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闪电新闻7月7日讯在威海市文登区张家产镇张家产村,有这样一个人,他对西洋参出现的各种病虫害“手到病除”,参农都尊称他“参医”。这位“参医”名叫张学苏,今年66岁,他不仅“医术”精,而且“医德”也好,深受参农们的信赖。
“蔬菜王”转身“种参通”
张学苏最早靠种植蔬菜致富。早前的1984年春,28岁的他承包了村里撂荒的15亩菜园,当年就收入3000元。
张学苏好钻研,讲科学,一本厚厚的《蔬菜种植技术》硬是让他翻掉了好几页,转年他新上了4个温暖大棚。1987年,他滚动发展,蔬菜大棚发展到16个,他种植的西红柿都在一斤左右,个大酸甜,在当地很有名气,当年纯收入3万多元,是文登少有的的蔬菜专业户,成为文登蔬菜研究会五个成员之一。
这一干就是十余年,张学苏不但腰包鼓了,还成为远近闻名名的“蔬菜大王”。1996年,他依靠丰富的种植技术引种人参果大获成功,去烟台参加了专题研讨会。就在他“春风得意”的时候,1989年,全国西洋参农田栽培鉴定会在文登区张家产镇口子李村召开,西洋参成为一条农民致富的“金门路”。
为了推动西洋参产业规模化发展,1997年,当地政府提出发展“文登西洋参专业镇”的奋斗目标,采取“以点带面,全面开花”策略狠抓猛促,倡导农村党员干部、农业技术员带头引路。
为此,张学苏先试种了三亩西洋参,翌年又上了10亩。他整天蹲在地里,钻进棚里,在不同的地块进行不同的摸索。他坚信,窍门都是摸索出来的,经验都是在地里“蹲”出来的。依靠自己多年的种植技术和勤学巧干,张学苏几年功夫就了解了西洋参习性和生长规律,成了有名的“种参通”。2011年,他规模种植西洋参200亩,亩均产参500余公斤,创当时西洋参产量新高,很快成为全镇西洋参种植大户。
2011年,文登西洋参获得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登记保护后,越来越多的农民从事西洋参种植,但苦于技术缺乏,经验不足,很多农民种植粗放,甚至赔钱亏本。为了让农民科学种参、靠“参”致富,张学苏甘当参农的义务技术员。尤其是在病虫害防治方面,张学苏有着独到的见解、过硬的方法,对参农的疑惑和要求他总是有求必应、有问必答。他骑着摩托车,整天穿梭在田间棚内查看病情,给参农“出点子”、“开方子”,对症下药,一个放大镜、一支钢笔和一个小本子成了他这位“参医生”不弃不离的必备品。
“闷葫芦”变成“话匣子”
“张参医”除了田间“把脉”,还整天“线上”答疑。
“张医生,我的参苗咋有些干巴了呢?用手捏参叶,还发粘呢?……”
“张大夫,我的参苗起初长得好好的,这几天老是有蔫蔫的,一天一大片,一动就连根掉了,到底咋回事啊?……”
“张叔,你快来我参棚里看看吧,我的参苗是得了茎斑病还是灰霉病啊?打啥药啊?按啥倍液兑药啊……”
张学苏的电话总是响个不停,无论是大清早还是深更半夜。为了不误农时参事,张学苏的手机从不离身离手,昼夜都处于待命机状态,生怕错漏一个电话,一条信息。接到参农的“求诊”电话后他总是心急如焚,往往连饭都顾不得吃,开着车就急三火四地去现场诊断了。
这不,在董文礼的参棚里,他们两口子急的满嘴都是水泡。原来,他们的父亲住院,这几天靠在了医院、忽略了参棚,齐刷刷的参苗一片一片的脱落,开始他们以为是得了根枯病啥的,打上药也不见效。通过张学苏的仔细观察,发现“病灶”出在种子上。经过他一番的分析讲解,董文礼确认这批种子在种之前有些发霉,张学苏滔滔不绝的“理论”让他茅塞顿开,见识倍增,赶快买上参苗“移栽”补植。
其实,张学苏以前是有名的“闷葫芦”。在结上西洋参这个“缘”后,张学苏“话匣子”打开了,和参农总有说不完的话,讲不完的理儿。如今,他的微信天天是爆屏,照片、视频、语音电话是一个接着一个。
去年和今年的四、五月份,雨水三天两头隔三差五地下,这正是西洋参成苗期,按照张学苏的经验,雨水大温度低,很容易患立枯病、猝倒病和疫病等,真是越怕什么越来什么,参农电话一个接一个,张学苏坐不住,睡不好,起早贪夜。一整天下来,一脸灰,一身土,还有两条迈不动的“老寒腿”,但他心有一团火,胸怀一片情。
60多岁的张学苏每天脑子想的心里装的都是西洋参,近二十年来,他采取集中交流、田间指导、培养骨干等方式,累计培训指导参农3万人次,手把手培植种参大户100多个,改进和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近20个,为参农开具“药方”5万余次,成为文登西洋参由传统种植向规模精作方向转变的“排头兵”。
“菩萨心”赢得“众人心”
目前从师张学苏的新参农有几百号人,他们都装在了张学苏的心里,年复一年,不改其志。在他心中,这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他没有理由放弃。
有个叫陈文明的农民,看人家种参发财,自己“闷头”种了30亩参,结果由于技术不精三年赔了50万元,整天唉声叹气。张学苏得知情况后很是同情,主动和他“手拉手、亲结亲”。结果,在张学苏的亲授下,几年后便还了亏欠还挣了50多万元。为了让其发展规模,张学苏先后借款50万元增加投入,如今陈文明50亩参丰收在望。他说,张学苏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真是个“活菩萨”啊。
张学苏的确有副菩萨心肠,在他心里,钱有数,德无量。为了让更多的人靠参致富,从2011年开始,生活无虞的他干脆放下了自己的西洋参合作社和种植基地,全身心的当起了“参医生”,整天穿梭在参农们的参棚里,靠着 一副热心肠,两条勤快腿,义务为参农排忧解难,宁肯自己吃亏,也不亏了参农。杨德育原先种了30亩参,赔了38万,两个孩子读书,生活很是困难。张学苏把他当做重点扶持户,帮他出资重新上马,几年后老杨终于“咸鱼翻身”,供两个孩子上了大学,在城里也买了两套楼房。
张学苏——他留恋乡间田野的诗情画意,离不开被他视若珍宝的西洋参,在服务参农的道路上,永不停歇。他说,看着黑色的参棚一片连着一片,看着秋收时参农的喜悦笑脸,他心里装的是满满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文登融媒体中心 张建军 牛序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