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阳大地,果色飘香。特色果蔬产业正在蓬勃发展。近年来,榆阳蔬菜产业逐步走上产业化道路,收入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0%以上。在这个产业发展的大军中有一个埋头苦干,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耕耘者,他就是陕西省“百名科技特派员助力百村振兴行动”对接帮扶榆阳区补浪河乡魏家峁村的科技特派员、高级农艺师孟子亮。

他常年深入田间地头,传技术、忙指导,无偿为农民传授园艺栽培技术,让高寒地区的陕北榆林人,终于在严寒的冬季,吃上放心的新鲜蔬菜。他带领农民开发沙漠,将无产值的荒沙地转变为亩产值为3万多元的高效设施蔬菜基地,帮助农民依靠科技,走上发家致富之路,人们亲切地称他为老百姓致富的贴心人、领头雁。

熟练掌握实用技能,准确解答农民提出的各种问题,是他作为一名农技员的幸福。园艺中专毕业的他,初始还觉得自己有文化、有知识,虽然不是专家,但对付平常工作应当没有问题。可当他面对农民提出生产中的疑难杂症,才知道自己学识浅薄,经验匮乏。他经常蹲在地里,仔细观察蔬菜作物生长特性,寻找作物生长规律,遇到难题随笔记下,向专家教授请教,找同行讨问计策,与经验丰富的农民一起想办法,网络查询、翻阅书籍更成为常事。为开阔视野,他每年都要到杨凌参加农高会,多次到山东寿光、银川、延安等地讨教经验,积极参加省市区举办的各类技术培训活动,不断充实自己,超越自己。经过不断学习、积累和总结,他累计撰写设施园艺技术性论文30多篇,对周边地区蔬菜发展、种植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倾心创建示范基地,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是他作为一名基层农业干部的幸福。对他来说,下乡超过200天的年份太多了。凡是种植设施蔬菜的村民,没有不认识他的,他的电话几乎成了他们的热线电话,不论他们什么时候打来,他都会耐心讲解。进村、入棚、讲解重点技术、做示范给农民看,成了他的全部工作。

他的工作几乎是在田间地头度过,数不清为农民配过多少次药、栽过多少株苗、掀过多少次帘、放过多少次风口、浇过多少次地块、写过多少项目资料……通过不懈努力,他将自己探索出的一条便于推广的反季节育苗技术、筛选出的12种合理的茬口优化种植模式、示范总结的23个设施高产新品种、实用有效的绿色防控蜜蜂授粉等多项技术都一一传授给他们,成为农民朋友的知心人。

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引导、市区农业局的大力支持下,榆阳区呈现出新建温室和塑料大棚的热潮,采取“整合资源、整村推进、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到户建设”的工作措施,指导魏家峁村发展设施蔬菜500多亩,达到当年建棚、当年种植、当年见效的可喜成效。累计引导农户新建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蔬菜基地3.5万亩,引进试验黄瓜、西红柿、甜瓜等278个蔬菜新优品种,设施良种达到全覆盖;推广了盘穴基质育苗、水肥一体化、植物补光、蜜蜂授粉、绿色防控等15项设施新技术;探索出“温室、塑料大棚、露地”芝麻香瓜高效衔接栽培模式,亩产值达到4万元以上,走出了一条“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科技+市场”的发展新模式,成为全省发展的样板园,为榆阳区园艺产业作出积极贡献。

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不断提高工作水平,更好地服务群众,是他作为一名培训老师的幸福。授课是他的一大特长,在示范点建设上,他将培训种植户作为工作的第一要务,除了手把手、面对面地实地技术指导外,定期不定期地组织种植户搞好技术培训,年集中培训菜农10多场次,1000多人次,培养出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500多人,使他们依靠科技走上了发家致富之路。长期的工作实践,让他们勇挑重担,乐于吃苦,在自己的示范点上当好政策的“宣传员”,项目的“协调员”,技术的“指导员”,产品的“销售员”,处处体现了农业干部乐于奉献的高尚品格。

孟子亮同志为榆阳区设施蔬菜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突出的贡献,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开辟了新道路。他曾多次获得省市区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然而在荣誉面前,他不骄不躁,依然如故,在常年的技术推广与服务过程中,不论双休日和节假日,只要农民需要,他义无反顾,无私奉献,表现出一个科技特派员、农业技术干部崇高的精神风貌。

(供稿单位:陕西省科学技术厅)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