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苑文飒 李鸿如 济南报道
凛冬时节,历城区王舍人街道君顺果蔬种植农场却是温暖如春,一派叶绿果红的景象。上午10点,农场种植户赵万庆在大棚里忙出一头汗,在他周围,一垄垄草莓长势喜人,绿油油的枝叶间,成熟的红果娇艳欲滴。“草莓特别娇气,照顾它们就要像照顾孩子一样细心、耐心。”种草莓短短两年,赵万庆已颇有些“奶爸”心得。
盛果期市民争相来采摘 1小时摘果100斤
“咱们这个草莓不打农药,不施化肥,用大豆发酵做成有机肥防治病害,你们可以尝尝口感。”刚一见面,赵万庆便摘下几颗草莓塞到记者手里,“随便尝,个大的个小的都好吃,我有信心。”他随手掐断几枝茎,把草莓轻轻放在手里捧着。
眼下正值草莓盛果期,5名采摘工人正弯着腰忙采摘。开工1小时,大棚里的狭窄小道两边摆满了塑料筐,每个筐里堆起一小座红彤彤的山。“这些加起来能有100斤,现在我们每亩地产量在4000-6000斤。”赵万庆说。
不同于采摘工人的忙碌,草莓地里还有几名体验采摘的市民,欢声笑语让大棚里更多了些生机。“这个草莓甜度很高!”“这个草莓应该在市场上能卖个好价钱!”听着大家的好评,赵万庆掩不住的高兴,“你看我说了吧,我这草莓,和市场上其他草莓口感不一样,连着梗的地方都甜。”
包地建棚念起“草莓经” 全年无休打响本地品牌
赵万庆种的草莓品种是济南人熟知的“甜宝”,果大肉多,内心扎实。一口咬下去,果肉顿时融化,甘甜的味道在嘴里蔓延开来。再慢慢细品,还有股奶香味。
“沙三村是普利斯矿泉水的产源地,沙河五个村地下水脉相连,这么好的水质准能让种出来的作物口感更好。”2009年,赵万庆看准沙河五个村地下水源优势,恰逢沙五村产业结构调整,引进种植大户带动村集体增收,他借机承包沙五村50亩地,建起9个温室棚,1个联栋棚,念起“草莓经”,成了沙河五个村唯一一户草莓种植户。
在旁人眼里,种草莓是个短平快的项目,经济效益高。可没种过草莓的赵万庆接触了、实践了才知道,这里面的门头可真不少。
“每年4月底、5月初开始移栽、种苗,期间要闷棚、杀菌。8月底移进棚内定植,10月开始陆续成熟采摘,收果一直持续到来年5月中旬。”种起草莓后,赵万庆全年无休,一心想要种出好果,打出王舍人品牌。
大棚“变身”采摘基地 草莓成村集体增收“敲门砖”
草莓好吃,养护难。寒潮来袭时,赵万庆在田埂里架上木炭盆,给大棚升温。“温度低于10摄氏度草莓就会停止生长,受了冻的草莓表面挂着一层霜,一出太阳就全都软了。”那几天,他和爱人白天黑夜守在大棚里,盖塑料布、勤换木炭,总算是保住了今冬的草莓。
“现在最愁的就是卖不出去,卖不上价。”60岁的沙五村村民李福珍2020年2月开始在大棚打工,摘一小时草莓能挣10-15块钱,时日多了,她对家门口的草莓生出感情,“我们这草莓口感这么好,可知道的人太少。付出那么多,钱都让批发商贩赚去了,怪可惜的。”李福珍说。
“不仅要能吃苦、懂技术,还要和人打交道、懂市场,要能把产品推销出去,把种植做成产业。”现在,种出了好果的赵万庆已经积攒了一批口碑客、回头客,他也从中看到了新的商机,“未来要做的事还有很多,种草莓不仅是一桩生意,更是一条村民增收致富的好路子、带动村集体经济的‘敲门砖’。”赵万庆盘算着,把大棚做成采摘基地,打开草莓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