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11月03日10:17 石家庄日报
本报记者张树华通讯员杨京卫马振县
“赶得巧,是个宝;赶不好,是把草。”面对价格大起大落的药材市场,许多农民对中药材种植表现出“想说爱你不容易”。
种植药材究竟怎样才能“赶巧”?近日,记者走访了我市中药材种植大县赞皇县一些
药材村和药材户。
有特色不愁卖
地处赞皇县“十里旱岗”的西竹村,是一个仅有430口人的小村,人均耕地不足2亩。但就是这样一个贫困村,如今却成了该县药材种植专业村,还形成了一个药材市场。
“俺们村是以种远志闯出了名气。现在,俺村的群众对远志不但掌握了种植技术,而且都学会了加工技术,别的地方种出来和加工出来的就是不如俺村的质量好。”村支书王占良说。现在,该村人均年纯收入已由种植远志前的200元增加到了1900元。
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该县北羊角村的一位村民,在看到别人上年种附子发财,就花高价买来了种子,把自家的3亩地全部种上了附子。结果收获后,附子价格一落千丈,找不到销路,只能眼看着“金豆豆”变成了“土豆豆”。
记者感言:不光是种中药材,凡调整农业结构,都必须抓住特色,有特色才能有市场,盲目追风不行。
成“气候”好销售
今年6月份,省医药药材公司与赞皇县的行乐村签订了500亩板蓝根产销合同,这就使这个村的村民吃上了“定心丸”。谈及此事,行乐村支书时占经颇有感触:“人家大公司之所以看上俺村,就是因为种植规模大,成了气候。”
西坛山村种植板蓝根达1000多亩。村支书尚建华告诉记者:“我们在种植前已做过调查。首先,今年受‘非典’影响,全国几乎消化完了多年的板蓝根库存,今明两年收购量依然很大;其次是由于俺们种植面积大,招来了许多客商,今年的上千亩板蓝根销售也有订单了。”
记者感言:在药材种植中,不是“种难”,而是“卖难”。种植药材前,最好是找好买主,签订好合同,以销定产,种起来心里才踏实。
抓信息辨真伪
在该县行乐村,支书时占经告诉记者,他们几乎每个月都能接到诸如“某某药材公司”、“某某中药研究所”寄来的传单,上面讲得天花乱坠。什么“家有二分药材地,胜过在外做生意”、“种上药材一亩,一年一个万元户”等等。这的确对致富心切的山区农民有诱惑力。前些年,一些农民按传单上说的种了冬虫夏草、雪莲,结果,赔进了昂贵的种子钱,落了一把柴禾。
为让农民少走弯路,赞皇县成立了药材种植信息中心,不但给农民提供信息,还负责信息“打假”。在采访中,北延庄村民李延辰告诉记者:“信息中心给保驾,药材种植不再怕。”
记者感言:调整农业结构是要广泛搜集信息,但要辨明真伪,不能上当受骗,切不可听风就是雨,盲信盲从。政府要搞好服务,包括为农民提供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