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与土地结缘、与粮食为伴,种植的小麦屡破单产纪录,培育的小麦、大豆高产品种在黄淮地区推广种植。他几十年初心不改,精心守护庄稼地,为国家粮食安全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他与土地结缘、与粮食为伴,种植的小麦屡破单产纪录,培育的小麦、大豆高产品种在黄淮地区推广种植。他几十年初心不改,精心守护庄稼地,为国家粮食安全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他就是“种粮能手”徐淙祥。
“为了种好粮,俺能不要命”
1972年,徐淙祥高中毕业,可他并没有选择留在城里,而是回到家乡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做农民。“人什么时候都要吃饭,把粮种好,比干啥效益都大!”徐淙祥心想。
当时,我国小麦亩产不足300公斤,而发达国家小麦亩产却达到500公斤。“人家粮多人少,俺们粮少人多,凭啥俺们不如人家?”徐淙祥心里不服气。从此,他一头扎进农业技术研发领域,一干就是50年,终于在2022年小麦亩产成功突破800公斤大关。
徐淙祥主推“良种良法”,在很多年前就率先搞起了对照试验。多年来,他通过杂交逐年选育,培育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太丰8号”“太丰3号”小麦新品种和“太丰6号”高蛋白大豆新品种,在安徽广泛推广应用。
2003年,千亩大豆优质高产栽培示范项目落户张槐村。项目前期进展顺利,谁知七月中旬突发大水,“豆苗都快被压死了!三天三夜,俺家老的小的一刻都没休息,不要命似的在地里排水。”回忆起这惊心动魄的三天三夜,徐淙祥仍心有余悸。过了这道关,当年大豆试验田亩产创下新高,达181.6公斤。
“你问俺可值得?就是再来十次八次,俺也一样干。为了种好粮,俺能不要命!”徐淙祥说。
带领农民增收致富
“拔节追肥不宜早,免得倒伏减产多,清明前后最适宜,追施尿素莫忘记。 ”这是徐淙祥编著的农技推广小册子里的一段话。
徐淙祥根据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将小麦、玉米、大豆绿色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用通俗易懂的谚语形式汇编成册,免费发给村民,册子被村民称为现代农业节本增效的法宝。
“搞农技推广,就要用农民喜欢听的接地气的话。 ”徐淙祥说。
张槐村种粮大户刘帮利深有感触地说:“我原来种小麦方法不科学,产量很低,按照徐淙祥小麦60首谚语绿色栽培法,小麦品质、产量大幅度提高,这增强了我扩大小麦种植面积的决心和信心,现在我种的小麦已发展到400多亩了。 ”
在太和县,像刘帮利这样成为种粮大户的农民还有很多,他们应用徐淙祥小麦60首谚语绿色栽培法,改变原来小麦种植产量低、品质差的困境,走上了靠小麦优质高产助力增收致富的道路。
逐渐成长为乡镇农技带头人的徐淙祥,还接连承担了一系列国家级、省级示范项目,由他牵头成立的淙祥现代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帮助本村和周边2000多个贫困户实现连年丰收,成功脱贫致富。
种粮数十载,徐淙祥获得了一连串“国字号”荣誉:“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十佳农民”“全国种粮标兵”……虽然他成了远近闻名的人物,但在26岁的孙子徐旭东看来,年近70岁的爷爷要有人照顾,更要有人从他手中接过“接力棒”。
“我从小跟着爷爷长大,看着爷爷耕种的田地从几十亩到上千亩,和爷爷一起品味小麦单产不断刷新纪录的喜悦和自豪。在基层一线,做一名新型职业农民,为乡村振兴贡献智慧和力量,这样的人生是有价值的。 ”徐旭东说。
如今,守护粮食安全的责任传承到新一代农人的肩上。“多种粮,靠的是一颗不变的初心;种好粮,仰仗着不断进步的农业科技。俺们一定把粮种踏实、种明白。”徐淙祥说。
(综合新华网、光明网、安徽日报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