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残志坚致富忙

——残疾人王常元创业小记

王常元是鄄城县大埝镇冀庄村人,今年31岁。在他一岁时,因染上脊髓灰质炎而引发小儿麻痹症,右腿萎缩,靠拄单拐才能行动,系肢体二级残疾。2016年,在外历经艰辛,闯荡多年的王常元,承租了村里的“扶贫车间”,做起了服装加工生意,开始了他的创业梦。目前,已有20多名贫困人口、8名残疾人在厂里就业。

记者在冀庄村“扶贫车间”见到王常元时,他正在车间里指导生产。在交谈中,他显示出了对服装加工的娴熟与精通。王常元说,他从小就经历了家的诸多不幸庭,2005年,家中突发变故,因操劳过度,瘦弱的母亲突染重病去世。半年不到,本来很强健的父亲,因过度的悲伤和劳累又突发脑溢血去世。他与弟弟只好和大伯一起生活。面对不幸的命运,他没有因此消沉和屈服,他暗下决心,为这个破碎的家撑起一片天,要创出一条路,有朝一日,挣钱了,来报答父老乡亲。

王常元认为自己腿有虽残疾,但拥有聪明的大脑、拥有健全的双手。2000年初中毕业后,他来到鄄城县服装学校学习服装基本制作。剪、裁、缝、熨等各个基本制作流程,他都严格要求,样样不落人后。毕业后,他踏遍县城的各个裁缝店,想找一份工作。但当人们看到他的形象时,均—口拒绝。一次偶然的机会,王常元在电视上看到聊城有服装厂在招工。他抱着一线希望,独自一人跑到聊城去应聘,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这个服装厂收留了他。在这里,他终于有了一份能养活自己的工作。

2007年,王常元跟随一位一起在服装厂做工的朋友外出,到江苏一家大型服装厂打工,让他见了大世面。他感觉原来学的服装制作技艺是远远不够的,今后要想发展,还有很多很多技艺要学。他不怕吃苦,别人能干的他一定干,别人能学的他一定学,这样又开始了第二次学习提升。这一干就是三年,期间他学会了许多高级的技术活以及各种器械的安装和维修。

2010年他怀揣着几年来打工挣的2万块钱,满怀热情到青岛开始创业。但好景不长,因管理经验不足,一年不到就关门破产,创业梦想破灭。2011年,他不得不又踏上了打工之路。来到北京一大型服装厂,边打工边学习自身欠缺的企业管理经验。但打工终究不是长久之计,他心中的创业梦不时被燃起。

2016年初,王常元在国家贫困政策感召下,承租了村里的“扶贫车间”,上了二十多台缝纫机,招收了30多名工人,开启了他的创业路。王常元告诉记者,“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从2017年下半年开始,工厂走上正规。”这时,他积极鼓励一些残疾人到厂里上班。

随着订单的增多,王常元又承租了箕山镇杨老家村的“扶贫车间”。 王常元笑着说:“现在每天都忙的不可开交,但觉得很充实。最近又上十多台缝纫机,工人也增多了,让贫困户找到收获感,让残疾人也树立起生活的信心。” 记者 张 品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