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各大产区,几乎面临同样考验:数量和质量的矛盾,产业链和标准化的问题。
1/3
自4月来,社交圈里的小龙虾,人气持续升温。水煮、红烧、生煎包,就连往年的中秋月饼,都曾出现过香辣小龙虾馅。这只南北通吃的“克氏原螯虾”,进军人类餐桌的脚步无法阻挡。
前一阵子,江苏盱眙县开龙虾节,记者致电,收到的回复是“全县都在卖虾”。说起来并不夸张:更早前,该县政府领导班子集体出动,与某互联网平台签署合作协议。同一期间,湖北潜江市也办了博览会,骄傲地宣称为“中国小龙虾之乡”。
在盱眙和潜江,小龙虾从业人数双双超出10万。记者体验了“总人数八分之一从事小龙虾行业”的盱眙县作业场景,从凌晨二三时起到晌午,从捕捞到打包装运,近乎“全城出动”。而农业部《2017中国小龙虾产业发展报告》显示,去年全产业链从业者将近500万人。作为世界最大小龙虾产地,我国总产量为90万吨左右,经济总产值逾1466亿元。
看来,小龙虾里有个大江湖。有江湖,则必有争斗。
小龙虾经销商万庆,做了10年小龙虾生意,国内名字响当当的产地,他能一口气说出30来个。今年3月,乍暖还寒天,最高单公斤收购价上了140元,养殖、经销、水产批发和货运,无一不是赚得盆钵皆满。3个月后,全国各地产量上来了,一些小个头的每公斤单价降到10元,还是无人问津。
大家开始自我宽慰,说“龙虾多了就多了,每年需求增幅也大嘛”。可万庆在全国好几个虾市走下来,发现那些最初把价格定得死死的养殖户和批发店,最终还是抵不过市场规律,降价销售,水池子里不分大小,任由他人拉走。
仍是朝阳产业小龙虾,历经十几年飞速发展后,问题开始突显。国内各大产区,几乎面临同样考验:数量和质量的矛盾,产业链和标准化的问题。
十字路口的小龙虾产业,不得不迈开步伐,走上转型之路。
2/3
一本万利
天刚蒙蒙亮,刘长卿一大家子,准备收起当天最后一网。小龙虾大小不一,在网中活蹦乱跳。池边平坦的空地上,十来只白色的橡胶桶并排放着,快挤不下了。
家里养殖场边装的探灯坏了。9岁的儿子帮着打起手电,几束光射在虾塘水面上,又折射在他脸上,刘长卿咧嘴笑了。
小龙虾并不是中国“土特产”。几十年前,这种外来生物因为可食用部分少,基本没什么人喜爱。刘长卿村里,自然生长的虾有时成群爬到农田里,成了祸害。“一亩水田能抓一麻袋,全部扔掉。”
再往后,据说有的地方餐桌上有了小龙虾,又因“吃动物腐烂尸体”“里面都是有毒物质”等传言,农村人对小龙虾仍旧避之不及,任其生长繁殖。到了2000年,23岁的刘长卿第一次吃到了十三香口味的小龙虾,当地人的味蕾也都随之打开。美食小龙虾让当地政府看到了商机,刘长卿也正式成为我国第一批虾农。
当小龙虾成为长江中下游各省市常见的淡水经济鱼类后,“卖小龙虾年入千万”的消息,外地人时有耳闻,可也确有其事。刘长卿看着小龙虾十几年来,从每公斤不足2元到现在均价几十元,价格一路飞奔。
出了名,身价上来了,小龙虾就有了“经纪人”,每天来往盱眙和全国各地的经销商中,万庆是经验最老到的之一。由于不愿透露“商业机密”,万庆只向记者解释了一句:渠道联系好了,转手卖掉就是生意。他的小公司里,业绩最低的每个月工资都能上万元,拿到的提成远远高出薪酬几倍。赚钱的程序再简单不过,捕捞、送货、市场批发、发货,没有哪个环节挤不出油水。
上个月,万庆还饶有兴致,参加了县里一年一度的龙虾开捕仪式。当地养殖和销售“大佬”齐聚,20多万亩龙虾养殖基地从那天起,日均销售龙虾2500公斤,长三角地区承包了其中90%。有些大户的养殖基地达2万亩,平均亩产150公斤,一年产值千万元早已不是传说。
记者走访盱眙官滩镇发现,部分养虾大户,虾苗还未入水,订单已提前下好。而相邻的铁佛镇、兴隆镇,分离水域多,连片的散养户守着各自十几亩地,捕捞的虾供给周边。每天凌晨,盱眙县城山水大道朝淮河镇方向几百米路段,甚至需要交通管制,到上午10时,主干道只能瞧见潮湿地面,数十吨龙虾销售一空。
刘长卿的十几块虾池,按每亩800元租借他人的。在村里,只要有场所,有劳动能力,似乎养虾就是最容易赚钱的事。能下地的同村人,也都家家养虾。
多年前,盱眙还是国家级贫困县,如今到处新楼,县乡通了柏油路。舌尖上的小龙虾,让一大批农民致富,“1亩田耕出5亩田的产值”,成了盱眙人摘掉穷帽子的宠儿。许多曾“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一门心思钻到龙虾产业链上淘金。万庆说,很长一段时间,这就是个一本万利的买卖。
“爆炸式增长”
金越前是去年才从外地赶回老家,开始养虾的。去年行情好,他经不起妻子劝说,拖儿带女,从城里回到农村,承包了10亩地。
今年,金越前的女儿拿着手机蹲在家里稻田边,拍照、发朋友圈、接订单,等到第100个订单出现时,金越前的妻子眼睛瞪得滚圆,旁人也连连赞许。
除了订单,金越前还要照顾万庆的生意,这位龙虾“经纪人”曾经一单收购了他两吨虾。每年4月,小龙虾就会迎来第一波尝鲜的人,到了6月、7月、8月,生意最火。经销商一年只做5个月生意,赚上百万元,却显得轻轻松松。万庆有时每天最多要收购3吨龙虾,运到上海的餐饮店。不够了还要撇下面子,从同行手里拿货。
到这两年,万庆手里更不愁客户,有新客户来要货,“得有诚意才商量”。在上海,一般规模的龙虾店,拿货进价在40元一公斤,烹饪后售价却可以达到140元,一季下来,几十万元收入正常不过。
2016年,美团点评研究院发布《大数据里的小龙虾经济学》显示,当年第二季度,小龙虾专营店新增33%,总量达到17670家,是肯德基中国门店数量的3倍。经销商的说法,也在印证这些数据的参考价值。
产销量的上升似已难以满足日益膨胀的食客胃口。6月13日,3万食客齐聚江苏盱眙,由当地47家商户提供的35吨小龙虾一夜之间就被扫荡一空。
盱眙县龙虾产业局局长李守军,常年与龙虾产业数据打交道。他说小龙虾这几年呈现“爆炸式增长”,并不为过。今年,按照增长估算值,全国市场需求量将比去年增长30%。“过去在华北、东三省地区并不走俏的淡水龙虾,这几年也逐渐火起来。西南、西北地区也兴起了龙虾热。”许多地方政府还组织考察团,到国内的知名龙虾产地学习养殖经验。
记者走访了盱眙县山城、东方等几家大型龙虾批发市场,询问的批发店,都能在一天卖出200公斤。每家店铺门前一般置5个盆,龙虾按个头大小分为5类,从30克到70克,分批用泡沫保温箱打包售卖,最远的发货到了哈尔滨、盘锦等地。
李守军告诉记者,盱眙县每年小龙虾交易量可达10万吨,交易额60亿元,仍显得供不应求。《2017中国小龙虾产业发展报告》亦显示,从2014年到2016年,我国小龙虾消费量分别占生产量的96.3%、97.8%和97.8%。全国20多个省、市加盟挂牌的“盱眙小龙虾”会员店,多达1500多家。这也使得该县去年餐饮业营业额由以往不足2000万元猛涨至20亿元,还招来了300万人次的游客。
而在湖北潜江,小龙虾产品出口欧美30多个国家和地区,去年创下了1.5亿美元外汇。
有人开玩笑感慨说,龙虾成了“轻奢品”。而在盱眙等龙虾产地,大街上随便找个人,都能说出一箩筐的龙虾生意经。
金越前也认为自己成了“专家”。明年,他的养殖面积将扩大到20亩,且“不管发生什么事情”。
“没有办法的办法”
养虾人知道,小龙虾好打架。龙虾产业的竞争,同样如此。
如今,小龙虾产业的版图,除了“千湖之省”湖北和洪泽湖边的盱眙,还有湖南岳阳沅江一带、江西九江及安徽等地。表面看来风平浪静,实际暗潮涌动,趋于白热化。
比如,形势一片大好时,眼看着价格往下滑落,虾农们往往嗅不到危险信号。今年来,各地龙虾批发市场叫卖声里,忽然多了“便宜”二字。刘长卿和金越前,都认为是“养虾的人多了,虾多了”。
记者在盱眙的“龙虾第一街”观察到,晚上21时,还有十来个摊位在坚守“阵地”,龙虾的价格最高只买到每公斤36元。摊主们无奈:品质好的还是缺货,但小虾的处理很艰难。
对于销售商,采购价下降并非好事。万庆的销售公司,策略一般是“看准行情赚差价”,一年中大约只有3个月能赚钱。以往从湖北、湖南和江苏等地收购活虾,都有固定渠道,而虾多了、价低了,客户心理难以揣摩,“风险就大了”。
于是,主要产地都开始抢占发售高地,竞争也随之走上互联网,胜败难料。有小龙虾淘宝商告诉记者,网上卖虾可以带动加工、仓储、物流,还能解决一批人就业,但如果缺品牌、“触电”(指产品上线)晚,却会制约线上销售。
要想突出重围,只能在提高质量上下功夫。为了保证虾的品质和安全,养殖大户的塘口设置了增氧设备,种植专门虾食水草,投喂过程有整套严格标准,目的是把虾打上产地标签。
然而,养殖的规模同时也在增加,扎堆现象愈发严重。除了仍然有利可图,通过增加产量压制对手,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在盱眙,原本也有养殖螃蟹的广大水域,但人们觉得螃蟹怎么养也养不过苏州,且小龙虾的利润大大高过本地大闸蟹,不少此前养殖大闸蟹的农户已将目光转向小龙虾。近年来,该县每年新增10万亩龙虾养殖面积。去年年底,刘长卿村里还有100亩土地种上莲藕,销路不差,但挖藕体力消耗大,村民一致认为,种藕的发展空间比不过养虾。水塘里的最后一片莲藕还没铲完,虾苗就运到了塘口。村民说,养虾风险是大,但市场很大,“大到根本分不完”。
精明的经销商,却能看出其中微妙。万庆最感到棘手的,是小龙虾的生产很长一段时间既无规范、也无标准,产品良莠不齐。地方政府也承认,成名于夜宵的小龙虾,发展至今又受制于夜宵。产业规模虽然庞大,但供应链单一、分散,加上过去没有品牌意识,发展了近20年,还是没有绝对的“龙头老大”。
这些问题一层摞着一层,迟早要面对。
3/3
十字路口
令人焦虑的是,如果仅靠食客胃口支撑,小龙虾产业能红火多久,谁也无法给出确切答案。
“市场上龙虾口味大同小异,我怎么知道吃的这个龙虾是哪里产的?”这是无数消费者的疑问。
大混战中,过去是怕产量少,现在反倒怕多了。同记者一同辗转水产市场的出租司机黄桦,这几天脑子全是年前被朋友催着养虾的事。他现在还是犹豫,就怕明年的养虾人更多,成为第一批亏本的人。
记者注意到,之前有媒体报道,在长三角的小龙虾高端市场上海,今年部分夜宵排档里销售下降。有行业协会的人预测,由于盲目跟风而兴起的小龙虾美食街,“消失只是时间问题”。
但全国范围内,小龙虾的热度一直没有衰退,这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知名企业,把触手伸向小龙虾供应链。从知名餐饮企业到自带供应链优势的食品生产企业,这些被养殖户称为行业搅局者的企业,因加剧产业竞争,一直被“盯防”。
李守军向记者透露,未来3年,小龙虾仍将火爆。但容量毕竟是有限的,如果现在不认清,到问题出现的时候,便会束手无策。
他列举了现在的困难:养殖规模急速膨胀,但品质控制得还不够好;大规模养殖推广后,龙虾如果出现大面积病害突发性事件,影响将是毁灭性的;和外地对手的竞争,一年比一年激烈。
盱眙县委书记梁三元认为,小龙虾已到了“发展的关键时期,转型得好,产业规模就能由百亿走向千亿升级之路;转型不好,就可能会温吞不前”。
各地都有谋划。比如稻田养虾,已经推广;比如为了打造品牌、口碑,使用了“产地可追溯系统”。可是,有些问题始终“左脚绊右脚”。
有的产地,希望通过“龙虾投放饵料的检测”,保证绿色、有机,但小规模的农户,不愿加入这一费钱费事的阵营。虾塘旁边常常种植农作物,农药、化肥的使用很难管控,对龙虾品质构成致命影响。
同样,“深加工”也曾被提及,相中“虾壳素”的企业个个摩拳擦掌。但目前,为了环境,养虾的地方不能办化工厂,已是共识。
转型,确实像极了一场博弈。谁胆子大、敢创新,谁的胜算就更大。
当下而言,工厂流水线真空包装、自营结合加盟店和连锁店,标准化作业,或是较好出路。至于深加工,多地还在探讨,动作也才刚刚开始。
沿水而居的虾农,通晓一个道理:不能用以前的蟹笼来养小龙虾。龙虾有两只大钳子,会一个劲爬出来,一旦成群结队,就管它不住了。
要给它们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