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鲁山县马楼乡天健蔬菜种植基地,一辆冷藏车正在等待装车。工人们正在收菜、分拣、质检、称重、预冷、装箱……到处一派繁忙景象。

“天健农业以‘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产业发展模式,带动农户增收效果好。像这样的丰收场面,在我县的其他地方还有很多。”该县农业农村局负责同志说。

鲁山县位于伏牛山东麓,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称,是集深山区、水库淹没区和革命老区于一体的国家秦巴山连片特困地区重点贫困县。近年来,鲁山县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叫响特色农业品牌,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引导、加大投入、落实奖补等措施,激发了农民发展特色农业的积极性和内生动力。全县建设农业特色产业基地100余个,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000余个。以特色产业园区建设为依托,依照全县产业发展规划及现状,着力打造“林果、食用菌、蔬菜、养殖、旅游、加工、花卉”七类主导产业,夯实产业发展根基。

1、特色产业助增收

“小葡萄”带动大产业。在辛集乡万亩葡萄种植基地,来自北京、南宁、郑州等地的采购商正在采购葡萄,几辆挂着外地牌照的货车正在装货。

“俺种了6亩葡萄,今年能收入6万元左右。”辛集乡三西村村民宋伟民说。他还告诉记者,几年来在科技人员的指导下,他已经熟练掌握了葡萄种植技术,卖葡萄已成为自家收入的主要来源。

该县以辛集乡葡萄基地为中心,辐射带动附近汇源办事处、董周乡、马楼乡等地发展葡萄种植。葡萄已成为鲁山县的特色主导产业,种植面积超过2.5万亩,年产鲜果8万多吨,产值近2亿元。全县从事葡萄种植产业的群众近万名。

“小香菇”撑起致富伞。在土门乡庙庄村,40余座标准化香菇大棚整齐排列,菇棚内菌棒上的香菇在农户的科学管理下正在形成花菇。46岁的曹铁牛、李小敏夫妇培育的2万多袋香菇丰收在望。曹铁牛介绍,今年他家种植的香菇,是村里的集体经济项目,租用了集体香菇大棚,减少了生产成本,估计今年收入将达10万余元。

该县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成熟的种植技术和适宜的气候,把食用菌生产当作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特色支柱产业之一来抓。全县食用菌年均种植总量保持在2.5亿袋左右,并逐步形成了以袋料香菇为主导,木耳、灵芝等多种食用菌共同发展的产业化格局。食用菌产量、产值位居河南省前列,25个乡(镇)、办事处均有种植。全县从事食用菌种植的农户达3万余家10万余人。鲁山县也由此荣获“中国香菇之都”“中国果蔬无公害十强县”美誉。

“种姜”实现致富梦。在张良镇闫洼村东地,鲁山县圣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杜飞飞正指导工人建设一座可储存50万斤生姜的大型姜窖。杜飞飞介绍,合作社共种植山东姜300余亩,亩产在1万斤左右,可收获鲜姜300万斤,带动周边20余家农户种植山东姜100多亩,亩均增收在1.5万元左右,实现了他们土里刨金的致富梦。

如今,鲁山县从事特色农业经营主体有1314家,农户有6836个,涌现出了辛集万亩葡萄、张良万亩蔬菜、河南佳尚软籽石榴、天健农业蔬菜等20余个规模化的生产基地。做大做强了豫尧农林蓝莓、露润果大葡萄、五里岭酥梨、大年沟血桃等农业特色品牌,同时也成为带动农村特色产业发展和脱贫攻坚的主力军,其中直接参与生产的贫困户1448户,带动贫困户3400户11850人。

2、林果经济促增收

中秋时节,鲁山县董周乡五里岭特色经济林长廊两侧,群众卖梨摊位一个连着一个,红香酥、雨露香等多个品种的酥梨成箱成堆,一片丰收景象,引来众多客商前来订购。

“今年天有点旱,酥梨口感好,卖得快。今年的酥梨亩产能达8000斤左右,能卖7000多元。这道岭上现在一天外销60多吨鲜梨,群众靠种梨真的是增了收、致了富。”9月16日,刚刚卖完梨的五里岭酥梨产业党支部书记李占国满脸笑容地说。

董周乡五里岭酥梨种植基地从2000年的8户65亩,逐渐发展成为覆盖董周、库区、观音寺等乡镇的铁家庄、搬走岭、十里、金沟等38个行政村梨产业带,品种有红香酥、丰水、园黄、黄冠等20多个,种植户2831户,种植面积达5.6万多亩,年产果品5000万公斤,产值1.3亿元。现有合作社、种植大户45家,为周边群众提供就业岗位1000余个,惠及贫困户600余户1500多人。

五里岭酥梨种植基地仅仅是鲁山县发展林果产业、林业经济的缩影。该县还充分利用生态资源优势,发展特色林业经济,不断夯实群众增收的基础和后劲。

林果产业迅猛发展。团城乡因地制宜发展板栗种植,面积达3.2万余亩,种植户4000余户,年创收580多万元;库区乡2012年引进蓝莓种植成功后,积极实施“公司+农户+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模式,先后成立了4家蓝莓种植专业公司,流转土地3000多亩,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原蓝莓第一县”。河南佳尚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在辛集乡高村等地示范种植突尼斯软籽石榴2300亩,年劳务支出300多万元,带动贫困群众增收;下汤镇万亩桃园基地发展春蕾、艳红、大九宝等优质品种桃,年产值达4000余万元。

林下经济势头强劲。全县现有柞树136万亩,四棵树、下汤、赵村等乡镇依托5万亩柞坡发展养蚕业,年产值1365万元,从事养蚕农户548家780人,人均增收17500多元。张良、仓头、观音寺等乡镇发展林下中药材1万多亩,年产值2000多万元。下汤、张良、董周、四棵树等乡镇发展林下养鸡、养鹅、养野猪等4万多亩,存栏100多万只(头),年产值1亿多元。

目前,该县经济林总面积达36万余亩,林果产品年产量达9000万公斤以上,经济林年产值达3亿多元,带动1.5万名群众增收致富。

3、生态养殖带增收

在位于辛集乡的河南瑞亚牧业有限公司,大批的农户正在往企业运送青贮玉米秸秆。干净整洁的养殖园区内,工作人员正驱赶奶牛进入全自动化生产车间挤奶。

“我们现在存栏奶牛2000多头,每年带动周边3000多家农户种植青贮玉米约1.5万亩,牧草1万多亩,使农民朋友增加收入2500余万元。”公司业务经理谭艳介绍道。

河南瑞亚牧业有限公司是鲁山县现代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园区的龙头企业。奶牛场产生的粪便,利用德国技术进行处理,沼渣制作成有机肥,种植青贮玉米和牧草做奶牛饲料,实施全程无污染种养结合的循环经济,生产有机生鲜牛奶。

在该县马楼乡苏庄村的生猪千头线厂区,刚拿到千头线收益的贫困户周国福说:“俺今年通过村里建的(生猪)千头线,没扎本就能得到4000元的收益,真是做梦也没想到有这样的好事!”苏庄村共建有4条生猪千头线,存栏生猪2000余头,全村40户贫困家庭从中受益。

为拓宽群众增收渠道,鲁山县根据全市畜牧产业“生猪千头线”扶贫模式,大力发展该惠民项目。全县已建生猪千头线39条,每条每年可给村集体经济增加收入5万元,收入的一部分分红给贫困户,一部分用于发展村级公益事业。

鲁山县以东部磙子营乡的肉牛养殖、西部四棵树乡生态野猪放养、南部马楼等乡禽类养殖、北部张店等乡生猪繁育和中部库区乡花鲢鱼水产养殖为载体的养殖园区,猪、牛、羊、禽年出栏量分别达到24万头、3万头、24万只和350万只,畜牧业产值12.1亿元。已流转350多户贫困户土地,户均增收1000余元;600余人通过在园区内务工,户均增收5000元左右。发展养殖贫困户4300多户,户均增收4000余元。通过特色畜牧养殖区,为5275户贫困家庭送去了“致富经”,让他们走上了“致富路”。

4、三产融合稳增收

在董周乡林丰庄园,来自平顶山市区的李冬冬正在采摘中华寿桃。“想不到在这里吃饭住宿还可以免费摘水果吃,这一趟吃喝玩乐不虚此行。”李冬冬一边品尝个大味甜的寿桃,一边和记者攀谈起来。

近年来,鲁山县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战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利用“旅游+”“生态+”等模式,打造多种主题的乡村旅游农业园和精品线路,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该县紧紧围绕生态化、特色化、精品化的要求,结合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以蔬菜、花卉、瓜果种植与生态畜牧养殖的融合发展为基础,建立集观光、采摘、休闲、科普等功能于一体的都市休闲与现代生态循环观光农业园区。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和田园风光的休闲观光基地不断涌现,进一步巩固提升了现有都市休闲观光农业园区品质,增强了休闲观光农业的吸引力。

该县还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致力于打造一二三产业“三产融合”、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同步”、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的平台。目前,全县已建成旅游产业扶贫产业基地(点)60多个、农家乐专业村30余个、旅游村78个,农家乐2155家,从业人员1.2万余人,带动3500多名贫困群众增收。

农村稳则天下安,农业兴则基础牢,农民富则国家盛。“今年是鲁山脱贫攻坚决胜之年,我们坚持把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一体推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实现高质量脱贫目标,真正补齐‘三农’工作短板,夯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着力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平顶山市政协副主席、鲁山县委书记杨英锋信心满满地说。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