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采茶茶叶香,清明过了雨前忙。清明节前夕,天空飘着小雨,记者向素有“茶海之乡”的惠东县白盆珠镇横坑村进发。进入村里,豁然开朗:呈梯田状的茶山一处接一处,在细雨中满目葱茏,茶田里,茶农在欢快地采摘横坑清前茶。屋前屋后,人们在紧张地炒制茶叶。

紫珠种植致富项目_紫珠养殖_紫珠种植技术

大多数村民靠种茶走上致富

横坑村以山水取胜,以茶叶闻名。

这里有高耸入云的五指嶂、鹅公髻,山间溪水淙淙,鸟语花香,山腰和山脚下茶园交错,茶绿诱人。

记者了解到,除了种植水稻等农作物外,横坑村大多数村民靠种植横坑茶提高收入。清明节前,该村村民几乎家家户户都在采摘明前茶,白天抢采明前茶,当晚加班加点制茶炒茶。据介绍,该村普通农户每户约有5亩茶园,年产量约120斤,明前茶作为全年最上等茶叶每斤可卖500元,其他季节的茶叶每斤也能卖到300元,平均每户一年仅茶叶收入就有约5万元。近年来,当地许多村民通过种植茶叶逐渐走上致富道路。此外,一些茶叶种植面积较少的农户,富余劳动力则投入其他茶场,闲暇时节,帮忙除草,采茶季节,帮忙采茶,每人每天收入约200元。“采下一根嫩茶芽,便增添一分收入。”该村村民自豪地说,种植横坑茶不仅解决了家门口就业问题,而且提高了收入,逐渐告别了贫困。

在当地一茶园,记者看到,村民们一边谈笑风生,一边娴熟地采茶,一根根娇嫩的茶叶从茶树上被快速采下放进背篓里,云雾在茶山间流动。绿油油的茶园,嫩绿的茶叶,郁郁葱葱的山坡,与茶海中村民们的笑脸构成一幅美丽图景。

紫珠种植致富项目_紫珠种植技术_紫珠养殖

新庵横坑茶获评广东省茶叶十大品牌

惠东县新庵横坑茶叶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林新娣介绍,2008年,横坑村全村重新大面积种植横坑茶,2012年成立这一专业合作社,在“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带动下,2016年,全村包括所有精准贫困户在内的大多数村民都加入了合作社,目前社员共有98户,部分农户还是种植大户,全村茶园面积增至2000多亩,全村种茶总收入达2000万元。合作社主要职能是交流传统种茶技术、传承传统制茶工艺;建立种植大户与贫困户之间的指导帮扶机制;统一茶叶最低和最高销售价格,保护农民利益和消费者权益;合作社作为精准扶贫载体,落实相关帮扶措施,并与贫困户签订购销合同,拓宽贫困户茶叶销售渠道等。

横坑村通过种植横坑茶,发展特色产业,实现了“一村一品”,全村村民因种茶走上一条致富之路。因示范带动明显,合作社被市农业农村局评为“惠州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市级示范社”,横坑村被市妇联评为“惠州市巾帼创业示范基地”,林新娣被市妇联评为“三八红旗手”,“新庵横坑茶”获评“广东省茶叶十大品牌”“惠东十六宝”等称号。

紫珠种植技术_紫珠种植致富项目_紫珠养殖

通过线上等平台继续拓宽销售渠道

横坑村是我市最东边的一个客家山村,横坑村先民于明朝万历年间开始在横坑开荒居住,当时他们从福建安溪附近迁徙过来时带来了高山绿茶种。从那时算起,白盆珠横坑茶已有400年历史。

因横坑村所处的地理环境极利于茶叶生长,且茶叶品质相当优质,当时横坑人发现种茶比种植其他谷物更合算,于是家家户户大规模开始种茶,并将茶叶制作成商品后运到海陆丰等地集市兑换成粮食,横坑村也成了名副其实的茶村。到了晚清时期,茶叶又随下南洋的华侨,作为家乡特产远渡重洋至东南亚地区,甚至美国。

到了新时代,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喝茶再次成为人们健康与休闲生活的重要部分,茶叶市场再次扩大。或是对祖辈耕耘过土地的眷恋,或是对传统制茶工艺的不舍,或是在边远山区寻找一条本地脱贫致富的有效路径,横坑村中的大多数村民又开始大面积种植横坑茶。

目前,横坑村民不满足于现状,他们计划通过线上等平台,继续拓宽销售渠道。部分村民还计划开办农家乐,让游客在品尝纯正横坑茶的同时,还可以体验采茶、制茶过程,进一步传承优秀茶文化,发展本土特色产业。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