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政务新媒体蓬勃发展,从过去“两微一端”向短视频领域延伸,已成为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的重要阵地。不过,记者调研发现,在此过程中,也存在低效重复建设问题,部分政务新媒体已沦为“僵尸”“空壳”账号甚至舆情制造者,可能损害政府形象,加重基层负担,需进一步加强监管。

随着互联网发展,各级政府部门积极拥抱移动互联网时代新媒体发展趋势,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民群众的多元化需求。但是跟风开设新媒体账号后,也涌现出一些乱象。据媒体报道,政务新媒体问题包括:不言不语,长期未更新信息;自言自语,只管复制粘贴,没有互动服务;胡言乱语,盲目“吸粉”,有的“公号私用”,甚至被盗用。这不仅让政务服务水平大打折扣,还有损政府形象。

政务新媒体沦为摆设,是多方面原因所导致的。比如,基层经费、专业人员不足;审核监管机制留有漏洞;考核指标和导向发生偏差。这些原因都会导致政务新媒体华而不实,但归根到底,还是政绩观偏颇导致的应付主义。尤其是不切实际地要求基层开设政务新媒体,只能会增加基层负担,甚至诱发舆情事件。

不能任由政务新媒体沦为摆设。其中的关键是各级政府部门应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无论开设什么类型的政务新媒体,关键要秉持为人民群众服务的理念。简单来看,应坚持“定位清晰、服务实用”的原则,既然开设了政务新媒体就须实打实运维好,这不仅是对人民群众负责,更是自身的职责所在。

同时,对政务新媒体没有必要追求“多多益善”。诚如媒体建议,强化顶层设计,理顺开办、注销等机制。这很有必要,毕竟,并不是所有的政府部门都需要开设新媒体。对基层开设的新媒体也不能缺失必要的管理,该整合的整合,该协调的协调,该取消的取消,才能够确保政务新媒体的高质量运行,更好地满足群众办事的需要。

此外,常态化监管也亟待加强。专家建议,政府部门发展新媒体不能只看下载量、关注数、阅读量,而是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民意监督机制,从“给领导看”转变为“给群众用”。确如其言,唯有树立正确的理念来运维政务新媒体,才能使其造福于民。于此,如何在监管上施力,通过科学考核及严格监管确保政务新媒体质量,需要重视起来。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政务新媒体健康有序发展的意见》规定,加强政务新媒体管理,提供必要经费保障,配齐配强工作人员,专岗专责,抓好工作落实。从实际来看,运维好政务新媒体绝非易事,这需要相关部门切实负起责任,舍得投入人力和财力,真正把政务新媒体办成百姓喜闻乐见的沟通和办事渠道。(杨玉龙)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