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有一个乡,名叫三只羊。

万山丛中的三只羊乡,位于都安瑶族自治县北部,距县城84公里,从其名字的来历、群众生产生活到脱贫攻坚产业发展等,都与“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截至2020年底,三只羊乡传统养殖的山羊和现代化养殖的澳寒羊,数量已经超过3万只。

从三只羊到三万只羊,这量变的过程,不仅消弭了时光,也耗去了无数的精力与汗水。如今,随着脱贫攻坚产业的发展,该乡在养羊产业道路上,成效斐然。

持之以恒,延续传统

据《都安瑶族自治县志》记载,明末清初,三只羊区域属于永顺正长官司下辖的一块荒僻之地,居住的大多是瑶族先民。因为当地野山羊肉质鲜美,土司衙门便明令“规定”瑶民每年都要“奉献野山羊”给永顺正长官司,以此作为居山赋税。衙门将当地瑶民划分为上中下三个地段,要求上段、中段、下段每年各负责猎交1只野山羊。以示区分,土司衙门便把各地段所交来的羊称为“上只羊”“中只羊”“下只羊”。之后,上中下地域由此合称“三只羊”。1953年10月称为宜山县三只羊瑶族自治区;1955年都安瑶族自治县成立后划入,称三只羊区;1984年11月称为三只羊乡。

三只羊的山羊,颜色有黑、白、灰、紫、黑白、斑麻等,其中黑山羊和有色麻羊肉质香甜、嫩滑爽口、营养丰富,为当地群众最喜欢养殖的品种。

山羊养殖大黄技术规程_大黄山羊养殖技术_山羊养殖大黄技术视频

三只羊乡龙防村加辽屯的山羊养殖基地。

“我一直在山里坚守传统,养殖本地土山羊。”家住三只羊乡龙防村加辽屯的蓝理根说,“我从1970年高中毕业便开始养羊,一边自学养殖技术一边养羊。”今年69岁的蓝理根,已经坚持养羊50多年,人称“羊司令”。该屯山地达1800多亩,山多树多草多,他们自繁自养,羊的品种优良,肉量大品质好,供不应求。“曾经拿本地山羊与良种繁殖过,新品种虽然体重增加,但肉量却减少了。” 蓝理根介绍,“120斤的新品种羊竟然不比80斤土山羊的肉量多。”后来,蓝理根便一直遵守传统。上世纪70年代初,他曾经到巴马瑶族自治县的卫生培训学校学习了一年多,掌握了动物防疫知识,为全屯乃至附近村屯养羊提供了防疫保障。最困难的地方就是山羊容易生病,缺药的年月,蓝理根便用自己的所学进行预防,他指导村民用煮猪肉的水来杀菌,用胡椒与茶腊煮水来预防感冒、脱毛和口腔炎。在蓝理根家的客厅茶几上,摆放着《现代中草药》《动物防疫手册》《中草药野外识别手册》等医疗书刊,他正是从这些书本中,结合自己几十年的经验,自己为每只羊打预防针,对患病山羊做好救治。

作为传统山羊养殖点,几十年来,仅15户人家的加辽屯每年都确保存栏山羊800只左右,出栏200多只。

山羊养殖大黄技术视频_大黄山羊养殖技术_山羊养殖大黄技术规程

三只羊乡加荷村龙猛屯张茂平家的山羊。

山高路远,封闭狭窄,是加荷村龙猛屯的真实状态。作为坐落于大山间的典型弄场,龙猛屯土地稀少贫瘠,除了养殖,很难发展其他产业。“祖辈都养羊,没有其他赚钱的门路。”现年57岁的张茂平介绍,“我家现在存栏55只,全部是土山羊。去年出栏30只,收入5万多元。”仅有5户人家的龙猛屯,有3家养殖当地土山羊,每年存栏近200只,成为脱贫的主要产业之一。

扶持引导,巩固品牌

品牌已有,产业何在?

如何把传统产业进行巩固、拓展、提升?三只羊乡一直在为此孜孜以求,寻找突破。

在加辽屯的山坳上,一排蓝色彩钢瓦棚赫然醒目,咩咩咩的羊叫声此起彼伏,让整个山村喧阗起来。

三只羊村民养殖的山羊。

在脱贫攻坚过程中,三只羊乡紧紧抓住这一品牌优势,发动和鼓励贫困群众靠山吃山,通过发展养羊产业脱贫致富。乡里头积极向县政府提出扶持申请,通过在修公路、建羊圈、建水柜、提供技术服务、拓展销售渠道等方面的大力扶持,组织村民从散养状态朝集体养殖、规模养殖发展。

在这之前,三只羊乡的养羊产业全部处于零散养殖状态,规模小、缺技术、环境差、成活率低,养殖效果欠佳,群众养殖的积极性低,产业难以扩展。

从2018年6月开始,全乡通过“联建联养”的方式,把各村屯的羊进行集中喂养。加辽屯就是第一批得到扶助的传统山羊养殖基地。“2019年成立都安三只羊加辽种养合作社,得到政府扶持资金12万元,建起了羊圈,然后全屯8户人家进行集中养殖。”蓝理根介绍。

“2015年7月中旬,我跟亲戚东拼西凑借来两万块钱,买来了25只大小不等的种羊,开始小规模养。”家住三只羊乡花周村花周二队的村民袁金度介绍,“目前,我养殖的山羊数量已达到200多只。”因为要照顾生病的母亲和上学的小孩,原本在柳州柳钢装卸部工作的袁金度和妻子辞工回家了。没有其他产业发展,望着四周满山的树木和林下的野草,袁金度便想到了养羊。羊有了,但没有技术,面对口蹄疫、感冒、痢疾、传染病和产后发炎等疾病的接踵而至,让他疲于应付,一度想要放弃。在扶贫工作队员和家人的鼓励下,他向养殖经验丰富的能手学习,还通过书本、网络学习技术,克服困难,把养羊产业发展壮大起来。

“因为我的山羊养殖基地在空旷的大山里,远离住户,加上草料充足,可以养到1000只的规模。” 袁金度表示,“只要政府能再扶持一把,我一定坚持养下去,带动更多的人参与进来,不断扩大规模。”

陆荣英介绍自家山羊养殖情况。

在加荷村加荷屯的半山腰,有一个用彩钢瓦搭建的羊圈,几十只大小不等、色彩不一的山羊,在羊圈里活蹦乱跳。羊主人是从云南省文山州广南县底圩乡果勉村嫁来的年轻女人陆荣英,她于2013年嫁到加荷村后,因为要养育小孩和照顾老人,便不再外出打工,丈夫做运输,自己则经营小卖部。“2018年6月才开始养羊,从30只养起,已卖出3批共70多只,收入10多万元。”陆荣英毫无掩饰地表示,“自然条件艰苦,只要努力奋斗,生活水平还是会逐年提高的。”

三只羊乡加荷村加荷屯陆荣英家的羊圈建在半山腰。

正是有了政府的正确引导和群众积极响应,三只羊乡的山羊养殖数量有了明显增加。据三只羊乡2020年的工作总结报告,全乡山羊数量达到21000多只。

传统现代,齐头并进

从《都安瑶族自治县志》查阅,三只羊乡养羊数量的最早记载是1988年,当年山羊的饲养量为10797只,年末存栏8255只。受资金、技术、劳力、销路等综合因素所限,全乡山羊的养殖量突破还不够明显。

进入脱贫攻坚战时期,河池市把肉羊的养殖列为“十大百万”扶贫产业之一,都安瑶族自治县及时实施“贷羊还羊”工程。

大黄山羊养殖技术_山羊养殖大黄技术规程_山羊养殖大黄技术视频

三只羊乡澳寒羊可力养殖场。

都安,九分石头一分土,是“石山王国”,同时也是全国石漠化最严重的地方之一,贫穷和闭塞曾是这里最显著的标签,是全国扶贫开发重点县,是广西的“贫中之贫”“困中之困”。都安县对市场、县情做深入研判后,引进国内有实力的养殖企业。政府通过小额扶贫贷款资金扶持贫困户养牛(羊),贫困户免费从养殖企业贷牛(羊),牛(羊)养大后再“还”给企业,企业扣除相关费用后收益归贫困户,还牛(羊)后再贷,实现滚动发展、持续增收。

在该县“贷牛还牛”模式的生动引领下,“贷羊还羊”项目也是流光溢彩。

作为传统的养羊大乡,三只羊乡及时响应县里号令,掀起养殖热潮。一方面,继续发扬传统优势,引导群众养殖本地山羊;一方面,配合实体企业建设大型现代化养殖基地,大力养殖澳寒羊。

2018年9月,广西澳都农牧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在三只羊乡可力易地扶贫安置新区附近,建起了大型澳寒羊养殖场。当年,6000多只基础母羊入圈,让可力安置新区215户1072人有了产业支撑,也带动全乡现代化养殖业的兴起。

除了一些贫困户委托公司养殖之外,其他贫困户有需要散养的,乡政府予以扶持。目前,全乡已经发放良种羊羔5413只,受益贫困户1031户。

“三只羊一个点,现在每年可以养殖1.5万只澳寒羊。”广西澳都农牧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办公室主任李苗介绍,“下一步,会将养殖场覆盖到每个村,成为巩固扶贫成果、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之一。”

交通是发展生产的保障,水是发展产业的命脉。因为三只羊乡交通不便,尤其是水的缺乏,对产业的发展、产品的销售是最大的制约。为确保养殖等产业的兴起,全乡在交通与饮水事业上持续发力。先后投入1680万元新建屯级路28条35.02公里,投入690万元,硬化56条51.28公里屯级路,基本解决了群众行路难问题;投入2000万元,建设人畜饮水工程56处、家庭水柜143个。

群山衔翠,莺吟燕舞。近年来,三只羊乡建成了澳寒羊万只规模羊场1个、村级羊场3个,2020年全乡澳寒羊养殖近1.5万只,加上传统养殖的山羊,全乡每年养羊规模超过3万只。昔日荒山野岭,如今已是青山可期,漫野灵动。

三只羊乡辖14个行政村204个村民小组,户籍人口数5144户19532人。“十三五”期间,三只羊乡建档立卡脱贫户1522户6165人。到2020年,全乡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825元,比2015年增长58%;2020年底,全乡贫困发生率降为零。养羊产业,对此功不可没。

草木蔓发,春山可望。春风吹拂下的三只羊乡,正焕发着勃勃生机。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