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沙洋正邦 罗玉柱

中国水产频道原创报道,最近一段时间,北京疫情的爆发,使得之前向好的许多水产养殖品种又面临价格走低的困境,有人面临亏本甚至暴亏。然而无论行情有多好或多差,有些人却总是能赚钱(行情好多赚而已)!这此人是如何抓住机会,年年实现养殖有利可赚,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们的智慧。

我们在养殖管理中过多的关注结果,却忽视过程管理,在出现了一些问题之后,总幻想着能够有一个神医或者神药能够解决问题,这是非常困难的。鱼病是由于日积月累,各种因素综合影响而形成,只有在养殖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不至于造成大的损失,所以做好过程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一、养殖模式适度调整

养殖模式不仅影响着池塘的水质,鱼病的多少,也极大的影响着我们的养殖效益,是水产养殖中最重要也最容易被人忽视的技术。

当鱼价上涨时,我们可以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做出以下几个方面的调整:

1、适当提高主养鱼的密度或者规格:

有收无收在放,多收少收在于管,只有提高了单位面积的放苗密度或者规格,我们的投喂量才能提高,产量才能做得更高。在鱼价格上涨时,产量更高,就可以获取更好的经济效益。

在做这个决定的时候我们需要考虑的最重要指标便是鱼载量:也就是我们在单位面积(亩)里所能容纳鱼产量的极限。我们的鱼塘就好比我们的仓库,鱼载量就是库容。但是这个指标是不断变化的,影响这个指标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季节、天气:冬季鱼类活动能力弱,微生物生长繁殖慢,虽然水体溶解氧不高,但鱼载量却是一年之中的最高值,但是一进入春季,水温回升,所有生物的活动恢复,水体理化指标变化剧烈,鱼载量便迅速下降,是一年之中鱼载量最小的季节,这也是许多鱼塘在春季会突然爆发性死亡的主要因素之一。

夏季虽然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强,但水体溶氧极限随着水温的升高而降低,鱼载量略高于春季。

进入秋季,水温适度降低,溶氧提升,鱼载量高于春夏两季。

除了季节对鱼载量有影响之外,急剧降温,长期阴雨,长期晴天,台风,等天气情况对鱼载量也有影响。因此养殖模式的设计必须根据季节、天气变化做好养殖规划。

②、鱼塘硬件:水深及水源对鱼载量影响也是较大的,水源好,池塘足够深(3米以上),其次是渔业机械,各种增氧机,涌浪机,耕水机的合理搭配,投饵机的合理布置,这些都会影响到鱼载量的提升。

③、软件:养殖管理水平,水质调控技术,鱼病防治技术,投喂饲料的消化吸收率,主养鱼类的生理特点,这些都需要我们在设计养殖模式的时候考虑进去。另外鱼载量影响的因素众多,它的大小也符合“木桶理论”,找出影响鱼载量的最短板,改进之后产生的效益是最大化的,费效比最高。

在一个养殖周期内能够多次出鱼的品种,最好做到梯度放苗,比如草鱼、罗非等,这样可以更充分的利用水体,做到更高的产量,存塘量却不会很高,降低养殖风险,但是规格差距需要适当大点,在分拣卖鱼时操作更方便些。

2、做好配养鱼的规划:

这些年我们对于养殖模式中的主养鱼不断增加的同时,投喂量的不断增加,对于配养鱼类的变化却始终缺乏想象力。

比如某些以草鱼为主养鱼的地区,养殖数量和饲料投喂量不断提升的同时,滤食性鱼类的数量和规格却没有太大的变化,跟不上主养鱼的节奏,导致水质恶化,鱼病多发。

某些以投喂高档料(比如加州鲈、黄颡鱼等)为主的模式,配养鱼类的数量和品种却与投喂低档料的模式是一样的,导致水体严重富营养化,蓝藻爆发,生长缓慢,鱼病发生甚至泛塘。

很多养殖模式中过于突出主养鱼,忽视配养鱼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比如鲫鱼、黄颡鱼、对虾等专养模式中,基本没有或者套养很少的其他品种,这些鱼塘对外界环境变化的缓冲性极差,由于主养鱼类在鱼塘中占据绝对优势,导致疾病高发,传染迅速,而且难以治疗,基本发病就无药可救!

我们已经意识到滤食性、底栖杂食性鱼类对养殖模式的重要性,但是对底栖生物(比如田螺等)对养殖的作用还不是太重视。对于改良底质,我们过分依赖化学类改底产品和微生物制剂。其实底栖生物对于底质的改良作用更好,而且是没有成本的。江苏就有许多养殖河蟹的池塘会套养田螺,这样的塘口底泥恶化的程度会降低。

二、做好投喂管理

从我们养殖发展的历史来看,2000年以前,养殖户非常重视鱼病防治工作,2000年以后,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我们开始重视水质管理工作。

但是,投喂管理却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与研究,学者们主要的研究方向都是以病原微生物为主,我们在实践生产中比较重视水质和底质管理,对生态养殖模式的思考稍少,对投喂管理所做的就更少。

其实投喂管理对于水质、鱼病、养殖效益都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力,在鱼价上涨的时期,我们除了设计好养殖模式之外,第二重要的工作就是做好投喂管理。因为投喂管理是水质和鱼病预防的基础工作,做好了投喂,水质和鱼病才能往好的方向去发展,养殖效益才能提高。

做好投喂管理时,除了我们传统的看天、看水、看鱼投喂之外,我们还需要思考的以下几个问题:

1、食性不同的鱼类的投喂方法及投喂率:

鱼类由于食性不同而导致摄食性格不一样,草食性、杂食性鱼类喜欢主动寻找食物,而一些肉食性鱼类喜欢伏击性摄食。许多养殖户由养殖传统四大家鱼转型养殖特种鱼类(肉食性),最容易犯错误的就是投喂方法。肉食性鱼类相对其他品种需要更大的投喂面积,以保证投喂更均匀,摄食更合理,规格差异更小,这也是为什么许多特种养殖品种在养殖面积比较小的塘口成功率要稍高的原因之一。所以不同食性的鱼类,投喂方法是有所区别的。

食性不同,鱼类的摄食率也是不一样的。许多肉食性鱼类是有胃的,因为它在野生状态,逮到其他鱼难度比草食性鱼类找到草料的难度大,所以形成了极为贪食的性格。一些养殖户按照传统的投喂率来喂养特种鱼,极其容易造成水质恶化、鱼病爆发、养殖失败。所以不同食性的鱼类,投喂率也是不一样的。

2、不同饲料品种的不同投喂率:

很多养殖朋友在鱼价格上涨时,会选用更高档次的饲料来养鱼,以求更快的生长速度,更大的养成规格,更好的养殖效益。

但是我们同一个人在吃营养不同的食物时,饭量是不一样大的。假如给一个人吃了较多的肉,他吃米饭和蔬菜的量就会少一些。假如一点肉都不给他吃,他吃主食就会吃得更多些。

其实对于鱼类,也是一样的。我们在鱼价上涨时,许多养殖户只是调高了投喂的饲料,却没有调整投喂率,时间一长,水质、鱼体就都开始出问题了。包括有时鱼价下跌,养殖户大幅度减少投喂量和降低投料档次,造成鱼体瘦弱,抵抗力下降,这些对于水产养殖都是有害的。所以离开饲料营养谈投喂率是不正确的。

3、不同年龄的投喂方法及投喂率:

这个问题大家都很清楚,这里就不再啰嗦。

4、不同季节的投喂方法及投喂率:

我们以前只是针对不同季节,投喂饲料的营养档次做了一些调整,但是对于不同季节投喂率的思考做得比较少。

春季以恢复体质为主,管控好投喂率,特别是肉食性鱼类。

夏季进入快速生长期,投喂可做到八到九成饱,生长速度和养殖成本可以达到较为平衡的状态。

秋季吃饱吃好,以达到出售规格。

冬季一般要保持适度投喂,特别忌讳完全不投喂或者大量投喂低档料,这两种行为都会给开春的鱼病发生埋下隐患!

5、主养底层鱼、虾的池塘在养殖后期的投喂管理:

养殖前期的工作重点是保证苗种的成活率,到了养殖后期是最考验养殖技术的时候了。特别是主养底层鱼虾,比如鲫鱼、黄颡鱼、南美白对虾等品种。因为底层鱼原本是池塘的清洁工,当池塘改为主养底层鱼里,池塘里便没有了清洁工了。特别是养殖后期,这个时候,池塘的存塘量达到了顶峰,水质也非常恶化,有的鱼虾又还达不到出售的规格,就好像马拉松已经进入了最后一公里,体力到了极限却还要去冲刺。如果投喂不足,鱼虾会搅动底泥,使水体上下分层,藻类繁殖困难,水质恶化。如果稍微投喂过量,由于鱼载量太大,对水体的污染极为严重,水质迅速变差,疾病爆发,导致养殖失败。所以主养底层鱼模式进入养殖后期,投喂管理需要特别的细心,最好能够适度松塘,降低池塘负荷,减小风险。

三、根据自己池塘的特点和养殖阶段来选择投入品

由于互联网的发展,我们从信息不对称进入了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各种各样的课程,线下的,线上的,各种各样的理论,各种各样的产品推广会。我们一定要理性的去听,辩证的去接受这些信息。

对于养殖,就好象驾驶汽车,保持池塘的生态环境稳定是最重要的。但是我们在池塘里面使用投入品的时候,特别容易走入极端,这就好比开车的时候,激烈驾驶的危害。

使用肥水产品时,我们会大剂量使用,造成藻类大量繁殖,细菌和浮游动物繁殖却没有跟上,造成水体的物理、化学等指标迅速改变,给养殖带来不利的影响。

一旦出现养殖动物死亡,在没有弄清楚致死原因之前,我们会大量使用杀虫、杀菌、调水产品及内服的药品。如果过量使用,会改变池塘原有的生态平衡,特别是高产池塘,有时不但治不好鱼病,反而会造成病情恶化。

对于自己的池塘,我们一定要做到最充分的了解,从底泥、水源、水深、养殖阶段(养殖前、中、后期),池塘的养殖品种、天气、浮游动植物、物理、化学指标、最近的处理方案详细了解,综合考虑各种因素,选择适合自己的投入品(饲料、动保、肥料、药品)来使用。

没有神话的产品,只有适合自己的产品。特别是药品动保的使用没有模式,也不要太遵循以前的经验,因为环境每年都在变化,养殖变化也很大。爱上自己的池塘,池塘的每一个小小的变化,都能够被我们感知到,这样才能做出最准确的判断,最合适的选择。敏感、细心,内心却又坚定才能管理好一个池塘!

四、做好天气管理

我们的水产养殖的基地,由于大多数都是在露天,因此受到天气变化影响极大。如果不重视天气管理,轻则引发鱼虾缺氧、生病,重则引起倒藻,泛塘。作为水产养殖的从业者,我们必须对天气预报,极为重视,针对天气变化,可能对鱼塘造成的危害,有非常清醒的认识,并适时做出合理处理方案,减轻天气变化对鱼虾的应激,降低天气变化,对水产养殖业的危害!

1、温差

由于我们的大部分养殖对象都是变温动物,水温的变化对它们的影响是最大的,因此天气预报里,我们水产人最应该关注的是前后两天的温差,昼夜温差等,气温变化间接影响水温变化,对我们的养殖对象,池塘里的鱼、虾、藻、虫、菌等所有生物都有极大的影响!

①、最高气温走高

这种天气多发于春季,初夏晴朗的日子里,在这种天气里,上层水迅速被晒热,上下水层由于温差大,而不会产生交换,在这种天气里,中午最好打开叶轮、涌浪增氧机,这个时候开增氧机的意义不在于增氧,而是调节塘口上下水层的温差,降低水生动物的应激,以减少夜间的密度流。

在这种天气里,水生动物摄食量,由低到高转变,投喂的时候需要注意选择容易消化、品质较好的饲料,并控制投喂量,以保护水生动物的消化道健康。

许多养殖朋友喜欢在这段时间大剂量使用肥水产品,这样会迅速培肥水质,导致水体理化指标迅速改变,如果进行杀虫杀菌操作,会进一步增加水体肥度,PH值升高,生态环境恶化,疾病高发。

最近几年以来,早春鱼类死亡情况愈演愈烈,笔者结合自己的走访,总结如下:

第一种情况发生在放养鱼苗的塘口:这种塘口去年成鱼销售完毕,今年一般存塘量并不大,死亡是主要的原因是野蛮操作,在从鱼塘到鱼车之间最容易发生,鱼苗上车时使用鱼筐鱼篓运输,鱼类在鱼筐中激烈挣扎,受伤严重。二次受伤发生在鱼车到目的鱼塘之间,很多用户想节省劳动力,直接把运输鱼苗的放水口打开,让鱼苗和水一直冲进鱼塘,有的鱼塘落差极大,导致鱼苗严重受伤,而且无法医治,无药可救!

第二种情况发生在存塘鱼数量较大,气温升高之前没有大量出售,一进入气温迅速升高的天气里,水体理化指标急剧变化,就会导致大量死亡。因为春季是一年之中鱼载量最小的季节,所以这种塘口一定要及时卖鱼,并管控好水质。

②、最高气温走低

这种天气多发于春夏之交、夏秋之交、秋冬之交,偶尔在春、夏、秋、冬季的极端天气里也有发生。这种天气对水产养殖的危害最大,即使不下雨,也会引起池塘极强的密度流,严重缺氧,轻则浮头,重则倒藻,水变,泛塘。

我们养殖户朋友,在这种天气发生之前,需要控制水体透明度,保持合理的肥度,使池塘中的“藻、虫、菌”处于比较好的平衡之下,并改良底质,因为这种天气会严重泛底,在降温的前一天,使用抗应激产品,降低水生生物的应激,存塘量大的塘口密切关注池塘溶氧变化。

③、昼夜温差大

这种天气多发于春夏之交、夏秋之交,这种天气里,气温带动水温变化幅度大,变化速度快,极容易引起藻类发生变化,少量多次施肥,保持一定的透明度,使藻类与滤食鱼的体重相匹配。在这个季节里浮游动物丰度达到一年之中的最高峰,保持一定的鳙鱼体重,以控制浮游动物的繁殖。

需要加深水位,降低气温对水温的影响幅度,投喂一些保健产品,增强鱼虾免疫力,降低鱼病发生几率。

④、昼夜温差小

这种天气多发于夏、冬季。

在夏季由于昼夜温差小,极容易形成水体分层,藻相老化,需要我们中午多开叶轮式、涌浪式增氧机,打破水体分层。由于这个季节里上下水体交换少,极容易造成底层缺氧,底质恶化,发臭,最好少量多次加注外源新水,或者在天气特别晴好时,部分区域使用铁链拖动底泥,为藻类提供营养,减少底部氧债。在这个季节里,浮游动物生物量较少,鳙鱼摄食量较大,可少量补充发酵料或者菌种。

控制藻类的丰度,不可过高。也可少量多次使用微生物制剂,促进水体有机物质分解,为藻类提供各种营养,必要时换掉部分水体。夏季水生动物摄食旺盛,需要选择高消化,水质污染小的饲料产品,降低氮排泄量,减少水质污染,最好不要选择过高蛋白、但是消化吸收差的饲料产品或者饲料原料。

冬季昼夜温差小,也会形成水体分层,但这时一般不可打破水体分层,造成水温急剧下降,水生动物冻死,冻伤。因为冬季气温低,微生物分解能力差,冬季投喂饲料,一定要投喂高消化的产品,否则一旦气温回升,水质急剧恶化,会造成严重后果!

2、晴雨

①、连续晴天

连续晴天多发于夏季,在这种天气里,由于投喂量较大,气温高,蒸发量大,水体TDS逐渐增大,需要经常性注入外源水,降低水体TDS,增大水体透明度,注入外源水还可以冲动底泥,为藻类带来沉积在底部的微量元素,减少底部氧债。

②、连续阴雨

连续阴雨多发于梅雨季节,光合作用弱,池塘溶氧低,需要在梅雨季节到来之前,做好培藻、肥水工作,按照“三开两不开”的原则,做好增氧管理,并搞好饲料的防霉工作。

阴雨天来临前,少量肥水培菌,稳定水质,阴雨中根据降雨量,在池塘岸边放置生石灰或者白云石粉,降低雨水对池塘总水体的总硬度、总碱度、PH值等的变化幅度。

梅雨期间要密切注意鱼类的吃食情况,及时调整日投饵量,防止投饵过量造成浪费,同时还污染水体、增加耗氧。具体投喂量要根据天气、鱼类的活动等情况灵活掌握。

【关键字】:鱼虾水产水产养殖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