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农村发展水平长期居中国前列。近日,浙江省统计局公布数据,2021年,浙江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247元,已连续37年居中国省区首位,我省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94:1。
作为浙江县域经济“一哥”,慈溪的数据更为亮眼。去年,慈溪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4862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59:1。
一直以来,浙江农村老百姓以外出打工为主要收入来源,靠农业增收,依旧是共同富裕的难点和短板。
对此,慈溪抓住现代农业发展、带动传统小农共富的“牛鼻子”-——人才,累计吸引400多名大学生返乡务农,带动传统农民实现共同富裕。
一个大学生人均带富15个“老农”
乡村共富,关键在吸引人才流向农业、农村。
在这一方面,慈溪见势早、行动快,目前已有410名大学生返乡参与乡村振兴,辐射带动6000多农户共同致富。
在宁波慈溪横河镇龙泉村,“85后”大学生农民邱杰波站在田埂边,遥控着一辆崭新的“无人耕地拖拉机”。
这位大学生组建的“农机大军”,眼下,正忙着为全镇农民“叔伯”的一万亩粮田“打工”。每亩地,他只收六七百元的超低服务费,比农民自己招小工省出一半钱,产量却提升了二成!
白毛豆、包心菜和西兰花是长河镇大牌头村的“老三样”。大学生农民杨杰返乡后,与当地73户农户签订协议,每年为他们提供6至7亩地的新品种种苗,如今村里已有甘蓝菜等近十个品种的蔬菜。
在此基础上,他再以高于市场平均价收购,做成保鲜蔬菜,全程冷链出口到欧盟和东南亚,每年出口额高达3000万元。
在匡堰镇乾炳村,大学生戚军洋自已开发杨梅“保鲜盒”,可为杨梅“驻颜”72小时,让“走不远”的杨梅搭上快递车。
如今,全村1000多户杨梅种植户为他供货,每年销售额达800万元,梅农人均增收1万多元。
这些大学生新农人输入新品种、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影响和改变着农村传统的生产方式,也通过“接二连三”的加乘效应,扩大了产业链,增加了附加值。助推农业转型的同时,带动农民共富。
大学生为何青睐慈溪的乡村
眼下,浙江各地都在实施“两进两回”助乡村振兴。这其中,慈溪形成的这支新农人队伍初具雏形。
那么,大学生为何青睐慈溪的乡村?
近年来,慈溪精心施策引凤,构建“政策支持+平台支撑+服务保障”三大体系,积极引领大学生回乡创业助力乡村振兴,出台农业创业大学生补助、创业贴息贷款、场地租金优惠等政策,近三年累计已发放补贴资金2000余万。
回乡创业的大学生房素文
大学生返乡务农,首先需要平台来承载。慈溪专门开辟3280亩农地创建大学生农业众创园,为大学生提供场地、设施、技术保障、人才培训,地租价格相比其他农业生产区域每亩优惠300到500元。慈溪还在全省首创大学生农业创业综合保险,总保额已达到5081万元。
有了大学生新农人,更要引导他们跟农民走得近。对此,慈溪提出先富联后富、龙头联小户、主体联集体的“三联模式”,鼓励大学生为“扩中提低”贡献力量。
近日,大学生农民陈速超 、王雪维夫妇 接受央视《远方的家》摄制组采访
家住坎墩街道的残疾人农户陈锡联,主要种植小番茄等果蔬。大学生胡晶金为他提供种子、技术服务等,六七年下来,陈大伯的生产效益大大提升,日子也越过越红火。
目前,胡晶金已签约帮扶超百户农户,通过种苗赠送、技术服务、业务培训等方式培训周边农户,让农田亩均产值基本上能提升50%左右,每亩增加2000-3000元收入。
图左为胡晶金
工资性收入固然可观,但对许多传统小农而言,农业新技术、新品种仍是他们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在这一方面,慈溪的大学生带传统农民共富的模式不失为一种值得借鉴的实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