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长江商报公益记者 江楚雅 发自陕西延安
地处内陆黄土高原腹地、鄂尔多斯盆地边缘的延安安塞,自古有“上郡咽喉”之称。
自2013年国家实施精准扶贫政策以来,陕西省延安市安塞区就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延续“提质增效棚栽业、巩固提高林业、加快发展草畜业、稳步推进杂粮业”的总要求,大力扶持农村产业,引进各种种植畜牧技术,引领农民走向致富的道路。
由于具备投资小、见效快、劳动强度低的优点,种植香菇成为农业发展的好项目,也是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好产业。
这些年来,安塞区委、区政府按照“政府搭台、合作社引领、农户参与、保底回收、全民共富”的发展思路,2017年初从河南省引进香菇种植技术,大力发展香菇种植,助力精准脱贫。
在政府的精心扶持和努力下,安塞很多外出务工的村民纷纷回乡开展香菇种植业务,两年间香菇推广规模就超过“6万个菌棒”,已逐渐成为当地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的一大支柱产业。
小香菇撑起大产业
清洗鲜菇、给菌棒接种、用锅炉高温灭菌、用装袋机装菌棒……伴随着轰隆隆的机器运转声,位于安塞坪桥镇老洼界政村的安塞香源专业合作社里,热火朝天,菇农们正井然有序地处理香菇的各项工序。
国庆前夕,长江商报公益记者踏访安塞,眼下正是合作社一年中最繁忙的时刻,为了赶在国庆来临之前出品好一批新鲜菇和干菇,菇农们已经连续加班了一周。
“8月、9月是丰收季也是香菇产量最高的时候,每年这个时候都会雇佣比平常多2到3倍的菇农,工资给的高一点,男工150元一天,女工200元一天。大伙儿也更有干劲儿。”安塞香源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之一苗总告诉长江商报公益记者,自己已经连续一个月住在合作社里,负责监督香菇出产的各项工作,虽然很累,但看着香菇产品保质保量的出货心里觉得很踏实。
苗总是安塞老坬村人,2016年跟3个老乡合伙开了安塞香源专业合作社,先后一共投入了600多万,主要经营香菇种植、销售。货源主要来自西安、渭南一带,主要销往河南、浙江、南京、西安和周边的县城。厂内有130个大棚,一年可产5万斤香菇,产值可达上百万。
“鲜菇每斤10元左右,干菇每斤28-30元,今年已经生产了3万多斤香菇,加工包装后就可以发货了。”苗总高兴地说,合作社已经接了几十万的订单。香菇批发每斤售价为8-10元,市场前景不错,经常会有收购商上门采购,农民种植的积极性很高。
经过几年的发展,合作社的发展已初具规模,苗总预计明年就可以开始回本盈利。不过,谈到今年的销售和价格,一直笑呵呵的苗总脸上露出了一丝愁容,“今年由于疫情影响,价格降了10块左右,对鲜菇影响不大,干菇主要靠出口影响会大一些,对整体的价格影响会持续2-3年。”
在安塞像苗总这样依靠自身大手笔投入开合作社,发展香菇产业的不在少数。安塞区罗居村,香菇种植大户赵国武是个名人,几乎每个村民都对他竖起大拇指,不仅夸他的种植技术好,更钦佩他的大手笔投入。
“先后投入了这600多万,看起来压力是大了点,但收成和效益也是立竿见影啊,我从不担心。”赵国武向长江商报公益记者介绍,对香菇种植基地投资的600多万元里,其中50万是政府就业局贷款,有200多万是通过亲朋好友所借,还有300多万元是自己和几个孩子多年来的积蓄,也包括孩子在城里准备买房的钱。
“最多四年就可以收回成本,照现在这个发展势头没问题。”赵国武信心满满地说,“之所以借钱和贷款投入600多万坚持干,就是因为相信这个产业。这个市场还是很好,虽然有些借款和贷款,只要把基本的工作做好,而且今年比去年更有经验,对市场也更了解了。”
赵国武跟记者算了一笔账,每个大棚每年收获两季香菇,每季获益10万,一个棚一年就是20万,除掉人工、菌棒成本,每个大棚每年有十几万的净收入,“我自己有22个大棚,所以我每年都有二三百万的净收入,收入还是非常可观的。”
“只要质量好,价格高一点也会供不应求。”赵国武介绍,每斤七八元,一般也可卖五六元,如果把香菇烘干每斤可卖二十五元,一个棚子可卖五万元,而且还供不应求。
去年接受长江商报公益记者采访时,赵国武就坦言,“我个人非常看好香菇产业,因为这是政府在推广扶持的,政府肯定是希望我们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好,有政府的支持引领我自己就有底了。
香菇逐渐成为乡村振兴支柱产业
外界鲜有人知,就在4年前,安塞这个地方还不产香菇,更没人大规模种植香菇。2017年初,安塞区人民政府从河南省引进香菇种植技术,大力推广,仅仅两年间推广规模就已经超过了“6万个菌棒”。
在政府的精心扶持和努力下,安塞香菇种植规模不断扩大,两年间推广规模就已经超过了“6万个菌棒”,安塞区不少农户走上了养殖香菇的脱贫致富道路。
张满常正是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尝到香菇种植甜头的村民代表之一。张满常是安塞区建华镇新窑坪村脱贫巩固户。2017年,看到村里人都忙着发展香菇种植,他也试着种了一棚,但由于技术没跟上,最后的收入并不如人意。意识到自己的技术薄弱,张满常就到村上香菇合作社学习起了香菇种植技术,之后越做越好。
他说:“一个菌棒的成本价是4.5元,除去政府的扶贫补贴,自己每个菌棒只需掏1块钱,成本很低,只要技术好了,今年的收成也差不了。”张满常的香菇种植一步一步走向成熟,已经有了好收成,去年4000多棒卖了将近两万元。
像张满常这样受益的人不少,长江商报公益联盟记者了解到,安塞区政府积极采取了扶持帮扶和鼓励的政策,从区到乡均出台了实实在在的补贴政策,鼓励农户开展“香菇种植”。从2017年开始,政策规定县区级政府给予种植农户每个菌棒补贴五角钱,乡级政府再补贴五角钱,两级政府共补贴一元钱。
并且,多部门共推全区香菇产业发展。2018年,安塞区气象局与区农业局、区蔬菜局达成合作协议,为香菇种植提供农业生产和气象预报预警等服务。今年4月安塞区气象局在香菇大棚内安装了气象宝,结合香菇生长实际,设定气温、湿度过高或过低时的临界预警值,实时向农户手机发送报警短信,提醒农户对大棚采取增温、通风等措施,为香菇提供适宜的生长条件,共同促进香菇提产增效。
张满常所在村的27户贫困户独立发展起了香菇产业,为了带动更多人增收,村上又成立了安塞创鑫农民专业合作社,专门为贫困户传授香菇种植技术、联系销售。现在,合作社首批已经吸纳了18户外出务工和无劳动能力贫困户,年底还有分红。
2017年以来,安塞连续3年在全省脱贫攻坚考核中评为“综合评价好的县区”。截至2019年年底,安塞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636元。其中,贫困群众人均收入达到8700元,较2014年提高2.7倍,产业收入占比超过60%。目前,全区在册建档立卡人口已稳定脱贫4124户、12621人,55个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9.2%下降到2019年底的0.67%。
当前,香菇产业已经成为安塞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快现代农业转型升级,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项重要举措。安塞区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香菇产业模式,让贫困户在合作社经营管理中,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入股,按股分红,学习经验,增收致富,趟出了一条“龙头企业带动、支部引领、能人带动、合作社帮带、群众参与、共同发展”的香菇致富新路子。香菇已逐渐成为当地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的一大支柱产业。
安塞香源专业合作社的香菇大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