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科所 杨鹏飞 郭超超
日本核污水排海且是连续排放30年,将会引起我国民众对于海产品食品安全的担忧。近年来,中国海产品养殖的规模为4638.84亿元每年,占全国水产品总产量的49.43%,其中海水养殖产量为2354.97万吨,远洋海产品约为230万吨,直接经济价值约为225.57亿元。如果日本核污水到达中国海域,对中国海产品养殖产业影响巨大,甚至会影响到我国广义上的粮食安全;核污水可能导致海产品的放射性含量超标,如果食用了受到核废水污染的海产品,对人体健康产生不可预测的影响。
为了应对这一危机,盐碱地“海鲜陆养”产业将会变成战略性新兴产业,用来减少对受污染食品和远洋海产品的依赖,切实维护国家利益和人民健康。我省盐碱资源和水资源较为丰富,又是近海内陆地区,自然气候事宜,完全有能力担起维护国家海产品安全的重任。
一、发展盐碱地“海鲜陆养”对我省的战略意义
盐碱地“海鲜陆养”是在土壤积盐较重的盐碱地建立工厂,通过在陆地上进行养殖,可以有效地避免海洋环境的影响,从而将核污染排放带来的影响降至最低。该项目在新疆、内蒙、河南、陕西等地已经试点成功,而且已经取得了一些显著的进展。
在日本核污水排海的背景下,我省发展盐碱地海水养殖具有现实意义。
一是增加海产品有效供给,稳定国家广义的粮食安全和民众的菜篮子。发展盐碱地水产养殖,能缓解或解决因核污水影响海鲜产品供应问题,稳定国内海产品供给。
二是有效利用国土资源。我省西部盐碱地总面积约600多万亩,具有分布广泛、面积大、开发利用价值高等特点。盐碱地土壤含盐量高,可以用来制造海水,而海产品通常生长在盐度较高的海水中,因此盐碱地特别适合养殖海产品。
三是推动我省“海”产养殖业的发展,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增添新的引擎。盐碱地水产养殖能促进新的养殖产业的形成,推动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我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二、国内盐碱地“海鲜陆养”的成功案例
盐碱地“海鲜陆养”,是将来水产养殖的一个大发展方向。国内“海鲜养殖大户”已经开始布局养殖新领域的创新探索,将海鲜养殖由海洋转向于内陆,“海产大登陆”的时代正悄然来临。
新疆喀什地区麦盖提县积极发展龙虾养殖业,探索"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鼓励农户积极参与到龙虾养殖中来。红旗农场也不甘落后,他们已经有了约250亩的鱼塘,专门用于养殖青蟹、南美对虾、斑节虾等各类海鲜。
武汉也开始尝试“海鲜陆养”,东西湖区的一个水产基地更是每天能供应500斤的南美对虾,年产量更是达到了惊人的100万斤。
河北乐亭县姜各庄镇在打造海参养殖基地。该地因地制宜对盐碱地带进行梯次改造和开发利用,在重度盐碱地带,积极引导渔民开展海产品工厂化养殖,补充禁渔期海产品市场供应。该县由盐碱地改造而成的海参养殖基地面积约6万亩,年产鲜活海参6000多吨,年产值2亿元人民币。
甘肃张掖养殖合作社的南美白对虾项目也获得成功。该地采用循环水,模拟海水养殖环境,控制水温和含盐量,进行工厂化养殖。张掖试点的合作社,南美白对虾每年可产出6茬,每茬产量可达2万斤。
启示:
在盐渍化土地上,水产养殖业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很多地区都在积极向这个模式学习并效仿,希望能在各自的地方也能取得成功。无论是农户还是当地政府,都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即传统的农作方式已难以适应现代化的要求;在当前我国的农业生产中,由于面临日本核污水排海,土地资源日趋紧缺、生态环境日趋紧张等问题,单纯依靠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不仅很难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而且还会加速土壤的退化速度。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转变思想,积极探索新的技术、新的管理模式。这种创新具有深远的启发意义。
三、我省发展盐碱地“海鲜陆养”的建议
一是组织专家和技术力量,赴各地学习调研,同时深入研讨该产业在我省实施的可行性;
二是制定长期的鼓励该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三是在人才引进、新建企业、技术应用和升级等多方面给予鼓励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