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芳记者钟清兰
初冬时节,走马宁都长胜、田头等乡镇,可以看到一幅特别的景象,原先的荒山坡上,如今竟“长”满了蔬菜大棚,棚内种满辣椒等蔬菜。
宁都县素有赣南粮仓之美誉,保证粮食安全,宁都肩负重要的政治责任。粮食要生产,产业求发展,该如何解决产业发展和粮食生产的用地矛盾?宁都创新妙招,把设施大棚建在山坡上,依靠“半坡起步”,解决了蔬菜和粮食争地的问题,实现种菜种粮两不误,有效扩大了农民增收途径。
突破产业用地瓶颈
驱车从昌厦公路转入宁都县长胜镇法沙村,行驶不到5分钟,就到了法沙长龙蔬菜基地。沿着小山坡向前,但见山路两旁一排排钢架拱棚整齐排列,棚内纤细的黄椒挂满枝头。
“这里原来是块典型的荒坡地,如今也算是‘变废为宝’了!”种植户杨林生看到蔬菜发展势头正劲,在基地租下5个大棚,面积共15亩。如今辣椒已开摘,预估一茬亩产量有5000公斤。
近年来,宁都设施蔬菜“遍地开花”,成为老百姓的“致富菜”“黄金菜”。宁都设施蔬菜基地覆盖24个乡镇、遍布100多个村,蔬菜基地面积达4.8万亩。长胜镇作为该县蔬菜基地主战场之一,大棚面积有2600余亩,百姓发展大棚蔬菜热情高涨。
随着设施蔬菜产业规模的不断壮大,产业发展与粮食争地的矛盾日益凸显。宁都作为赣南粮仓,水稻种植面积、粮食产量需稳定,协调发展水稻种植与设施蔬菜是当下必须解决的问题。
今年3月,为破解难题,长胜镇创新思路,率先在全县开发低丘缓坡地发展设施蔬菜产业,把大棚“搬”上山。
“半山坡大多是典型的荒坡地,多为紫色页岩,不适宜水稻耕作,利用率低,但土壤富含磷、钾、硒等微量元素,适合蔬菜种植。”宁都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宋小保介绍,半山坡建设大棚,不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而且有效解决设施蔬菜发展与种粮争地问题,探索了蔬菜产业发展新路径。
长胜镇率先试点后,田头镇桃园蔬菜基地也发展山坡地设施蔬菜30亩。目前,该县在长胜镇、田头镇开发山坡地近2000亩,用于发展设施蔬菜,有效解决种菜与种粮争地矛盾,实现种菜种粮两不误。
推动项目“爬”山坡
参加启动工作会议,谈发展、讲前景,土地流转、平整土地、施工建设……在荒坡地“变废为宝”的落实工作中,长胜镇党员干部和群众代表发挥了重要作用,党群联动,推动项目“爬”山坡。
在思路谋定之后,为确保更好地利用低丘缓坡地发展蔬菜产业,宁都县蔬菜办及该县城投公司联合长胜镇立即着手土地流转、平整土地、施工建设等工作。
长胜镇党委宣传委员王琴告诉记者,在镇村干部召集下,法沙村党员、小组长、群众代表参加了启动工作会议,老党员带头谈发展、讲前景,仅用3个星期就完成了土地流转。
在施工过程中,山坡地平整的施工难度、材料的运输等都是以往没有遇到过的,该镇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带领镇蔬菜办干部一天两三次往新基地跑,现场解决问题,指导施工。直至9月底完成大棚建设,共建成蔬菜大棚121个,土地流转总面积1385亩,建棚面积850亩,总投资4360万元。
据了解,该基地目前已吸纳经营主体36户,于10月底完成蔬菜定植。基地采用“城投融资、乡镇建设、村级管理、分户种植”经营模式,可带动周边劳动力就业200人以上,人均年工资达1.5万元至2.5万元。大棚出租收益由该县城投公司和村集体按6∶4分成,预计蔬菜产业带动村级集体经济年收入超过100万元。
完善设施保护生态
在大棚与自然山体交界处,建设完工的边坡很是显眼。还未掩盖的排水边沟旁,几名工人正在埋头作业。
利用低丘缓坡地发展蔬菜产业有利于保护耕地资源,但如何保护生态,避免造成新的水土流失?“科学建棚,完善配套设施。”长胜镇党委书记宋雪明一语道出其中关键。
“我们的大棚都是根据地形建设,宜高则高、宜低则低,最大程度降低土地平整成本,另外采取打深桩、拉丝等办法,确保蔬菜大棚的安全。”宋雪明介绍,大棚选址紧邻梅江河,采取打深水井和梅江河水备用、建蓄水池等办法,确保水源充足。同时,就近调运“客土”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肥力。
在防止人为活动造成水土流失上,该基地明确工程治理、配套设施及植被复绿等措施,做到开发建设和植被恢复同步进行。“下一步,我们马上要安排在棚外种植香椿,既有水保作用,又有经济价值。另外,还将配备建设冷库、分拣中心、物资工具房等。”宋雪明补充道。
宁都通过实施“大棚上山”,昔日不起眼的低丘缓坡地,正创造出越来越多的效益,大大提升了山坡地利用价值和经济效益,不仅给当地村民带来稳定的收入,提供了就业岗位,还壮大了村集体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