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大地,物华天宝。7月15日,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湖北“十大楚药”道地药材评选结果,蕲艾等11种药材上榜。

湖北是“药圣”李时珍的故乡,有“华中药库”之称,中药植物资源达4457种,全国知名道地药材16种,优势特色药材30种,国家地理标志产品43个,形成大别山、武陵山、秦巴山、幕阜山、江汉平原等五大中药材优势产区。由于历史等原因,湖北中药材产业化程度不高、品牌效应不明显,资源禀赋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影响了中药材产业发展。

为挖掘我省道地药材优势,提升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重振湖北中医药产业辉煌。今年5月,省农业农村厅、省卫生健康委联合启动“十大楚药”道地药材遴选工作。经科研单位、行业协会、药检、中医临床等专家论证评审,正式评选出“十大楚药”,分别为:蕲艾、半夏、天麻、黄连、茯苓、福白菊、苍术、龟鳖甲、银杏、紫油厚朴和黄精(并列第十位),共11种。

考虑到部分药材产业基础好,在乡村振兴中能够发挥重要作用,还评选出“五大特色药材”,分别为:资丘木瓜、野菊花、虎杖、金刚藤(菝葜)、马蹄大黄。(祝华、胡曼)

让华中“药库”变致富“金库”

入食入茶入酒入药 道地药材名不虚传

神农故里,药圣故乡,湖北中医药历史文化底蕴十分丰厚。湖北中药资源种类3970余种,总量居全国第五位,华中药库,名不虚传。

7月15日,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我省“十大楚药”评选情况。

去年,我省吹响打造农业十大产业链的号角,道地药材产业名列其中。延链、强链、补链,从研发、生产到加工、销售,产业持续向稳向好发展。以“十大楚药”评选为契机,我省将进一步强品牌、育龙头、拓市场,推进中药材产业链发展,让好产品卖出好价钱,让华中“药库”变致富“金库”。

“十大楚药”历史久质量优

“与其他地区相比,湖北中药材特色、优势明显。”华中农业大学教授梅之南介绍,本次评选出的“十大楚药”有五大优势及特点。

历史久。几千年前,“神农尝百草”的故事,就为世人所熟知。“自明成化以来,则以蕲州者为胜。”蕲艾为李时珍推崇的“四大蕲药”之一。湖北茯苓栽培有500多年历史,“九资河茯苓”更是享誉国内外,1915年获得旧金山万国商品博览会金奖。

质量优。中药有效成分是临床疗效的基础。研究表明,蕲艾挥发油高于一般艾叶;竹溪、利川黄连多种有效成分均超过药典标准;英山苍术总挥发油的含量为国外标准的5倍;京山乌龟龟甲质地充实、饱满,浸出物含量高,被原农业部授予全国唯一的“国家级乌龟原种场”。

规模大。蕲艾种植规模约23万亩,年产艾叶万余吨,到2025年综合产值有望超200亿元。“九资河茯苓”种植面积达6.3万亩,约占全国年供应量1/3。湖北为银杏道地产区之一,现有种植面积25万亩,规模全国前三。

疗效好。入选“十大楚药”的多个品种为药食同源品种,在预防保健和康复养生中均具有重要作用和地位,如福白菊具有散风清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等功效,可入食、入茶、入酒、入目、入药;黄精、龟鳖是滋阴要药,天麻是治疗头风良药,这些均为老百姓熟知的药食两用佳品。

多渠道拓展中医药发展空间

近年来,在系列政策的支持下,我省中医药产业发展持续向好。

去年以来,全省中药材总面积稳定在505万亩左右,产量71.7万吨,农业产值135亿元,产业链品牌价值达138亿元。产业效益不断增强,规模以上中药企业162家,营业收入375.2亿元,同比增长7%。2021年我省中药材出口5.1亿元,同比增长8.4%。

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市场主体的壮大。去年以来全省新增市场主体480家,其中新增中药材企业85个,新增中药材种植合作社303个、家庭农场92个。新增6家省级中药材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产业的发展有效带动了就业增收。去年以来,新增就业3.1万人,带动农民增收10亿元以上。今年上半年,全省中药材产业招商引资17项,计划投资57亿元。

同时,因多种原因,湖北的中药材资源禀赋优势还未得到充分发挥。

“要继续拓展中医药发展空间。”梅之南表示,推进中医药产业发展,要优化中医药服务,鼓励以“十大楚药”为基础原料的保健食品、中医养生、诊疗与康复产品的研发,丰富中医药健康产品供给。

建设一批道地药园示范基地

“药材好,药才好”。

高品质的药材是中医药振兴发展的基础。省农业农村厅一级巡视员李顺清介绍,近年来,我省拿出真金白银,支持中药材产业链建设,每年安排产业链奖补资金5000万元,对包括中药材企业在内的生产经营主体,给予每年5亿元的财政贴息贷款。在良种繁育、药园建设、生产加工、产业强镇建设、产业化联合体建设等方面,给予综合性支持。优化营商环境,撬动吸纳社会资本投入中药材产业链建设。

“将持续打造大别山、武陵山、秦巴山、幕阜山和江汉平原等五大中药材优势产区。”李顺清表示,我省将实施中药材良种工程工程,建设一批省级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打造国家良种繁育基地“后备队”,加大品种选育、良繁推广和种质资源保护力度,提高优良种子种苗供应能力。

加强生产基地建设,实施标准化种植,认定一批“十大楚药”“鄂优十六味”道地药园示范基地,对规模大、示范带动强的基地予以奖补,推广生态种植、林下种植、仿生栽培、间套轮作等新技术新模式,力争到2025年实现生态种植面积260万亩。

加强产地加工能力建设,支持中医药企业配备现代化加工装备,实现清洁化、连续化、自动化、标准化生产,提升产地加工能力,保障中药材品质。到2025年,全省建成中药材产地标准化加工车间100个以上。(祝华 胡曼)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