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5岁的陈明祥是余姚市低塘街道郑巷村的一位农民,他开过食品厂,也搞过食品批发。
2017年3月,陈明祥去云南调查食品市场行情,正在宾馆休息的他看到中央电视台《致富经》栏目在介绍湖北荆州一位农民养殖青蛙致富的故事,引起了他浓厚的兴趣。
第二天,陈明祥就立即赶往湖北荆州,找到了这位养殖青蛙的农民。
“青蛙比牛蛙口感好,肉质鲜美,在餐桌上越来越受欢迎,价格也高。但是野生青蛙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开展青蛙养殖,既可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也能促进天然野生资源的恢复,因此青蛙养殖具有一定的市场和产业前景。”荆州的蛙农这样对陈明祥说。
在考察、了解了荆州的青蛙养殖场后,陈明祥决定开始跟这位蛙农学习青蛙养殖技术。
陈明祥在这位蛙农那里吃、住了一个多月,慢慢地学会了建蛙池、分公母、收集蛙卵、各个生育阶段管理、预防疾病等一整套青蛙养殖技术。
摸索技术辟出路
回到余姚以后,陈明祥投资30多万元,在村里建起了一个规模为6亩的青蛙养殖基地,养殖的青蛙品种,选择了经济效益比普通的牛蛙、美国青蛙都要好的黑斑蛙。
养殖青蛙并没有陈明祥想象的那样顺利。虽然学习了养殖技术,但是当自己独自操作时,由于经验不足,陈明祥花钱购买的50万只蝌蚪还没有长成幼蛙,就损失了一大半。
蝌蚪的死亡给了陈明祥不小的打击,但是倔强的陈明祥始终坚持自己的观点,既然认准了一件事就要干到底,要通过努力,把它做成功。
“养殖业种植业本来就是风吹日晒、早出晚归的活,不管多辛苦,既然开始了就不能半途而废。”陈明祥凭着这份坚持与信念,继续投入到青蛙养殖中。他总结失败的原因,查阅资料,咨询专家,向其他养殖户讨教经验,反复摸索养殖技术。他每天至少观察青蛙3个小时,不断做记录,从蝌蚪开始,研究它们的习性,掌握消化、疾病等情况,对待这些青蛙比照顾自己还细致。
通过不断摸索,陈明祥慢慢找到了门道,探索出活水孵化、蝌蚪成蛙同池放养、高效人工驯化喂养颗粒饲料等先进科学的养殖方式,同时还对养殖基地进行合理规划,分为活水孵化区、蛙苗孵化区等不同片区。
2018年,陈明祥又在绍兴上虞扩建了50亩青蛙养殖基地。青蛙上市季节,除了商贩们大批量的订购外,上虞、余姚、慈溪等地的一些农家乐餐馆也纷纷下订单,节假日更是供不应求。2018年,陈明祥的青蛙田亩产值达到了6万元。
效益农业谋发展
2019年初,陈明祥又在村里流转了40多亩土地,并将青蛙田全部改造成了“稻蛙田”,尝试水稻和青蛙混合种养。
从外表看,“稻蛙田”与普通农田没有区别,只是多了一条条水沟,青蛙就隐藏在水里,稻田四周围起了半米多高的网。在稻田四五米高的上方,有一张更大的网,覆盖着整个养殖场,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水稻田可以给青蛙提供食物,而青蛙粪便也能够肥田,相对减少了种养成本。”陈明祥说。
青蛙是30多种农作物害虫的天敌,一只成蛙每天可捕食害虫100只左右,是名副其实的“农田卫士”。稻养蛙,蛙护稻,混合套养的方式形成了小范围的生态平衡。除了一些不得不使用的生物农药外,陈明祥的“稻蛙田”不使用常规农药和化肥,尽可能做到生态环保,提升稻米的品质。
2019年9月底,陈明祥的100多亩“稻蛙田”获得全面丰收。从亩产来看,“甬优1540”水稻250公斤以上,黑斑蛙2000公斤以上。同单独种水稻或者养青蛙比较,这样产量比较小,但从综合效益来看,这种“水稻+青蛙”的混合种养模式则远远超过了传统农业。
“我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要将基地扩大到600亩,进一步优化‘水稻+青蛙’种养模式,让它更简单、更高效,从而带动周边更多的农户致富。”陈明祥对自己的绿色产业充满着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