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涉藏州县包括“一州一县”,即甘南藏族自治州和天祝藏族自治县(以下简称甘南州和天祝县)。域内自然条件严酷、基础建设滞后、公共服务薄弱、贫困面大程度深,是脱贫攻坚的难中之难、坚中之坚。 党的十八大以来,甘肃涉藏州县在党中央的关怀下,充分考虑国家生态功能区的发展要求和牧区居民脱贫致富的现实需求,凝聚全党全社会力量,团结带领各族干部群众,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崛起”的可持续脱贫路,取得了脱贫攻坚的决定性胜利。
一、历史性成就
截至目前,甘南州8市县和天祝县全部脱贫摘帽,“两不愁三保障”任务全面完成,贫困发生率分别下降到0.46%和0.07%,远低于同期甘肃省的贫困发生率,甘南州在全省率先一年实现贫困人口和贫困村清零,天祝县也于2020年2月彻底消除绝对贫困。贫困地区面貌发生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人民群众的精神状态焕然一新,对未来充满信心与希望。
二、主要措施
(1)做好绿色革命,抓住文旅的机会
2013年到2018年期间,甘南州发布了一系列政策创建了全域旅游无垃圾示范区。全域旅游无垃圾示范区促进了当地的旅游业的发展。截止到2019年1450家农家乐、藏家乐、林家乐的成功开办,为3.8万农牧民就地就近实现“旅游增收”搭建了平台,2019年全年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4亿元,增长16.0%,旅游减贫模式成功入围“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减贫案例”。
甘肃藏乡生态富集,但又对破坏十分敏感,保护不能缺。盘清生态保护家底,吸纳贫困人口参与生态保护,设立生态护林员公益岗位,制定了甘南州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生态护林员管理办法,实现了生态保护和脱贫攻坚的双赢。
(2)立足资源优势,种养结合,挖掘农业内循环潜力
在产业扶贫过程中当地坚持因地制宜,鼓励各镇村挖掘整合资源,党组织引领、党员带头示范,探索出种养结合的产业发展模式。例如纹党-中华蜂种养结合,以花养蜂,蜂促参产,蜜参增收;丛林-藏鸡林禽结合,林木养鸡,鸡粪养林,林护生态,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动态平衡。
(3)智力扶贫显涓滴效应,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甘肃藏区对失辍学的5624名少年儿童全部劝返复学并建立了严防“二次辍学”的长效机制,有效解决了教育扶贫的最大难题,扎实推进“全面改薄”项目建设;通过实施藏区教育“三包”政策,落实各类教育保障资金,15年免费教育在深度贫困地区基本实现。积极发展职业教育,促进教育强民、技能富民、就业安民,使藏乡民众共享“知识改变命运”梦想成真的机会。
(4)用足生态奖补政策,做好草原生态平衡大文章
2017年以来甘南州全面推进黄河重要水源补给区定居提升改造工程,惠及3705户牧民。启动实施“两江一水”区域综合治理工程,加大湿地保护力度。2020年,通过项目实施1018万亩草原鼠害、130多万亩沙化退化草场、125平方公里小流域得到有效治理。按照生态扶贫的制度安排和项目支持,所有的建档立卡户都从新一轮退耕还林、天保工程、生态公益林建设中长期稳定受益。
(5)从迁居走向安居,易地搬迁开启新生活
2016-2018年甘南州共搬迁群众7381户34575人,其中建档立卡户4550户19710人。天祝县搬迁群众14248户58616人。2016年以来,甘南州累计完成农村危房改造3354户,天祝县累计完成农村危房改造3660户,C、D级危房已全部消除。贫困群众的住房面积和建设质量显著提高,居住条件彻底改变,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开启了“安居乐业”的新生活。
(6)扶贫车间与劳务输转双轮驱动,创新就业扶贫新路径
开发乡村水管员、保洁员等公益岗位2.66万个,统筹扶贫资金,使贫困家庭的工资性收入稳中有进。建成各类扶贫车间181个,吸纳建档立卡户农牧村劳动力6397人,使其挣钱、顾家、务农“三不误”。采取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的办法,大规模开展与群众自身产业发展紧密相关的就业技能和“高精专”长线精准培训,仅2019年输转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就达4113人,劳务创收0.58亿元。
相关启示
实践充分证明,党中央提出的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和治藏方略是完全正确的。党的坚强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各族人民的鼎力支持、多主体的广泛参与、因地制宜的科学方法、实事求是的工作精神是决胜全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法宝。
(1)坚持党的领导,以人民为中心,精准治理贫困
1.党的坚强领导是脱贫的强大底气
2014年以来,我国先后制订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关于支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等文件数十项。甘肃省结合省情,制订涉及脱贫攻坚政策的落实、管理、考核、协作扶贫、定点扶贫、社会扶贫等方方面面的配套文件,明确了各地扶贫工作的道路、方向,确定了时间节点。
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林铎深入武威市天祝县调研指导脱贫攻坚工作
2.基层组织建设是脱贫的有力保障
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是各级党组织的领头人,也是脱贫攻坚工作的车头。甘肃涉藏州县通过落实五级书记责任制,坚持脱贫攻坚目标不动摇,引导督促各级党组织和责任部门,紧盯标准、紧盯任务,联系当地实际,有针对性地健全完善工作机制,形成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工作作风明显转变,凝聚力和带动力稳步提升。
3.以人民为中心是脱贫的价值基础
“一州一县”坚持依靠群众、为了群众的工作路线,通过健全完善责任落实、激励约束、督查督办和执纪问责等机制,实行最严格的考核,努力提高脱贫攻坚质量和人民的满意度。“线上”定期监测与“线下”定点监测相结合,对重点对象收支和“三保障”返贫风险及时预警,及早应对。安排财政专项资金,帮助有产业发展条件和有劳动能力的监测对象;设置村内扶贫公益岗,就近安置年老体弱、健康条件不佳等不方便外出务工的贫困群体,提升其就业收入,防止返贫发生。
(2)发挥制度优势,提升农牧民内生动力
在脱贫攻坚过程中,高度重视“生态环境是基础,经济发展是支柱”的发展理念,积极谋划生态扶贫红利,实现生态保护和地区脱贫的双赢。在突出生态畜牧业和文化旅游业两大首位产业发展的同时,大力推进中药材、油菜、蔬菜、羊肚菌、林果等特色种植业,优化扶持方式,设立产业发展基金,加大对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产业经营主体的培育和扶持力度,不断增强带动能力,有效促进产业由分散式向集约化、规模化、市场化、高效化方向发展。
抓住能力提升这一根本,各地扎实开展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科技培训、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大力推广“造血式”扶贫,帮助贫困群众增强脱贫能力,实现了“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致富一户、带动一片”。积极宣传扶贫政策和脱贫机遇,持续深入地开展精神扶贫和感恩教育,明确了“精准扶贫不是搞慈善救济,自身努力才是脱贫致富最大的依靠”。
(3)创新发展生态经济,巩固脱贫成果开启新征程
1.坚持创新驱动,助推生态保护与脱贫致富并行
甘肃涉藏州县是中国最不发达的地区,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创新发展,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双轮驱动。坚持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出发找准科技创新主攻方向,把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以创新促转型,以转型促跨越。
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产业经济不发达,就必须坚持“以农为本”,把农业农村视为依托,实施农业畜牧业与生态产业、乡村旅游业融合发展,拓宽农业功能,提升产业综合效益,实现“农业强”的目标。
2.共享生态红利,农牧业与生态、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把生态经济观、生态技术观、生态文明观等融入到农业畜牧业与生态产业和乡村旅游业发展之中,即为居民和游客提供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开发优质的、独具特色的绿色产品,满足游客的物质和精神双重需要,用最少的资源消耗换取最大的社会经济效益,以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为目标。
3.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战略
深入研究全面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有效衔接,在总结脱贫经验基础上,做好“十四五”发展规划,形成长效机制,为乡村全面振兴奠定基础;保证脱贫攻坚政策措施的稳定,严格落实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项目、摘帽不摘监管,完善乡村产业发展各项政策支持,全面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