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走进永寿县,顺着永寿县城去往马坊镇的沿路,记者看到路两边核桃树下盛开的小黄花,犹如油菜花一样,飘着淡淡清香,这可不是油菜花,它是中药材——板蓝根,这是去年冬季群众没有收割预留板蓝根种子的。几个中药材种植园区里,各类药材正陆续开花,像蝴蝶蓝的“香根鸢尾”、含苞待放的芍药、黄灿灿的连翘等等,一派美丽的风光。

渠子镇马究村,宽阔平整的乡村水泥路延伸到村庄,新盖的全封闭式砖瓦房宽敞明亮,整齐的红砖白瓷砖房子错落有致……谈到马究村的发展变化时,群众高兴地说,种植中药材让他们走上了脱贫致富路。

永寿县野生中药材资源丰富,品种多、分布广,是全省乃至全国中药材适生地,境内共有各种野生药材277种,常用药材达134种。永寿群众自古就有种植中药材的习惯,如丹参、荆芥、黄芩、药用牡丹等药材在永寿随处可见。

近年来,该县依托县域自然资源优势,抢抓精准扶贫的有利契机,把中药材纳入群众致富产业扶贫项目之列,大力发展中药产业化种植。积极实施产业富县战略,狠抓以中药材为主的特色优势产业开发,不断优化品种布局,强化科技培训,深化种植模式,大力推广丹参、黄芩、荆芥等中药材的规范化、规模化种植,有效加快了药材种植区群众的致富步伐。

永寿县是2004年陕西省科技厅批准的“陕西省中药材现代化科技示范县”。2016年以来,全县分区域、分品种建成以监军街道办西寨村为中心辐射带动周边村的1000多亩丹参、黄芩规范化生产基地;以店头镇坡刘村、庄头村为中心的决明子500亩示范种植基地;以马坊镇师家埝、养马庄等村板蓝根1000亩的科技示范基地,以及渠子镇马究村、余家庄村的100余亩精准扶贫科技产业项目等,有效带动了周边群众中药材产业化的发展。

“去年我种了3亩荆芥,在县科技部门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下,长势非常好,总共卖了5000多元,加上科技产业扶贫补贴,平均一亩地收入在2000元以上。今年,我准备扩大种植面积,力争种5亩以上,现在种药材要比种小麦、玉米强得多。”马究村村民李永红高兴地说。

据了解,为了让农户掌握药材种植技术,该县科技部门多方联系省市中药材专家教授定期不定期为药农开展农业科技信息服务。聘请专家教授亲临田间地头集中为群众进行荆芥、丹参、黄芩等药材的栽培技术培训,重点在整地、播种、种子处理、田间管理等技术进行系统培训,并深入田间地头进行现场指导,使中药材达到了规范化种植、科学化管理,有效提高了产品的科技含量。

同时,县上在中药材种植上采用了“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把种植农户和经济组织有效结合起来,解决了药农出售药材难的问题。据县科技部门相关人士介绍,在公司、合作社的示范带动下,许多农户都致富了,盖起了新房,添置了新农用车,甚至开上了小轿车。

鲁小红指着自家新添的农用车说:“这是我去年花了6000元买的,就去年2.5亩的药材,我在家门口就卖了4800元,都是合作社按签收协议买走的。”

截至2016年底,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1.5万亩,总产值4000万元;主要种植品种有:丹参、黄芩、板蓝根、荆芥、药用牡丹等10多个;拥有省级药用植物科技示范基地2个、市级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2个,中药健康产业科技园区1个;中药材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6家,中药材种植及初加工企业3家。

如今,当地群众从种植中药材中得到了实惠,钱袋子越来越鼓了。中药材产业已成为渭北旱塬群众在核桃、苹果之后的又一特色增收致富产业,加快了贫困地区群众致富奔小康的进程。2017年,永寿累计中药材种植面积约2万亩,实现总产值5000万元,药农人均中药材收入达2100元以上,占年收入的60%以上。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