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定性为“千年大计、国家大事”的雄安新区开始规划建设。5年来,雄安新区围绕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新引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全国样板、高水平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的功能定位,展开了大规模的开发建设。回顾过去取得的成就,初步研究总结雄安新区在探索中取得的一些宝贵经验,有助于指导全省在新时代推动高质量发展迈向新征程。

坚持站位世界前沿做好“百年规划”,努力绘制世界城市建设史上的典范之作。一是突出“高端、创新、细致、严谨”导向和科技支撑,勾画跨时代城市宏伟蓝图。新区规划体系的编制,始终以新发展理念为统领,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围绕中央对新区“4+1”的功能定位,以创造历史、追求艺术的精神,高强度、高密度、高质量地加以推进。这其中有两条经验值得推荐,一条是通过多种形式汇聚国际国内高端智慧,充分借鉴国际经验,为高端规划的美好蓝图做实了创新的底子。通过组建规划工作营、创新设计大赛等方式,调动各方面资源,由中规院、中科院牵头,60多位院士和设计大师,以及300多名规划建设领域顶级专家参与规划编制和评审论证,把国内外的顶尖人才、一流团队、专业力量吸引汇聚到新区规划编制中来;另一条是在片区开发和重要单体建筑中,借助先进科技手段的支撑,融入智能管理、数字城市、绿色低碳等先进理念,努力打造细致严谨的城市规划设计。二是坚持“多规合一”,强化规划之间的对接和打磨,提升规划体系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雄安新区的规划体系构成为“4+25+N”,即由4大规划、25个专项规划和若干个专题研究构成。新区在组织编制规划体系过程中,坚持“多规合一”,除了集中精力编制新区总体规划、起步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启动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及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四大规划以外,还组织相关专家学者开展了地质条件、防洪防涝、水资源保障、能源供给、交通组织、产业布局、文物保护等22个专项规划的编制和32个专题研究,并与四大规划进行多次对接、反复打磨。与此同时,建立了中央专咨委和新区规划评议专家组、国家级咨询论证机构、省政府专题会议等多个层次、多种形式的规划评议论证机制,组织召开多次专家组评审会,认真研究吸收意见建议。目前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规划成果,对规划体系的科学性及实施过程中的可操作性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

坚持在改革创新中体现“雄安价值”,努力发挥体制机制创新对全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引领示范作用。一是创建了全国最精简的“大部制、扁平化”管理架构,积极探索建立最精致、最高效的政策服务管理体制。雄安新区率先从行政管理架构上实施大胆创新,在设立全国最“精简、高效、统一”的新区党工委、管委会的基础上,成立了国有独资公司“中国雄安集团有限公司”。建设了集“网上审批、数据融通、全程监管”为一体的智能政务系统。以流程再造为抓手,创建了“一次告知、一窗受理、一口出件、一人帮办、一包到底、一次办结”的“六个一”审批服务运行标准。二是扎实推进体制机制、政策体系和发展模式的改革创新,打造“不辱使命”的全国体制机制新高地。雄安新区研究提出了体现“雄安价值”的政策制度体系,做出了不少有益的探索,在财税和投融资体制机制、土地住房和征迁安置政策、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城市建设管理运营模式、行政管理机制、人口管理、科技创新与人才政策、加大对内对外开放等方面不断开展探索创新。研究构建“雄安质量”标准体系。依托雄安集团,在数字城市、海绵城市、智能交通、绿色建筑、综合管廊等领域,加紧研究制定一系列标准体系,明确技术指标,编制标准规范,出台实施办法,实现规范化、标准化管理,努力打造可推广可复制的“雄安质量”标准体系。

坚持传承文化基因与绿色智慧城市建设的融合创新,努力当好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的表率。一是以深入开展“记得住乡愁”专项行动为抓手,开启了城市建设传承中华文化基因的“大棋局”。雄安新区在规划建设中,高度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坚持“文化铸城市之魂”的城市建设理念,于2018年初,在新区全域组织开展了“记得住乡愁”专项行动计划。通过开展乡愁普查、全面留存信息、融入规划建设,活化人民共同记忆的场所,将乡愁文化在城市规划设计和建筑中予以体现。实现在搬迁居民安置区记得住乡愁,在城市核心区留得住乡愁,在乡村保留区感受的到乡愁。最终将形成一种“雄安乡愁文化传承”新模式,打造出新城市建设“乡愁”文化的国家典范。二是集成“数字、低碳、智能”城市的前沿创新技术,全场景应用到城乡规划建设中。雄安新区从一开始就同步规划“数字城市”“绿色低碳城市”和“智能城市”,从规划设计工作开始,贯穿城市管理、市政设施建设、生态环保、植树造林、文化遗存保护、建筑建材、地下空间开发、综合管廊、人口社区、党群工作等城乡发展全场景应用大数据、智能化、低碳先进技术的新区,确实是开创了国内先河。

坚持产业治理升级和生态治理建设同进互动共赢,为打造现代化经济体系新引擎提供“雄安经验”。一是遵循产业发展“两并行”思路,确保有序、安稳地实现高端产业布局及当地居民就业稳步置换。雄安新区确定了推动产业发展“两并行”的思路破解难题,即传统产业治理与升级并行,高新产业对外招引与对京承接并行。具体做法总结如下:首先对符合发展方向的传统产业实施现代化改造提升,推进非污染型传统产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高端化发展。其次对有污染的传统产业依法采取“铁腕治污”,把关停取缔不合规企业与帮助职工分流就业结合起来,着力在公共服务、建筑业、家庭手工业、文化旅游、电子商务、自主创业等方面做好高端高新产业及其生产、生活配套行业的精准就业扶持,实现劳动力和岗位的精准对接。与此同时,推动高新高端企业布局新区。包括阿里巴巴、腾讯、百度、360等“头部企业”在内的众多高新企业入驻新区。二是坚持环境治理与生态建设同步推进的原则,保障高端产业布局和人民享受洁净生活。从雄安新区成立之始,新区就高度重视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并将两者统筹规划,同步推进,既保障了新区发展,也为群众就业贡献了力量,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比如,组织开展了“十个专项治理”和散煤替代工程;建立了执法人员日常监管、广大群众民主监督、各类媒体舆论监督3支队伍,引导全社会广泛参与,做到全民共治;打造了覆盖全区的“绿楔”“绿道”“绿网”“绿心”;突出抓好白洋淀综合治理和生态建设等。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创新基层党建和群众工作,开创出“以党建聚民心促发展”的新路径。一是以部署开展“三项行动”为抓手巩固基层基础,实现了党风的好转和民心的凝聚。雄安新区党工委深刻认识到基层党建工作对新区规划建设全局的极端重要性,立足新区成立之初存在的“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群众合理诉求长期不解决、村制度不落实、村务管理混乱、微腐败问题突出、村霸及恶势力猖獗”等实际问题,创造性地部署开展了“三项行动”,即集中开展全面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整顿软弱涣散基层组织、历史遗留问题化解“清零”行动。“三项行动”的开展以铁的决心、铁的措施、铁的纪律,使新区基层组织建设的形势迅速好转,让新区建设甩开包袱、轻装前进。二是以开展“三项工程”为抓手,着力改进干部队伍作风,提升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新区部署开展了“全面从严治党、切实转变作风、密切联系群众”三项工程。树立了抓“大基层”的鲜明导向,完善“管住人”的制度体系。建立起“两个责任”清单制度、监督审查集成机制、防止利益冲突机制、“保廉激励”机制和监督执纪常态机制等五项制度等。三是以构建实行“三项机制”为抓手,更加精准地加强基层群众工作,让群众更加信赖和拥护。雄安新区在强化基层工作中紧贴形势任务、基层实际和群众期盼,瞄向重点难点问题精准发力,创新基层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系统推行了“群众工作责任制”“村级治理新机制”“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机制”三项机制,推进了基层治理制度化和规范化,赢得了广大群众的信赖和支持。

坚持锻造和弘扬新时代“雄安品格”,筑牢高质量发展的政治生态和实践保障。一是“坚韧有为、勇挑重担、踏实精细、拚博奉献”的品格铸就了“擅打硬仗”的“铁军”。在推进雄安新区规划建设过程中,各级党政干部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非常强,始终保持强烈的使命意识和担当精神,力戒心浮气躁、片面追求速度、忽视质量细节,倡导实干、立说立行、低调务实,推进各项工作以“钉钉子”的精神抓好工作落实。这其中涌现出了爱民为民的“草帽哥”,以身殉职的好公仆梁栋军等一批先进典型。二是“敢闯敢试、融汇创新、质量为本、和谐共享”的精神翻开了新区规划建设生机勃勃的历史画卷。雄安新区在规划建设中始终坚持在尊重城市建设规律、合理把握开发节奏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创新;始终坚持“敢”字当头,树立开拓创新思维,打破常规,敢为人先;始终坚持开放包容、融汇天下的思维模式,以战略眼光、全局视野集全球智慧;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追求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雄安新区必将通过锻造和弘扬新时代宝贵的精神财富,努力建设一座高水平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给子孙后代留下一笔经得起检验的历史遗产。

(作者系河北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河北省重点高端智库“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中心”首席专家)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