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阳环县推动农业提质发展纪实

环县秋粮喜获丰收。甘肃日报通讯员 李文

记者 安志鹏 通讯员 乔向军

环县,地处毛乌素沙漠边缘,山大沟深,干旱少雨。面对严苛的自然条件,一代代环县人辛勤耕耘,在这方黄土地打造出“聚宝盆”。

环县人充分运用机械化模式和精耕细作的理念,以合作社和农业企业为牵引,大力推进冬(春)小麦、荞麦、糜子、谷子、玉米、高粱、洋芋、燕麦等粮食作物提质发展,现代农业在环江大地展露出新的面貌。

“机保姆”一条龙服务

过去,环县人主要依靠传统耕作方式进行农业生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应用,全机械化操作开始替代传统生产方式登上舞台。

“以前种庄稼主要靠人力完成,自从实行全机械化作业后,旋耕、播种、收割、深松还田变得省心省力,效率还提高了不少。”八珠乡八珠塬村村民慕彦召说。

近年来,环县按照“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服务新农村”的工作思路,着力推进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并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数据显示,环县目前拥有大马力拖拉机5800余台,联合收割机1000台,旋耕机10000余台,农机总动力达到30万千瓦,小麦、玉米等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0%以上。

每到小麦收割的时节,轰轰隆隆的大型收割机瞬间将整块麦田理个“光头”,颗粒全部回归到粮仓,秸秆被粉碎后平铺在麦地中间。随后,拖拉机带着打捆机将粉碎的秸秆捡拾打成结实的麦秸捆,紧接着又牵引播种机将秋作物播下。大型收割机、打捆机、旋耕机、播种机等组成的一条龙作业为环县的农业发展打上了全程机械化的标签。

机械化耕作大大提高了当地农业生产效率。据统计,自从机械化耕作以来,环县家家户户小麦收割时间已由过去的10天以上减少到现在的3天以内,收割费用仅是人工的一半。“原来都是靠人工收割,每亩费用在150元以上,现在机械一体化收割仅需50元左右,省时省力,一步到位。”虎洞镇金庄塬村村支部书记杨志强说。

“绣花式”精细化耕作

“靠天吃饭”是以前环县农民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如今,当地正在努力探索“靠技术吃饭”的农业技术发展模式,提高农业的设施化、精细化程度,并因时制宜调整农产品种植结构,以期全面提升农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

苹果产业是环县着力推进的一个富民产业,目前全县苹果栽植面积已有2万余亩。但由于传统粗放的经营模式,裂果、烂果现象较多一度成了当地干部群众的“心结”。

当地政府决定以技术破题。经过专家支招,县里改种矮枝果树,研究推广防裂果技术,并对果树和苹果进行精细化管护。

虎洞镇高庙湾村村民张俊是苹果种植大户,他每天从早到晚都在果园里忙碌,一会儿上树修剪,一会儿喷洒农药。“照顾苹果树一定要细心,每个环节都不能落下,一亩果树务好了顶十亩田哩。”张俊乐呵呵地说。

环县逐步加强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力度,采取理论讲解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不断提升农民发展农业的技能水平,在每村培育4户以上产业科技示范户,形成能复制、可推广的特色产业发展模式和精细化耕作方式。

如今,环县的大川两边,成片银白色的大棚内,农民们对蔬果从选种、育苗、浇地、深松土壤到施肥、播种、采摘等每个环节都精心管理;半山坡上一片片紫花苜蓿和各种中药材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田园风景画;田野里一辆辆机械爬在田字格上“写写画画”,新时代“大生产”的号角再次吹响。看着火热的发展场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回到农村,当起新型职业农民,接手土地,用新理念和模式优化传承着古老的农业,推动农村经济不断向前发展。

“携起手”共促产业化

随着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今年,环县借助农村“三变”改革的东风,按照“稳粮提经、增畜扩草”的要求,围绕“县北枸杞、县南苹果、全县草畜杂粮”的产业布局,全力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合道镇采取“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链条模式,着力培育以龙头企业为引领、合作社为纽带、贫困户为基础的新型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与环县荟荣草业公司落实订单8200亩,形成了一个5000亩集中商品草种植基地和两个1000亩集中种草示范点;发动致富能人在朱塬村创建黄花菜种植加工公司,建成收购、加工、经销基地,并与朱家塬等村的多家黄花菜合作社携手带动全镇新栽植黄花5000亩。

虎洞镇在高庙湾村、砂井子刘解掌村种植果树3000余亩、紫花苜蓿6000亩、柴胡4000余亩。秦团庄乡以“种好地道中药材,富了生态富口袋”为突破口,建成集中连片示范点2个,在新集子村连片种植黄芪和黄芩3300亩,中药材成为村民的“绿色银行”。

与此同时,环县坚持以养带种、以种促养,积极发展优质牧草,采取扶持种草与扶持收草相结合的办法,衔接草业公司实行订单种植、保护价收购,推广梯田种草和地膜种草,每个乡镇至少建一个5000亩的优质牧草基地。

在“一畜一粮一商两菜三果”八大产业发展中,环县坚持采取企业、合作社、农户等互惠共赢的发展理念,并大力推行规范化、标准化、现代化的生产,提出“乡村农户稳规模、农技部门提品质、全县上下做宣传”的思路,使得全县农业发展步步铿锵、成效愈显。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