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家,面积只有86平方米。
在这86平方米的空间里,曾住过87个孩子。
在这87个孩子里,有20个考上了清华和北大。
如今30多年过去,这些孩子有的当了市长,有的去了国外,有的自主创业,还有的当兵成了英雄。
她叫麦琼芳,人称“扁担姐”。
改变一生的一次“探亲”之旅
1960年3月21日,麦琼芳出生在广西省百色市。
19岁那年,她成了百色市人民医院的一名勤杂工,每月工资47元。
后来,在家人和朋友的撮合下,麦琼芳认识了丈夫韦家延。
而她与86个孩子的“缘分”,还要从丈夫的一位战友说起。
两人结婚后,韦家延去了广州军区当兵服役。
一天,战友赵才旺收到家里来信,看完信后,他忍不住捂着被子哭了起来。
这一幕被刚回宿舍的韦家延看见了,他心想,平时训练再辛苦再累,都没见赵才旺掉过一滴泪,他肯定遇到什么难事了。
韦家延上前安慰,一问才知,原来是赵才旺的母亲生病了,村医医术有限,母亲又不愿离开家,去大城市找医生看病。
赵才旺害怕母亲的病症越拖越严重,这才忍不住哭了起来。
“我家在田林县利周瑶族乡,地处偏远,路也不好走,很多人一辈子都没出过村子,母亲害怕到了大城市,人生地不熟,语言又不通,白花一趟冤枉钱。”
听到赵才旺这么说,韦家延心里有了主意。
妻子麦琼芳不就在市里医院工作吗?也许她能帮上忙。
就这样,赵才旺的父母千里迢迢来到百色市人民医院,找到了麦琼芳。
麦琼芳得知原委后二话没说,就带着赵妈妈去做各种检查。
看着检查报告,医生表示,赵妈妈的病已经有些严重了,必须要住院。
此刻,赵爸爸面露难色,他陪着在这儿住院,家里的庄稼该怎么办?
“您回去吧!反正我每天都要来医院上班,可以顺手照顾一下伯母。”
说是“顺手”,麦琼芳简直把赵妈妈当成了亲生母亲一样来照顾。
每天早上很早就起来给赵妈妈做早饭,照顾赵妈妈洗漱、吃过早饭后,麦琼芳再去上班。
中午下班,麦琼芳行色匆匆回到家,忙活半天给赵妈妈准备午饭。晚饭亦是如此。
“你闺女真孝顺啊!”病房里的一个阿姨满脸羡慕地说道。
赵妈妈看着笑意盈盈、喂自己吃饭的麦琼芳,眼里噙满了泪水。
一个多月后,赵妈妈恢复出院。她紧紧拉着麦琼芳的手,哭着说道:“闺女,你对我比亲生闺女还亲呢!你要是不嫌弃,就认我当干妈吧!有时间来我们瑶族乡看看。”
麦琼芳满口答应着,后来,在赵妈妈的盛情邀请下,麦琼芳终于去了瑶族乡。
连麦琼芳自己都没想到,这一次简单的“探亲”之旅,竟然改变了她的一生。
瑶族乡亲们的贫穷程度,完全超出了麦琼芳的想象。
目之所及,整个瑶族乡的村民全都穿得破破烂烂,大多数孩子的衣服上都有补丁,有的孩子的鞋子脚指头都露了出来,而有的甚至连鞋子都没有。
住的房屋环境更加恶劣,低矮的木板房,多雨的夏天经常漏水,到了冬天又极其潮湿,屋内常年都有一股淡淡的霉味儿。
有人说,善良是一种选择。
可对麦琼芳来说,善良却是一种本能。
看着生活贫苦的瑶族乡人,麦琼芳决定帮助他们。
然而,当时的她,也只是一个一二十岁的小女孩,又没上过什么学,每月工资也只有47块钱。
她拿什么谈“帮助”呢?
“我虽然没学问、不富裕,但我有手有脚,办法是人想出来的,只要你想,总会做到的。”
麦琼芳没上过什么学,说出的话却是很多人一辈子都领悟不到的哲理。
善良是一种本能,更是一种传承
回到百色市后,麦琼芳做了一个令人惊讶的举动:
她开始向同事“化缘”。
“这东西你们还要吗?不要的话能不能给我?”
麦琼芳的同事说,那段时间,他们听到最多的就是这句话。
无论是衣服鞋子,米面吃食,甚至一块小小的毛巾,麦琼芳都会收下。
回家后,她将这些衣物先洗干净,用热水烫一烫,最后再消一遍毒后,叠好装进袋子里。
很快就装满了两大袋子,然后麦琼芳就用一根扁担,挑着这些衣物,走三四个小时的山路,送到瑶族乡的村民手中。
后来,麦琼芳又开始向周围的邻居“化缘”。
“阿姨,你家有没有不穿的小孩儿衣服,能不能给我啊?”
“大姐,你家院子这桌子是不要了吗?能不能低价卖给我啊?”
麦琼芳放下自尊和面子,向邻里讨要不要的衣服和生活用品,她当时才只有二十多岁。
积攒够两袋子后,麦琼芳就挑起扁担,一步一步走向瑶族乡。
1985年,麦琼芳在挑着衣物进山的途中,不小心从10米高的山坡跌落。
去瑶族乡的山路偏僻难行,鲜有人路过,不知过了多久,麦琼芳才从一阵剧痛中醒来。
简单包扎后,麦琼芳便继续挑着两袋衣物,直到把物资送到目的地。
自己的生活都够辛苦了,还要坚持往山里送物资。
有人叫麦琼芳“七大姐”,百色话就是疯癫的意思。
因为经常挑着衣物进山,麦琼芳和山里的几位孤寡老人也混熟了。
她为老人送来衣物,得知老人生病后,又带着老人看病。
过年的时候,害怕老人孤独,麦琼芳还会大老远跑来给他们拜年。
多年来,凌云、右江区有好几位老人过世,都是麦琼芳为他们送的终。
在百色市,有一位姓陈的老人,这些年也一直受麦琼芳照顾。
麦琼芳为他做饭、洗衣、打扫屋子,把他当作亲生父亲,整整照顾了7年。
2011年,陈老先生去世。
离世前,他拿出早已写好的遗嘱,上面明确写着,自己的几十万存款和在住的这套房产,全部留给麦琼芳。
直到那一刻,老人的3个孩子才终于醒悟,他们平时有多么疏于关心父亲。
可麦琼芳并没有接受老人的遗赠,她说,自己照顾陈老,出自真心,不求回报。
坚持往山里送物资,无偿照顾老人,麦琼芳的举动感动了一些人。
他们主动找到麦琼芳,送去自己的一片“心意”:
“麦姐,我家里买了好多米,吃不了,你拿去给他们送去吧!”
“麦姐,我家孩子新买的衣服,还没穿就小了,给山里的孩子穿吧!”
自1983年以来,麦琼芳每隔一个月就会进一次山,她用自己的双脚一次又一次丈量着百色和瑶族乡的距离,扁担也换了一根又一根。
长年累月下来,她挑坏了20多根扁担,麦琼芳“扁担姐”的称号由此而来。
一根扁担,这头挑着善良,那头挑着爱心,中间是麦琼芳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
而她和86个孩子的“缘分”,也由这根扁担衍生而来。
有一次,她拿着衣物来到瑶族乡的一农户家里,母亲搂着孩子正抱头痛哭,父亲坐在一旁唉声叹气。
地上那张大学录取通知书,看似若有似无,却像一块大石头,压在每个人的心头。
“我们对不起孩子,供不起他读书……”
父母向麦琼芳诉说着心中的苦楚,满脸的愧疚。
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穷人家的孩子,知道上学的机会来之不易,所以更加努力学习。
他们只是穷,不是笨。
很多人考上了大学,却苦于没钱,一辈子被困在这座大山里出不去。
麦琼芳十分动容,随即掏出50块钱塞到孩子母亲手里,然后说道:“一定要让孩子上学。”
而她当时的工资,只有47块钱。
自此之后,麦琼芳开始关注大山里的贫困儿童,留守儿童和孤儿,她把没人照顾的孤儿接到家里来住,一些孩子来百色市上学也住在麦琼芳家里。
麦琼芳的“孩子”越来越多,最多的时候,家里86平方米的面积,住了16个孩子,3位孤寡老人,一个星期就吃掉了90斤大米。
家里除了一张沙发,剩下的地方摆了5张上下铺。即使这样,有的孩子还是要在地上打地铺。
麦琼芳说,“家里除了床多,碗筷也多,被子也多,像集体宿舍,也像学生公寓,大家一起生活,虽然很苦,但也很开心。”
对此,麦琼芳的丈夫韦家延没有任何埋怨,儿子韦晶更是从4岁时,就跟着母亲麦琼芳挑扁担,给山里的哥哥姐姐送物品。
麦琼芳的外婆曾说过:“人这一辈子,出生时需要别人帮忙接生,死了需要别人帮忙埋葬,人的两只手,一只用来帮自己,另一只用来帮别人。”
如今母亲又将这句话告诉了麦琼芳,麦琼芳做了母亲后,又把这句话告诉了儿子。
三代母亲,一代接一代,把善良传承,将爱心延续。
2004年,丈夫意外去世,本就贫困的麦琼芳,此时还收养了几十个贫困的孩子。
可山高压不垮大地,困难压不倒麦琼芳。
为了让孩子们安心上学,麦琼芳开始没日没夜的干活。
白天在医院上班;
下班后就去摆夜市,卖烤串;
有段时间还去饭馆给人洗碗;
到了夜里,麦琼芳又去给人看大门,值夜班。
“那段日子,我就叫自己‘白加黑’,每天只睡两三个小时,一个月下来能挣1750元。1000块钱给孩子存着当学费,剩下的分给孩子们当生活费。”
即使这样,麦琼芳也有顾不过来的时候。
有一年,她收养的孩子里,有8个同时考上了大学。
为了孩子们都能上大学,她在母亲的支持下,将家里4个哥哥姐姐的房产证借来抵押,为孩子们办了助学贷款。
见识过贫穷,才懂得生活的意义
39年来,麦琼芳共抚养了87个孩子,除了韦晶是自己的亲生儿子,剩下86个都是她收养来的孤儿或贫困儿童。
而她收养的这86个孩子中,其中有20个孩子考上了清华和北大。剩下的孩子,有的上了中专、大专。
长大后,这些孩子有的当了兵做了警察,有的当了老师,有的做了市长,还有的自主创业当了老板,甚至有的去了美国、加拿大、泰国、瑞典工作学习。
因为广西离越南的靖西县很近,麦琼芳还收养了一个越南女孩。
麦琼芳并没有因孩子的国籍而区别对待,后来女孩回国上了大学,毕业后又来到了中国,在北京找了一份工作。
麦琼芳的20个孩子考上名校的消息在当地不胫而走,他们认为孩子能取得如今成就,是因为麦琼芳教育有方的结果。
甚至有人登门拜托麦琼芳,他们愿意把孩子寄养在她家,出多少钱由麦琼芳说了算。
麦琼芳却拒绝了,她说:“这不是钱的事,跟孩子不能谈钱,要谈感情,讲志气。”
说起自己的“育儿经”,麦琼芳爽朗一笑回答:“我文化水平不高,教不了孩子什么。平时经常说的也就那一句话:‘先做人后做事,不然读再多书也没用’。”
在麦琼芳的影响下,孩子们都很懂事,他们会主动帮“麦妈妈”做家务,吃完饭,有人收碗筷,有人擦桌子,有人扫地。
一切收拾妥当后,高年级的孩子会帮助低年级的孩子辅导作业,为了能让弟弟妹妹们更好的理解知识,他们自己就不得不格外认真努力学习。
孩子们都毕业参加工作后,2010年,麦琼芳也从医院退休,每个月有3000块钱的退休金。
每年腊八节,她都拿这笔钱,进行一次施粥活动。
2010年1月13日,第一次的施粥活动,麦琼芳和志愿者共送出8000多碗粥。
而她收养的孩子们,也都能靠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了。
自己能赚钱后,这些孝顺的孩子们提出,每个月给麦琼芳500元的生活费,可被麦琼芳拒绝了。
对此,麦琼芳表示:我不要钱其实是有私心的。我害怕孩子们给了这些钱,就忘了自己怎么长大的。我不需要他们回报,只想让他们把这份善良传承下去,他们如今的能力,能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而只有亲身去那些贫困地区看看,才知道谁家需要衣服,谁家需要米,才真正知道生活什么样儿,以后的日子该怎么过。
事实上,孩子们也按照麦妈妈的话去做了。
有两个在南非工作的孩子,他们每年都会组织两次给非洲援助药品的公益活动,每次捐出的药品大概有二三十万元。
“两个孩子很棒,他们已经坚持了16年。”麦琼芳有些骄傲地说道。
还有一个叫黄俊的孩子,不仅让麦琼芳骄傲,麦琼芳每每提起,总会心痛。
有一年,在部队服役的黄俊提前跟麦妈妈打电话,告诉她他要带战友一起回家过年。
看就在麦琼芳高兴地备年货的时候,部队却来人了。
“他们告诉我,说小俊想见我,却把我带到了殡仪馆……”
原来,黄俊和战友在一次外出时,遇见两名落水儿童。为了营救孩子,黄俊奋不顾身跳入冰冷的河水中将孩子救了上来,自己却再也没醒过来。
麦琼芳扑在黄俊遗体上哭得撕心裂肺。从此以后,黄俊成了麦琼芳心中无法言说的痛,也成了麦妈妈心中最骄傲的孩子。
2015年,麦琼芳被评为“中国好人”。
同年,麦琼芳又被马云邀请,去北京水立方参加了纳斯达克的远程敲钟仪式。
这一年,麦琼芳55岁了。
这一年,她对外宣布,不再收养孩子。
此消息散布开后,之前对麦琼芳的溢美之词变成了无尽的怀疑,甚至是谩骂。
很长一段时间,网络上都没有麦琼芳的消息,大家都以为她被舆论吓怕了,不敢再出面。
2020年,当华商报的记者找到她时,她却神采奕奕正和山里一群妇女一边说笑,一边做着工艺品,丝毫没被影响。
“嘴长在别人身上,他们爱说什么说什么,我这个人大大咧咧惯了,不在乎。”
记者问,这么多年养大了87个孩子,这是种什么样的生活?
麦琼芳想了想,说道:“很苦,但也很快乐。要说金钱,我是真的很穷;但如果说富足,我可比李嘉诚还‘有钱’,李嘉诚可没有养这么多孩子。”说完,麦琼芳自己先哈哈大笑起来。
而当记者问39年来为什么一直坚持做公益时,麦琼芳更是爽朗说道:
“哪有那么多为什么,就是做善事,我开心,我高兴。以前挑扁担进山,是我身体好,现在我60岁了,人老了,体力跟不上了,腰间盘突出、风湿病都找来了,这把年纪了,想歇歇。”
虽然麦琼芳这么说,但记者却发现,她并没有闲着安享晚年。
她以另一种方式,继续着自己的善行。
麦琼芳创立了百色市扁担姐工艺品贸易有限公司,为深山里的留守妇女和残疾人士提供了工作机会,通过售卖广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麽乜”,帮助大家自食其力,脱贫致富。
“如果真要求个为什么,我说是为了长命百岁,你信不信?我母亲一辈子乐善好施,她活到了103岁。”
麦琼芳扬了扬手中制作完成的“麽乜”,再次发出银铃般的笑声。
结语:
作家李银河说过,人生有四种境界:
一种是既成功又快乐;
一种是既不成功又不快乐;
一种是成功但不快乐;
一种是不成功但很快乐。
麦琼芳的一生,都在向着真善美无尽奔跑。
她的一生,谈不上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但却很快乐。
那么你呢?
你的人生属于哪一种?你又如何定义自己的一生?
声明:本号转载稿件仅供交流学习,所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私信告知,我们将于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