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接近采收尾声了,订单太多了,要加把劲儿。”6月26日,云阳县石门乡石门村黑木耳种植大户姚成正和农户一起在基地里采收黑木耳。

夏至已过,气温逐渐升高,这段时间正是抢收黑木耳的关键时期。

忙碌间隙,姚成还不忘算起今年的黑木耳“经济账”:“60万袋黑木耳采收加工后,预计干木耳产量有6万斤,预计可以带来超过400万元的综合收入。当初种黑木耳这个产业,选准了!”

今年是姚成种植黑木耳的第7个年头,如今,他的种植基地已经扩展到500余亩,还发展出集黑木耳、香菇、高山蔬菜、果树种植等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成了当地有名的“致富带头人”。

从“颠沛流离”到成为“土专家”

“什么样的终点才配得上这一路的‘颠沛流离’。”这是姚成的微信个性签名。

他年少的经历,也的确可以用“颠沛流离”来形容。1997年,一场家庭变故让15岁的姚成早早放弃学业,辗转于广西、广东、四川、浙江务工,卖过家具,当过工人,尝尽了离井背乡之苦。

26岁那年,经老乡介绍,他用好不容易攒下的积蓄购入工程车开始做运输,加入港珠澳大桥的建设中,一干就是3年。

工作逐渐稳定后,姚成多了回家探望的时间。

看到家里的老人年纪大了需要人照顾,村里还有70多户乡亲仍然没有好的增收渠道,姚成动了回乡创业的心思。

姚成的老家在云阳县石门乡石门村,距离县城有75公里,交通非常不便,年轻人多外出务工,也没有什么支柱产业。

2012年,姚成选择返乡接手了一个小砖厂,做起了建筑行业,迈开了返乡创业的第一步。在农村,接触农产品的机会就多了,他发现高品质、原生态的农产品在市场上非常吃香,而平均海拔近900米的石门村,气候条件非常适合种植黑木耳。

“木耳种植不需要重体力,村里留守的老人、妇女也能胜任,不少闲置土地也找到了‘用武之地’。”姚成立即开始了向菌农的转型。从零开始当菌农,姚成下足了功夫:前往广东中山,学习木耳种植技术,一去就是几个月;听说浙江木耳产业发展得好,他第一时间前去“取经”。

一年多下来,姚成靠着早年务工磨砺出来的坚韧劲儿,从砖厂老板变成当地木耳种植的“土专家”。

挺过了两次打击终见曙光

2017年,姚成建立了云阳县昱达农业有限公司(下称昱达公司),陆续投资400万余元,流转300余亩土地,开始了种植黑木耳的第一次尝试。

尽管进行了充足的准备,然而现实还是给了他狠狠一击:购入的60万个菌袋,从厂房转移到地里后,雨季过长导致菌丝全部受损,烂在地里。

姚成咬牙决定重新培育木耳菌种,然而次年初的一场大雪又压坏了5000多平方米育种厂房。欲哭无泪之际,村干部和村民们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一起除雪维修厂房,帮助姚成逐步恢复生产。

“家人从来没有一句埋怨,乡亲们也是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姚成回忆,一位村民特意从外地赶来维修设备,一修就是一个星期,一分工钱都没拿就默默离开了……

终于,气温回升后,在村民共同的管护下,保留下来的菌袋顺利生长起来。2019年初次收获的1000多公斤干木耳销售一空,高品质的高山黑木耳还引来不少预订订单,甚至有买家争相要全部买下来。

黑木耳基地终于被“救活”,这让姚成有了坚持下去的信心。

继续带着乡亲们过上好日子

昱达公司名字取自“昱奕生辉、达兼天下” 。

事业逐渐步入正轨的姚成,从未忘记过带着村民们一同过上好日子的初心。

近些年,公司自主研发的“凝涵石门青杠黑木耳”取得绿色食品认证。围绕高山黑木耳,姚成还发展起香菇、天麻等食用菌、中药材种植,种植基地总规模达到500余亩。农忙时节,近100位村民在家门口就近务工,人均年收入有2万多元。

2021年4月,姚成被评为重庆市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今年,姚成又有了新的计划,继续打造香菇等高山生态特色农产品品牌,扩展种植基地,带动更多乡亲找到就业岗位。

“返乡创业这条路没选错,我还将继续奋斗。”姚成说。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