政协下属《联合时报》、郑州日报下属正观新闻、荆门日报下属新媒体九派通、芜湖传媒下属大江资讯等多地媒体融合转型项目提供助力。目前,澎湃新闻正在积极参与各地的融媒体产品开发招标,为我国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提供助力。

二是自主开发符合主流价值观的内容风控系统。信息“爆炸”的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内容呈指数级增长,内容风控成为“硬”需求。在此背景下,澎湃新闻依托自身采编团队对时政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深刻理解以及对内容导向的把关能力,推出了符合主流价值观、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基于“智能+人工+制度”的“清穹”内容风控智能平台,为客户提供以涉政信息审核为特色、涵盖涉黄涉暴恐涉违禁等全场景的内容审核服务。其中,为主流媒体提供智能审校服务;为地方网信办等监管部门提供内容生态测评服务;为商业平台提供网络信息内容安全的审核校对、培训等服务。[7]2021年6月,“清穹”获得国家新闻出版署颁发的“2020年中国报业深度融合发展创新案例”证书,被认为是“向社会输出主流媒体的内容风控能力和技术能力的有益探索”。[8]

三是进一步整合资源,打造服务全行业的智媒平台。通过充分整合和挖掘作为新型主流媒体的内容、平台和技术优势,澎湃新闻于2022年推出“澎湃智媒开放平台”,以媒体为基础,拓展政务、服务、商务的边界。该平台可输出涵盖智能生产、智能分发、智能审核、商业化、智能生态等的多元化产品和服务,以为更多的媒体和内容生产机构提供包含内容生产、审核、分发、商业化全链路和生态化建设的一站式解决方案。[9]

结 语

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需要依靠传统媒体在前期转型过程中积累的势能,结合自身优势开拓“新闻+”的新路径。上线九年来,澎湃新闻在融合发展的道路上不断迭代升级,以内容为核,平台为基,技术为要,推动媒体运营模式的持续创新。其启示在于,在媒体融合发展的深水区,主流媒体要不断加强基础能力建设,才能在随时可能发生颠覆性变化的媒体行业中赢得生存空间。

本文引用格式参考:

马世鹏.主流媒体实践“新闻+”的基础能力建设和创新路径[J].青年记者,2023(11):23-26.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