鳙鱼又称胖头鱼、花鲢等,属于鲤形目,鲤科,是著名的四大家鱼之一。它的肉质雪白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价值极高,具有补肾益脑、开窍利尿等功效,是不可多得的食用佳品。鳙鱼的头大而肥,是深受老百姓欢迎的佳肴,有“白鲢美在腹,鳙鱼美在头”之说。随着养殖技术的提高,目前逐步走向了主养鳙鱼的路线。下面以池塘养殖为例,我们就给大伙介绍一下鳙鱼养殖技术。
一、生物学特性
要想获得鳙鱼养殖的成功,就要先来认识一下鳙鱼,了解一下它有哪些癖性。下面,我们就来为您介绍一下鳙鱼的生物学特性。
形态特征
鳙鱼体形侧扁,头又大又宽,长度大约能占到体长的1/3。口大而宽,稍微有点儿上翘。眼睛小,位于头两侧的稍下方。鳙鱼的鳃孔比较大,鳃盖膜很发达。鳞片又细又密。背部黑色;身体的侧面深褐色,带有一些黑色或黄色的花斑;腹部灰白色;鳍浅灰色。从腹鳍基部到肛门之间具有角质腹棱。
生活习性
鳙鱼的很多习性与鲢鱼相似,都生活在水体的中上层,但是活动力没有鲢鱼强,捕捞也比较容易。鳙鱼的适应能力很强,广泛分布在我国南北各省。
食性
鳙鱼的食物以浮游动物为主,也包括多种藻类。除食用天然饵料外,鳙鱼也食用豆饼、米糠、酒糟等人工饲料。
二、鱼塘的选择与建造
池塘的选择
鳙鱼对养殖场地的要求是水质清新,水量充沛,氧气充足。所以,鱼池的建设地点,首先要选择在离河流、井水水源比较近,进排水方便,电源充足,交通便利,能有效地预防洪水;并且水质无污染、不混浊、符合渔业用水标准的地方。其次,池塘土质最好是壤土,既能保水,又能保肥,是理想的土质。淤泥层的深度保持在10~15厘米比较合适。鳙鱼养殖池的面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面积一般在8~10亩左右,水深控制在2.5米左右。池底的四周都统一设有坡度,以避免死角。
池塘的建造要求
根据鳙鱼的生长及水质变化需要随时调节水质和水位,往鱼塘内注水和排水,需要在池边设立进水口和排水口。进水最好是开放式的,排水口通常要设置在进水口的对面,设在鱼池的最低处,并兼有排污的功能。
此外,还要在池内配备增氧设施,增氧设施要根据鳙鱼的密度酌情配备,一般情况下,每4~5亩水面配一台1.5千瓦的增氧机就可以了。
鱼塘建好了,先不要急着往里面投放鱼苗。因为,在投放鱼苗之前,您还必须要做好一些准备工作。
三、 鱼苗放养前的准备
池塘清整
在投放鱼苗前1个月左右,要修整一下养鱼池。先把池内的水排干,然后清除过多的淤泥,平整池底,修复倒塌的池埂,填好漏洞和裂缝,修理好进、排水口,清除杂草和杂物;这样我们就把鳙鱼的池塘给整理干净了。
池塘消毒与施基肥
池塘清理干净之后,就要进行消毒处理了。具体方法是每亩用生石灰100千克化水全池泼洒消毒。池塘清整消毒后,要曝晒2~3天,再往池内注水,第一次往池内注水1米左右就可以了。进水后要及时施基肥,每亩水面用发酵过的有机肥200~400千克,堆在池四周的浅滩处。另外,还可以每亩水面加施氨水5~lO千克、过磷酸钙1~1.5千克,均匀地泼洒到水面上。
四、 鱼苗放养
放养规格及密度
目前一般养殖户多采用主养鳙鱼,多品种混养的方式。在主养鳙鱼的前提下,适当配养2~3种中、下层鱼类,如草鱼、鲂鱼、鲤鱼、鲫鱼等,能更充分地利用池塘中的各种饵料资源,更好地发挥池塘的生产潜力,给养殖户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这里要给养殖户提个醒,虽然鲢鱼和鳙鱼都是滤食性鱼类,但鲢鱼动作敏捷,争食力强;鳙鱼行动缓慢,食量大。如果把鳙鱼跟鲢鱼养殖在一起,鳙鱼就会因为争抢不到充足的饵料而使生长受到抑制,所以主养鳙鱼一般不配养鲢鱼。
由于鳙鱼对繁殖技术要求很高,目前大多数养殖场都是直接购买鱼苗进行养殖。养殖户可以参照下面的标准来放养鱼苗:每亩鱼塘投放500克/尾的鳙鱼苗100尾左右,搭配放养75克/尾的鲫鱼苗50尾,1000克/尾的草鱼苗5尾。(表格)
鱼苗放养技术
作为主养的鳙鱼鱼苗,可以在冬季放养;鱼苗体质要求健壮,无伤病,鳞片、鳍条齐全,规格整齐,鱼苗长12~18厘米。在春节前,当水温稳定在5℃~6℃时,选择晴天放养鳙鱼鱼苗。放养前要用浓度为2%的食盐水对鱼体消毒2~5分钟。在鱼池的上风口把鱼苗放入池中,不能使鱼苗堆集在一起。鱼苗要一次性放足。在放养的时候,动作一定要轻,以免对鱼苗造成损伤。搭配养殖的鱼苗,在放养鳙鱼的当年3月20日前投放。放养方法与鳙鱼相同,这里就不再详细介绍了。
俗话说:“三分养,七分管”,这说明鱼塘管理很重要。把鳙鱼鱼苗放养到养殖池中后,就开始了商品鱼育肥阶段的养殖。那么,在这个阶段中,我们如何来抓好鱼塘的日常管理工作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五、 日常管理
日常喂养
主养鳙鱼要达到高产,必须依靠饲料的投入。饲料最好是采用全价配合粉状饲料,粗蛋白含量要在30%左右。目前常用的饲料配方是:鱼粉5%,豆饼28%,菜饼20%,次粉25%,米皮糠12%,麸皮6%,添加剂及矿物质盐2%,大豆卵磷脂1%,菜油1%。
人工养殖鳙鱼,饲料主要靠人工投喂。放养鳙鱼苗后第二天,就可以开始投喂饲料了,日投饲量占存塘鱼总重量的1%左右。随着温度的升高,当把鲫鱼、草鱼等辅养鱼种放养到池中后,日投饲量要逐步增加到存塘鱼总重量的5%,饲料投饲量以鱼1小时内吃完为好,并根据水质肥度、天气、鱼摄食情况及时调整。饲喂时采用撒喂与定点投喂相结合的方式,撒喂时要在鱼池上风处进行,定点投喂前要先敲击容器,发出声响,吸引鱼游过来,让鱼形成条件反射,达到一定数量后开始投喂饲料。在每天上午和下午各投饲一次,大致时间分别为:上午9~10点,下午3~4点。投饲量上午占40%,下午占60%。
鱼塘追肥
追肥种类包括有机肥和无机肥,鱼塘施肥是饲养鳙鱼的主要措施之一,只要使用的化肥符合国家规定的质量标准,正确使用农家肥和绿肥,鱼产品就可以符合无公害食品的要求。在鳙鱼养殖过程中,投饲量多的鱼池,施肥量可以适当地减少;投饲量少的鱼池,可以适当增加施肥量。施肥应掌握及时、均匀和少量多次的原则,施肥数量与次数应随肥料的种类、水温、天气等的不同作相应的调整。
施肥方法是:腐熟的有机肥,如粪肥、绿肥等,一般每隔10~20天施用1次,每次每亩施用50~100千克。施绿肥时配合施磷肥效果较好,可以同时施过磷酸钙0.5~1千克。在渔农中,流传着一句话:“鱼长三伏”,夏、秋季节是鱼类的生长旺季,水深在2.5米左右的鳙鱼养殖塘,要做到每月施3~4次无机肥,每次每亩水面可以泼洒尿素6~7千克,过磷酸钙5千克;或磷酸氢铵10千克,过磷酸钙5千克。先施磷肥,后施氮肥。
水质管理
水质管理是鳙鱼养殖池日常管理的主要工作,既要保证水质肥、活、嫩、爽,透明度在25厘米左右,又要防止因过度缺氧而造成鳙鱼浮头。一般每隔10天左右要加注新水1次,高温季节5~7天就要加注新水1次,每次加水20厘米左右。
在鱼类生长季节坚持每天都要打开增氧机,一般晴天在中午开机半小时,阴天在清晨开机1小时,经常出现鳙鱼浮头的鱼池,要在鳙鱼经常浮头之前1小时开机,在连锦阴雨的天气,鳙鱼常出现浮头,半夜就要开机。通过控制施肥量、投饲量和合理使用增氧机使池水溶氧量保持在4毫克/升以上,以满足鳙鱼正常生长发育的需要。
经常巡塘
坚持每天早晚各巡塘一次,高温天气和闷热天气夜间增加一次巡塘。注意检查池塘有无破损,水质有无变化,鱼有无浮头的现象。及时清除池中杂物和残剩饲料,保持良好的池塘环境。如果发现死鱼,及时捞出,不能乱丢,以免病原扩散。平时要时刻注意检查排水口是否有漏水逃鱼的情况,如果发现有漏水逃鱼的情况要及时把漏洞修补好,在洪水季节要昼夜值班,及时疏通渠道,做好排洪工作,避免洪水冲垮鱼塘堤埂造成鱼类逃脱,以免造成严重损失。
六、鱼病防治
池塘主养鳙鱼属于高密度集约化饲养,所以鱼发病的可能性会相对增多,必须每天严密观察,经常检查鱼体,做到预防为主,治疗为辅。每隔20天左右施生石灰1次,每次每亩水域施生石灰10千克,保持微碱性水质,有利于鱼类生长和减少鱼病的发生。发现鱼病及时治疗,那么,在鳙鱼养殖过程中,经常出现哪些疾病呢?下面,我们就来为大家介绍一下。
赤皮病
发病症状:病鱼体表有不规则的红色发炎斑块,病部鳞片松动或脱落,常因感染水霉菌而呈白色;背部颜色发黑,背鳍和所有鳍条基部充血,鳍条因末端和鳍上薄膜腐烂而成条柱状。
防治方法:发现鱼体受伤后,应立即全池泼洒浓度为1ppm的二氧化氯1~2次,进行消毒;在鳙鱼感染赤皮病时,每100千克饲料添加10%的诺氟沙星或10%的恩诺沙星300克,连续投喂3~5天,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打印病
发病症状:病鱼病灶通常出现在肛门两侧,极少数出现在身体前部。发病初期病鱼皮肤出现红斑,之后鳞片脱落,肌肉腐烂穿孔,病灶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缘充血发红,好像打上了一个红色印记。
防治方法:经常往鱼塘内加注新水,并注意防止鱼体受伤;发病鱼池可以按照每立方米水体用漂白粉1~1.2克的用量化水全池泼洒。
细菌性烂鳃病
发病症状:鱼细菌性烂鳃病又称乌头瘟,病鱼鳃片有泥灰色、白色或蜡黄色斑点,鳃片表面、鳃丝末端黏液很多,上面常粘附着淤泥。严重时鳙鱼鳃盖骨中央的内表皮被腐蚀成圆形或不规则的透明小窗,俗称“开天窗”。
防治方法:在鱼种进塘前,用2%~2.5%的食盐水浸洗10~20分钟,以杀死鱼体上的病原菌;在鳙鱼细菌性烂鳃病流行季节,要每半个月往鱼塘内泼洒一次生石灰水,浓度为每立方米水体15~20克。
七、成鱼捕捞
经过将近一年的生长,到来年元旦左右,当鳙鱼个体达到3.5~4千克以上,就可以捕捞上市了。捕捞鳙鱼时,速度要快,避免操作不慎引起鱼类伤亡。如果鱼有浮头征兆或正在浮头,则严禁拉网捕鱼。傍晚时不能拉网,以免引起上下水层对流,加速池水溶氧消耗,造成池鱼浮头。捕捞后,要立即加注新水或开动增氧机增氧,并且要在当年冬季补放相应数量的鱼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