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埇桥区蕲县镇忠陈村的春红薯进入收获季。记者在该村红薯种植基地里看到,一个个挖出来的红薯体态饱满、颜色鲜亮,农户们弯腰捡拾、去泥分拣、装车运输……忙碌的身影传递着丰收的喜悦。

“红薯全身都是宝,除了果实外,叶子、梗子不仅可以吃,还可以做饲料。”忠陈村党总支书记刘惠贞告诉记者,红薯富含多种维生素和氨基酸,不仅可以加工成红薯粉、酸辣粉等食品,红薯梗、红薯叶还可以制作长寿菜售卖,产业价值很高。

实现乡村振兴,必须让老百姓腰包鼓起来。2018年7月,刘惠贞当选为忠陈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为了摘掉贫困村的帽子,带领村民增收致富,她决定从发展富民特色产业、稳定村民就业入手,增强造血功能。“红薯的栽种、拔苗、除草、剪秧……每个环节都需要大量劳动力,可以让村民就近务工增收。”刘惠贞表示,通过外出调研学习,她了解到红薯不仅产业价值高,而且用工量较大,非常适合作为特色产业发展。

“以往没有种植红薯的经验,村里土壤到底适不适合红薯种植?一季下来产量、产值怎么样?谁也不知道。”刘惠贞告诉记者,为了保险起见,她从山东引进红薯苗,先在自家家庭农场试种了200亩,年底一算账,平均亩产4000余斤,每亩可收入2000元左右,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一人致富不算富。作为村党总支书记和党员干部,用实际行动让村民增收,带领他们过上好日子才是我最大的责任。”刘惠贞表示,为帮助村民早日实现脱贫,她先后安排附近100多名贫困村民来自家农场干活,每人每月可增收近3000元。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发展产业是关键。今年7月,忠陈村紧紧围绕乡村产业振兴,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主心骨”的作用,以“党组织+合作社+基地+村民”模式,以每亩每年700元的价格从村民手中流转土地使用权,大力推进红薯产业发展,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同时,合作社优先雇用以土地入股的村民到合作社红薯种植基地“打零工”,让他们在家门口就业。

“家里6亩地都流转给了合作社,我在红薯基地帮忙,不仅有土地租金,每个月还能拿2000元工钱,日子真是越过越好!”村民陈桂景高兴地说。

往日不起眼的小红薯,如今已变成忠陈村致富的“金疙瘩”,成为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新希望。刘惠贞表示,接下来,忠陈村将继续扩大种植面积,不断提升红薯产业附加值,做好产品深加工,打响红薯品牌。同时,进一步完善合作社管理机制和分红模式,扩大合作社经营规模,吸纳更多村民入股,推动村集体和群众实现“双增收”。(本报记者 彭序)

采访札记: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支部强不强,全靠领头羊。”一个优秀的支部书记能够建设一个优秀的基层党支部,而一个优秀的基层党支部能够真抓实干,带领群众增收致富。

在深入埇桥区蕲县镇忠陈村采访中,记者充分感受到了一个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对凝聚乡村振兴合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意义。近年来,忠陈村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关键作用,在村党总支书记刘惠贞的带领下,持续抓好产业和就业,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健全稳定脱贫长效机制,让村民真正摆脱贫困,走上致富道路,使忠陈村从一个贫困村变成幸福村、富裕村。

产业兴则就业稳,壮大产业才能扩大就业。不管是脱贫攻坚还是乡村振兴,让老百姓有事做、有钱挣是最重要的。一个个小红薯,看上去其貌不扬,吸纳就业能力却不容小觑。忠陈村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主心骨”作用,通过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不仅扩大红薯种植规模,推进红薯产业发展,还带动更多老百姓在家门口就业,激发了乡村振兴的新活力,把产业优势转化为就业优势,实现人人有活干、人人有钱赚,走出了一条科学有效、农民增收的产业发展之路,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了强劲、持续动能,也为我市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借鉴的乡村样板。(本报记者 彭序)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