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集松向慕名前来参观的群众介绍蜂巢的用途。 苏勇军 摄

有一种蜂,生性凶残,人称胡蜂,也叫虎头蜂,又被称为杀人蜂。杀人蜂如此凶残,但在龙川县赤光镇再香村村民袁集松手上却如同宠物,他不但不怕,还专门养殖,正是这种凶残的杀人蜂,让他一年赚钱几十万元,实现了脱贫。

如今,袁集松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村民一起进行胡蜂养殖,建立起了17个合作点。对每个合作点的产品,合作社实行保价统一回收,目的是带动更多村民共同脱贫致富。

远赴云南学习养蜂技术

11月15日下午,记者来到龙川县赤光镇再香村的袁氏生态胡蜂养殖基地时,气温开始升高,这是胡蜂最活跃的时候。此时,这个基地创始人袁集松,正在指导学员胡蜂人工交配。

在基地的人工交配蜂房内,有成年男子大拇指粗的虎头蜂不停地飞来飞去,但是袁集松和学员一点也不害怕,袁集松还不时抓起从自己身边飞过的一只虎头蜂拿给学员观察。

作为胡蜂养殖达人,袁集松养蜂其实并没多久。2014年之前,袁集松是一名装修工人,多年的打工,让他有了一些积蓄,于是想创出一番事业来。

2014年,一次看电视时,云南卫视播出的一档养殖胡蜂致富的节目引起了他的注意。“没想到胡蜂还能人工养殖,而且利润这么高。”

袁集松从小在农村长大,对于胡蜂并不陌生,但从未听说令人生畏的胡蜂还能人工养殖。想到这,他当即决定去云南拜师学艺。

2014年,袁集松不断往返于云南,花了几千元的学费和几千元车费。经过实地考察和学习后,袁集松养殖“杀人蜂”的决心更坚定了。

他发现,虎头蜂养殖不仅收益高,而且劳动强度不大。“只要繁育出蜂王,在山林间做好人工蜂窝,剩下的时间就可以任其自由生长,非常适合山区村民养殖。”

当年,经过几个月的刻苦学习,袁集松觉得自己掌握了虎头蜂的繁育和养殖技术,信心满满的他,购买了200多窝蜂种回到村里,准备大显身手。

第一次养殖“全军覆没”

回到村里,袁集松立即钻进当地的深山老林里开始虎头蜂试养。 200多窝种蜂被袁集松像宝贝一样供着,生怕出了差错,但不幸还是发生了。一天早上,袁集松去查看虎头蜂,看到只剩下4窝蜂勉强活着,其他的都死了,这让他顿时感觉如天塌下来一样。

“当时怎么也找不到原因,伺候得好好的,竟然‘全军覆没’了。”心情沮丧的袁集松连忙和云南的老师联系。请教后,他才知道虎头蜂对温度的要求非常高。原来他没有考虑到两地的气候差异,由于当年冬天天气太冷,他按照云南的方式给虎头蜂过冬,没有采取保暖措施,从而导致胡蜂大面积死亡。

虽然这一次失败了,但袁集松并没有放弃。经过袁集松的悉心照料,幸存的4窝虎头蜂最后变成了几千窝。

去年,袁集松更是投入200万元扩大了养殖规模,从原来的虎头蜂单一品种发展到虎头蜂、红娘蜂、葫芦蜂等多个品种。

招收学员传授养蜂技术

“现在,我主要是卖蜂蛹、虎头蜂酒等,尤其是蜂蛹,可以说是供不应求。”据袁集松介绍,由于蜂蛹蛋白质含量高,营养价值丰富,所以深受市民欢迎。“还没上山采收,就已经被订购一空。”另外,袁集松年销售虎头蜂酒达一万余斤。据介绍,现在袁集松已经放弃原来的装修生意,一心一意在深山里面养殖杀人蜂,每年收入轻松达数十万元。

袁集松说,胡蜂全身都是宝,除了卖蜂蛹,成蜂可以取蜂毒、泡酒,蜂房还可以入药。“一窝蜂有成蜂近千只,50只成蜂就可以泡一瓶酒,市场销路很不错,一块蜂房的收入比卖蜂蛹还高。”

如今,袁集松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加农户的模式,带动村民一起进行胡蜂养殖。到目前为止,他已经建立起了17个合作点,对每个合作点的产品合作社实行保护价统一回收。同时,他还招收学员,把自己摸索出来的养殖技术全部教给学员,并且送给学员蜂种,想带动更多村民共同脱贫致富。

目前,在袁集松那儿学习养蜂技术的有20多人,除了东源、和平、紫金县等本地的村民外,还有江西等外省的学员。

■相关链接

虎头蜂属胡蜂类,体型大、毒液多,因头大像虎,性情凶猛,身体长有虎斑纹,故称“虎头蜂”。

虎头蜂蜂毒是由许多氨基酸组成的毒蛋白,被蜇后会出现红肿、奇痒、刺痛等过敏现象,严重时引起患者休克死亡,故虎头蜂又称“杀人蜂”。

虎头蜂在地下修筑隐蔽的巢穴,不采花蜜,而是以肉食为生。每年在四五月间开始产卵,六七月间长成成蜂,十月以后向外觅食,冬季消失。

【记者】苏勇军

【通讯员】宗禾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