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梳理制约我国油茶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文中介绍纵观油茶产业发展历程,综述油茶产业发展现状,从良种繁育、栽培管理、加工和科技服务等方面分析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加大良种选育监管力度,限制认可度低的良种推广应用;建立良种基地动态评估和奖惩机制,加大育种资金投入;整改现有采穗圃,提高良种繁育单位准入门槛;扩大优良良种使用范围,加强良种繁育技术培训;分地区细化高效栽培和低产林改造技术;建立高产示范基地和专家库,引导经营者科学经营;推进油茶全产业链机械化建设步伐,完善加工工艺;制定油茶产品质量标准,建立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公共服务平台;加强公共品牌建设与宣传,提高消费者对油茶品牌认知度;组建油茶科技服务团队,完善油茶科技服务体系。期望通过这些建议能够助力我国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使油茶产业加速从千亿向万亿规模迈进。

关键词:油茶,产业发展,良种,科技服务,中国

作者:王金凤 谭新建 吴喜昌 李清平 钟秋平 晏巢 郭红艳 葛晓宁

油茶(Camelliaspp.)是指山茶科(Theaceae)山茶属(Camellia)油用物种的总称,在生产上通常指山茶属中种子含油率较高、有栽培应用价值的一组物种的总称。油茶是我国传统的木本油料树种,也是世界4大木本油料之一。油茶中的普通油茶(Camelliaoleifera Abel.)在我国分布范围和栽培面积最广,分布在18个省内,1100多个县、市,南北跨度16个纬度,东西横过22个经度,东至台湾,西至四川,北至陕西,南至海南。

油茶具有很高的综合利用价值。茶油是油茶最主要的产品,素有“长寿油”之称,营养价值高,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于花生油和菜籽油,高达93%。茶油能有效防治心脑血管等疾病,是FAO公认和重点推广的健康型高级食用植物油。除了食用外,茶油在化妆品、医药等行业也有所应用。榨油后的茶枯、油茶壳等残留物及其提取物也可开发利用,可做食用菌的培养料、清塘剂、活性炭、生产糠醛和木糖醇的原材料、栲胶等。油茶全身是宝,综合开发利用前景十分广阔。油茶素有“铁杆庄稼”之称,一次种植多年受益,其稳产收获期可达几十年,对于促进山区林农增收、助力扶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改善山区生态环境和维护国家粮油安全具有重大意义。

本文将通过梳理我国油茶产业发展历程,综述油茶产业发展现状,厘清制约油茶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对策,以期为我国油茶产业未来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1 油茶产业发展历程

我国油茶的利用可追溯到2300多年以前,人工育苗栽培油茶可追溯到400多年前,但作为产业发展只有二三十年的时间,发展过程“三起三落”,大致可以分为4个阶段:

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是生产恢复阶段。1954年周恩来总理签发了《关于发动农民增加油料作物生产的指示》,其中明确指出要因地制宜地大量种植油茶等木本油料。由于原有油茶林经垦复和抚育管理得当,1956年茶油产量达8万t,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增加了1倍。到1957年全国油茶种植面积达353万hm2,其中老油茶林233万hm2,新造油茶林120万hm2。60年代受到一些干扰,1964年油茶面积仅270多万hm2,油茶林被破坏,面积大大减少,产量大幅下降,降低到新中国建立初期水平。这一阶段油茶研究主要集中在病虫害防治、栽培经验总结以及农家品种整理等方面。

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是恢复发展阶段。中共“十大”的召开,提出“以粮为纲,全面发展”方针,油茶发展有所恢复。1981年产油量创历史新高达16万t,油茶种植面积高达400万hm2。80年代后期油茶生产出现大滑坡。1982年家庭承包责任制颁布,包产到户,在市场经济的冲击和比较效益低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下,不少立地条件较好的油茶林被改种为效益更好的果树或其他经济林、用材林,油茶面积下降,全国产油量逐年降低,80年代末年产油量不到10万t。这一阶段,油茶研究主要集中在良种选育和无性系繁育技术方面。选育出60个优良无性系和14个优良家系,中国林科院亚林所和亚林中心“长林系列”、湖南林科院“湘林系列”、江西林科院“赣无系列”等主推品种的选育都在此期间进行前期准备工作,并且突破了油茶大树嫁接技术和芽苗砧嫁接技术,促进了油茶良种化。

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为产业启蒙阶段。随着对油茶认识的提高、栽培技术的提升、优良无性系的广泛应用以及政府的重视程度加大,将油茶低产林改造列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重点项目,全国年产油量稳定在13万t以上,1997年再创历史新高,产油量达21万t。在这一阶段,油茶研究主要集中在育种、丰产栽培技术和低产林改造技术上。在上一阶段的基础上,开展了油茶杂交育种研究和继续油茶优良无性系选育。到2006年,全国油茶优良无性系有200多个;到2007年,22个优良无性系通过国家林业局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且完善了丰产栽培技术和低产林改造技术。

2008年至今为产业快速发展阶段。2008年在湖南长沙召开的全国油茶产业现场会把油茶产业发展提到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高度,2009年国家林业局颁布《全国油茶产业发展规划(2009—2020年)》,明确提出在规划期间新造油茶林165.8万hm2,改造低产林302.08万hm2,油茶从此开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另外,陈永忠等提出2017年油茶产业根据新时代的要求也应该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2油茶产业发展现状

自2008年以来,油茶产业在国家政策和项目资金的支持下,发展成效明显,主要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

2.1 各级政府重视程度不减,扶持力度不断加大

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油茶产业发展。自2008年以来,江西、湖南等15个省(区)政府及其市、县相继印发了省、市、县油茶产业发展规划。2016年国家发改委将木本油料油茶与草本油料花生、大豆、油菜籽作为主要大宗油料,重点支持发展。2008—2018年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家林业局)分别在湖南、江西、广东等省份先后召开了10次全国油茶产业发展现场会,推动油茶产业持续发展。2019年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在江西赣州召开了全国油茶产业发展工作会,提出了新的目标,要求扎实推动油茶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力争到2025年油茶种植面积达到600万hm2,完成低产低效油茶林改造133.3万hm2,茶油年产量达到200万t,产值达到4000亿元。中央财政资金扶持力度不断加大,2009年国家林业局将木本油料经济林贷款纳入贴息范围以后,2012年中央财政启动整合和统筹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等10项资金支持油茶等木本油料产业发展。据统计,2019年社会资本投入油茶产业发展资金70亿元,是2009年投入的2.3倍,其中各级财政累计投入资金27.8亿元,是2009年的2.3倍,另外,未来几年中央财政资金将重点支持低质油茶林改造,将油茶产业技术研发纳入国家“十四五”科技计划。同时,地方政府也加大了对油茶产业发展的资金投入力度。湖南省从2009年起,省财政每年安排5000万元,设立油茶产业发展专项建设资金。江西、安徽等省份不同程度地提高了油茶新造林和低产林改造补助标准。中国农业银行在江西、湖南相继推出“油茶贷”,根据油茶生产经营周期的特点,延长贷款期限和宽限期,3~5年内支付利息、不还本金,极大地减轻了农户的资金成本和还贷压力,助力油茶产业发展。2008年至今,各级政府对油茶产业的重视程度不减反增,扶持力度不断加大,其他行业持续关注助力,油茶产业发展未来可期。

2.2 栽培面积达历史新高,单位面积产油量有所提高

2018年我国油茶种植面积达到426.7万hm2,平均每年以12.5万hm2的速度增长;2018年茶籽产量263万t,是2008年99万t的2.7倍;2018年茶油产量65.75万t,是2008年26.25万t的2.5倍,平均亩产茶油10.27kg是2008年5.79kg的1.77倍。2018年油茶产业总产值达到1024亿元,是2008年110亿元的9.3倍。油茶主产区集中分布于湖南、江西、广西等14个省(区、市)的642个县(市、区),其中栽培面积超过6667hm2的县有153个,比2008年142个增加了11个县。湖南、江西、广西仍是主要产区,种植面积分别占全国现有油茶林总面积的31.40%、22.69%、10.11%,但3个省(区)总栽培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百分数相对2008年的76.2%下降了12%,为64.20%,说明其他产区栽培面积占比增加,油茶种植发展速度更快。

2.3 省级良种和苗木生产数量成倍增加,良种推广效果显著

油茶优良无性系选育和杂交育种研究持续进行中,自2008年以来,云南、贵州、湖北开展了普通油茶常规选育研究,近几年选育的良种通过了省级良种审定,另外,云南还进行了红花油茶选育研究。开展了远缘杂交研究,研究发现广西博白大果与江西小果结果率高,能得到大量杂交后代选育材料,红花油茶与普通油茶杂交成功率低。2011年陈永忠等开展了油茶雄性无性系研究,为油茶良种选育提供了材料。目前通过全国或省级审(认)定的国家油茶良种有375个,是2008年的2倍,其中通过国家审(认)定有73个。《全国油茶主推品种目录》(林场发〔2016〕113号)列出了120个品种作为主推品种,其中国家审(认)定良种38个,主要有6大品系分别是“长林系列”“三华系列”“湘林系列”“赣无系列”“赣州油系列”和“岑软系列”;中国林科院选育的“长林系列”被江西、浙江等11个省份列为主推品种,也是被最多省份列为主推品种的油茶良种品系,在江西省良种造林面积中占90%。另外,我国苗木生产水平有所提高,2018年油茶良种苗木产量约8亿株(26万株/hm2),油茶良种苗木生产能力与2008年的5000万株相比有较大幅度的提升。在生产的苗木中良种使用率达到95%以上,良种推广效果显著。

2.4 茶油品牌建设和宣传受到重视

2018年全国参与油茶产业发展的企业有2500多家,是2009年的6倍,湖南省油茶企业数量最多,占总数的38%。油茶加工企业1018家,是2008年的1.5倍。据统计,全国龙头企业茶油品牌150余个,中国驰名商标主要有大三湘、林之神、润心、金浩等。2017年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成立了林业品牌工作领导小组,以加快林业品牌建设;中国林业产业联合会木本油料分会成立了中国茶籽油品牌集群,以促进茶籽油质量和价值的提升。地方政府同样重视品牌建设,湖南省人民政府重点支持、湖南省林业局主持打造“湖南茶油”公用品牌,建立了“湖南茶油”服务平台,通过团体标准和品牌授权管理约束,确保产品质量,抱团参加北京、香港等会展,加强了品牌宣传,在长沙高铁站等进出门户和步行街等商业中心投放户外广告,冠名高铁列车,借高铁这一国家名片提速油茶品牌建设,使得油茶产品销量大幅提升。“鼎城茶油”“锦屏茶油”等被批准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助力茶油品牌建设。

2.5 研究平台建设日趋完善,研究成果颇丰

我国油茶科研工作在良种繁育、丰产栽培、油脂加工、残渣利用和机械化等方面取得了成效,建设了国家油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国家油茶科学中心(中国林科院)等研发平台以及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油茶生物产业基地(湖南省常宁市)、油茶产业科技示范园等集成示范基地;油茶方面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2等奖2项;制订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80多个;与油茶相关的发明专利3000多项;油茶研究文献产出将近1.1万篇(中国知网收录)。近年来,进行了油茶组培生根研究和优化了油茶芽苗砧嫁接技术,改进了油茶施肥技术和整形修剪技术等;开展了油茶鲜果机械采收研究、油茶果壳和油脂加工技术研究;丰富了油茶副产品加工种类。

3油茶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随着油茶产业的快速发展,目前我国油茶产业发展也存在的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为厘清制约油茶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近年来组织油茶科研创新团队多批次赴全国油茶主要适生区对现有油茶林从良种选择、栽培管理、生产加工等方面进行了实地调研,经汇总分析,现就目前我国油茶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归纳如下。

1)种质资源利用率低,良种选育过程不规范。全国从事油茶种质资源收集的单位较多,存在基地重复建设,出现各自为政、种质后续利用率低以及新优种质创制能力弱的问题,其选育出大部分良种未经多年多点区域化试验,测产面积过小、程序不严谨,导致2008年以后油茶良种数量剧增,出现部分“良种不良”和“良种不用”的现象。

2)油茶苗品种出圃配置不合理。油茶存在自交不亲和现象,种植时需要进行苗木品种配置,但是采穗圃技术人员对良种的认知度不高,缺乏专业知识,又与选育单位沟通不够,建圃品种分辩不清,穗条混系采收,而育苗户没有严格做到“四定三清楚”,品种不明确,致使油茶苗品种出圃配置不合理;有些育苗户受利益驱使,对易繁育的品种进行大量生产,而对繁育难度大的品种不生产,品种相对单一,同样导致油茶苗品种出圃配置不合理;部分地方保护主义严重,很多油茶优良品种无法进入,出现地方性油茶苗品系相对单一,也会导致油茶苗品种出圃配置不合理。

3)栽培管理技术缺乏且落实不到位,林地产量低。栽培管理技术缺乏和落实不到位,林地产量低,具体体现在造林时造林地选择不到位,良种选择不精准,品种配置不当,密度控制不合理,造林密度普遍偏高,进入盛果期种植户不舍得间伐;后期管理粗放,表现为“人种天养”,油茶生长期营养短缺或失衡;缺乏针对不同树形的修剪技术,导致树体通风透光、抗性差、座果率低;另外,很多企业对油茶产业认知度不够,盲目跟风,大面积种植,加之缺乏专业技术支撑,财务、管理成本过高,收益负增长,资金链断裂,油茶林大面积荒废,无人管理,导致林地产量低。

4)生产经营成本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弱。油茶抚育、采摘机械化程度低,需要大量人力劳动,劳务成本高,且效率低,使得油茶生产经营成本增加。全国油茶籽产量不足,专业化加工产能过剩,精深加工技术不足,使得加工成本增高。茶油没有明确的质量标准,质量安全管理和风险防范体系也不健全,部分企业利用茶粕浸提油脂充当食用油,扰乱了市场,影响了百姓对茶油消费的信心,虽“湖南油茶”公共品牌建设初见成效,但其他主产区品牌建设力度不够,且宣传不到位,还未挽回百姓对茶油消费的信任,加之油茶副产物利用率低、高附加值产品少、产品种类单一、油茶加工企业规模偏小、科技支撑能力不足,导致茶油及相关产品市场竞争力弱,未能对整个产业链起到良好的带动作用。

5)油茶专业科技服务团队少,服务体系不完善。油茶方面的专业科技服务团队少,难以满足油茶产业发展的科技支撑需求。油茶科技服务体系不够完善,缺乏激励机制,科技服务人员积极性不高。

4 我国油茶产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通过对油茶产业发展中存在问题产生原因的分析,笔者就各类问题应对措施的建议如下:

1)强化良种选育和审(认)定。一是要加大良种选育监管力度,限制认可度低的良种推广应用。要加大监管力度,制定工作规范。从国家层面,要严格把控国家级、省级良种选育程序,林业主管部门对各自区域内油茶良种选育中的选种、繁育等各个环节实时监督,确保各程序都按要求、按标准保质保量地进行。对现有油茶良种从使用情况、种植效益等方面进行系统全面的排查,对利用率、经营效益和市场认可度低的良种,限制推广应用。二是要建立良种基地动态评估和奖惩机制,加大育种资金投入。收集全国油茶良种基地信息,建立动态评估和奖惩机制,对基地建设质量实行定期评估,对质量下降明显、不符合评定条件的基地除名。加大育种资金扶持力度,鼓励油茶良种选育单位联合培育高产、优质、高抗新品种,提高种质资源利用率。

2)加强良种繁育推广工作。一是要整改现有采穗圃,提高良种繁育单位准入门槛。组织专家协同地方林业主管部门对现有获得许可的采穗圃实地检查,按标准逐项核对,对品种来源不明、品种不清以及专业技术人员对品种辨识和配置不清的采穗圃限期整改或予以取缔。提高良种繁育单位的准入门槛,地方种苗管理部门对于申请育苗的单位和个人实行严格准入制度,专业技术人员必须通过林业主管部门考核持证上岗。二是扩大优良良种使用范围,加强良种繁育技术培训。明确各油茶良种的推广区域及各区域补贴良种的名目,扩大优良良种使用范围,打破地方保护主义,种植户可择优自主选择油茶品种;育苗户必须定期接受种苗管理部门认可的良种选育培训和监督,充分掌握所繁育的油茶良种苗木特性、栽培管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

3)创新栽培管理技术。一是分地区细化高效栽培和低产林改造技术。组织良种选育和推广单位制定完善各良种在不同地区高效栽培技术规程或手册并组织专家论证;对全国现有约200万hm2的油茶低效林按不同地区、不同种植品系和不同经营主体类型分类展开调研,综合分析产生低产、低效的原因,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改造技术规程,分批有序推进低产、低效油茶林的改造工作。二是建立专家库和高产示范基地,引导经营者科学经营。选择从事油茶良种选育、栽培、加工利用、管理、政策解读等方面的专家,构建油茶产业发展专家库,提供政策咨询和技术指导服务;通过建立高产示范基地的形式,引导广大林农和企业加深对油茶经营发展投资效益、周期等方面的认识,规避在油茶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大的投资风险;鼓励支持在油茶林中因地制宜套种中药材、蔬菜等经济作物,以耕代抚、以短养长,切实提高经济效益。

4)加强油茶采收、加工和综合利用。一是推进油茶全产业链机械化建设步伐,完善加工工艺。协调组织油茶科研单位与油茶企业联合科技攻关,推进油茶全产业链机械化建设步伐,提高生产效率,解决油茶林抚育管理中林地垦复、采收等工作人力耗费过大以及生产经营成本过高的问题;开展油茶加工剩余物高效利用的技术研究,不断完善加工工艺,优化产品质量,拓展产品种类,提高油茶产品市场竞争力。二是制定油茶产品质量标准,建立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公共服务平台。组织专家制定出台国家和地方油茶产品质量标准,建立健全油茶生产加工环节的标准体系。建立官方的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公共服务平台,组织专家全面解读油茶相关政策信息,提供油茶产业各个环节信息和油茶生产经营环节的关键技术共享、可查、可咨询和可互动等功能。三是加强公共品牌建设与宣传,提高消费者对油茶品牌认知度。政府应重点支持、林业部门主持建设具有特色的油茶公共品牌,形成“百花齐放”的局面。政府给予重点油茶企业产品宣传一定的经费补贴或政策优惠,鼓励利用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体和探索新的宣传方式进行茶油品牌和茶油营养价值的宣传,如开展油茶或茶油文化节等,提高消费者对油茶的认知度。油茶企业可开发性价比高、不同规格、不同档次的茶油产品,利用超市等传统销售渠道和直播带货等新兴销售渠道提高茶油销售量。

5)组建油茶科技服务团队,完善油茶科技服务体系。整合全国油茶技术推广力量,建立不同层次和功能的标准化油茶科技服务团队,通过现场培训、技术讲座等形式,定期开展技术指导和咨询服务,使油茶种植户切实掌握良种壮苗、品种配置、科学选地、合理施肥、整形修剪等关键技术,助推油茶产业增量提质;依托科研院所、林业工作站、苗圃、科技示范基地等制定完善油茶产业科技服务体系。建立激励奖励机制。

附件:

相关稿件: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