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馨之家农家院。 本报记者 谭梅 通讯员 韩兴旺 摄
游客品尝农家院美食。 本报记者 谭梅 通讯员 韩兴旺 摄
本报记者 谭梅 通讯员 韩兴旺
马路曲折蜿蜒平坦清洁,两旁搭建着错落有致、格调统一的撒拉族民居;房前屋后的大小菜园被肥美的蔬菜染成油亮的绿色;依山傍水的村舍,鸡鸭成群……行走在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街子镇上坊村,仿佛自己也是这幅乡村振兴新画卷里的一笔。
来到循化县街子镇上坊村安馨之家农家院,这里毗邻闻名遐迩的骆驼泉、撒拉尔故里民俗文化园等旅游景点,周围田园阡陌,炊烟袅袅,杏红柳绿,果梨花香,门口的“四星级乡村旅游接待点”牌子尤为醒目。
“馓子、油香、八角糖包,包子、搅团、炒线辣椒,手抓土鸡、尕面片......”介绍撒拉家宴、讲解“骆驼传说”,老板韩德明忙着招乎客人,游客们盘腿坐在炕上听得津津有味,悠闲地享用地道的撒拉族特色美食。
来自甘肃天水的游客李女士说:“现在循化发展得真好!跟着导航一脚油门就到骆驼泉了,朋友推荐的农家院也很不错,环境美、饭菜香,这火炕暖呼呼的,真是惬意!”安馨之家农家院位于骆驼泉附近800米处,常年有外地游客慕名而来,赶上旅游季节,更是“一桌难求”。
乡村要振兴,产业要先行。近年来,街子镇依托乡村自然风光、淳朴的乡土人情,以及农户庄廓及周边农田等资源禀赋,结合原有旅游资源,大力发展以一家一户为经营主体的“农家乐”。村民们家家户户争先比拼,拼环境、拼卫生、拼饭菜、拼规模,通过“县统筹、镇安排、村落实”充分带动旅游经济效应不断提升。
韩德明开办的农家院是其中一个典型“样板”。
和村里多数年轻人一样,韩德明曾常年在外开拉面馆,能时常在家陪陪老人孩子,是他多年来的心愿。近年来,看到家乡的撒拉族民俗文化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他敏锐地探察到旅游业蕴藏的巨大商机。家里有闲置的庭院,自己有多年的餐饮经营经验,加上家中妇女精巧的面点技艺,他毅然决然回家做起了农家餐饮。
2018年,韩德明给自家北房重新装修上漆,还修建了三间西房,原本光秃秃的小院也种满了杏树、李树和牡丹、月季等花木,小院更新升级成大院,“安馨之家”农家院就这样开起来了。
说起自家小院的效益,韩德明打开了话匣子:“这几年村里铺上了柏油路,环境越来越好。干净整洁的小院和地道可口的饭菜,吸引大批游客前来体验。自家的院子,自己人经营,开支少了,收入就多了,生意最好的时候,一个月能赚2万元左右,每到旅游旺季,我都会邀请邻居、亲友中手艺不错的妇女来帮忙,让她们也能在家门口有一份收入。2020年,我的农家院再次被评定为‘青海省四星级乡村文化旅游接待点’,政府还帮我们修缮了厕所,重建了厨房,生意越来越好!”
“‘庭院经济’具有投资小、见效快、风险低等特点,是增加群众收入的好途径。打理好庭院,村民把自家土特产销售出去的同时,也将自家庭院变成创业的场所,成为增收致富的重要方式。鼓励发展庭院经济,更重要的是推广自力更生、勤劳致富的理念,鼓励脱贫群众学一门技艺,凭本领创造幸福生活,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街子镇党委书记韩平良说道。
行走乡村,一个个别致的美丽庭院,不仅提高了乡村“颜值”,也为乡村发展带来了更高人气。近两年,依托独特的高山溪流风光打造的爬山、露营、采摘野果、农特产品产销、钓鱼、自行车越野等项目越来越丰富,不仅满足了游客对大自然的体验,也让乡村旅游在河湟这片热土上竞相绽放。
近年来,循化县立足资源优势,瞄准潜力巨大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市场,充分发挥和依靠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围绕“家”和“庭”做文章,因地制宜整合房前屋后的空余土地、空闲资源,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发展“庭院经济”促乡村振兴,把庭院的“方寸地”建成“增收园”,让一个个农家小院充满生机,变成农民的“增收园”和“致富园”。
《青海日报》(2023年12月06日 第8版:经济)
声明:以上内容除注明来源稿件外,均为青海日报原创稿件,未经书面许可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