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
向西,沿着蜿蜒的小路,来到西宁市湟中区多巴镇玉拉村。与车窗外清冷的高原初冬风景相比,玉拉村的温室大棚里蔬菜青绿、瓜果挂枝。这里的“温室经济”,不仅丰富了周边百姓的“菜篮子”“果盘子”,还鼓起了当地村民的“钱袋子”。
《野果集》里卢梭写到:“印第安人称草莓为心果。”因为草莓果实的形状像一颗心。玉拉村村委会副主任贾贵顺说:“我们‘心果’上用了心,也得到了回报。”谁也没想到,在高寒青藏高原上,还能长出草莓,给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
湟中区多巴镇玉拉村草莓。 马琰摄
“玉拉”寓意粮仓,因西纳川河穿流而过,土壤优沃,自然资源条件好,具有发展现代农业产业的天然优势。然而由于地理位置偏远,技术落后,多年来村里的农产品种植产业一直未能得到有效开发。“刚开始我们这没技术没人才,在发展现在农业产业的道路上只能说是‘摸着石头过河’,走了不少弯路。”走在田间小道,贾贵顺看着眼前一排排大棚有感而发。
几年的发展中村里成立了合作社,在政府不断支持下,各项种植技术也逐渐成熟,村民们对产业发展也越来越有信心了。贾贵顺介绍,玉拉村成立玉拉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以来,创建现代农业产业园,在农产品行业中率先打响了“玉拉农家”果蔬品牌。产业园建成后,引入的农产品不断增加,黄瓜、草莓等瓜果的种植也形成了规模。但是因为气候问题,草莓的种植产业一直未能得到有效开发,玉拉草莓产量低、质量差等系列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
机遇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湟中区依托东西部协作平台,与江苏省农科院积极对接,建立合作,挂牌成立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西宁高原草莓种业研究院,并签订《草莓脱毒苗3年供应协议》,由此开辟了草莓“西苗东输”的新路径。
湟中区多巴镇玉拉村草莓。 马琰摄
这对玉拉村来说无疑是“利好”。随着产业技术和人才的不断扩充,玉拉村之前碰到的技术难题、市场问题迎刃而解。玉拉村党支部也抢抓乡村振兴发展机遇,积极参与西宁市“菜篮子”项目建设,引入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实行规范化、标准化生产,通过“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行模式,建设“玉拉现代农业科技产业园”,开辟了集“产、储、供、销”为一体的新型农业发展渠道。
“现在我们玉拉产业园区占地2600亩,大棚有1040个,草莓的种植面积有400亩,将近300个大棚,合作社营收毛利450万,我们一共340户村民加入合作社,人均年收入28000元。刚上市的这个草莓品种叫章姬,因为在高原地区,早晚温差大,日照时间长,所以草莓个头大,含糖量高,”贾贵顺骄傲的说。
玉拉村经济合作社负责人贾贵顺查看草莓长势。马琰摄
湟中区多巴镇玉拉村村民采摘草莓。 马琰摄
生长在高原,因东西部协作而跨越千里,最终落户东部城市的草莓,甜蜜了大家的味蕾,也成就了高原百姓产业振兴的路径。“天气冷了,大伙的干劲更足了。” 冬日暖阳斜照在贾贵顺的脸上,看着大棚里的草莓,他的双眸充满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