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后,王明松不顾家人的反对,毅然选择回乡,一头扎进了茶园,谁也劝不动。

“父母和亲戚都期望我能在城里找个体面的工作,但我就是喜欢茶,还是决定回来发展。”交谈中,王明松道出了回乡的一个重要原因。

致富经卖叶子下集_致富经小伙卖树叶_致富种植

王明松正在摊放鲜叶。人民网 虎遵会摄

今年35岁的王明松,是云南省普洱市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德化镇荒田村人,自打记事开始,就跟着父母种茶、采茶、制茶,茶叶是他家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

“虽然茶叶是村里老百姓的主要收入来源,但价格低。”王明松说,种茶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那时候为了降本增效,大部分村民都会选择使用除草剂和农药。

基于父辈的种茶模式和当时的认知,那时候的王明松并没有多想。2006年,王明松高中毕业,考上大学来到了省城昆明。随着专业知识的学习,王明松的眼界不断拓宽,回乡种植有机茶也就成了他的奋斗目标。

“我在大学学习的是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第一次知道‘有机食品’的概念,当时就萌生了回乡种植有机茶的想法。”王明松说,他回乡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想改变家乡原有的生产加工模式,走有机茶的发展道路。“但这个想法,之前一直不敢和大家说。”

致富经小伙卖树叶_致富经卖叶子下集_致富种植

德化镇荒田村有机茶园。人民网 虎遵会摄

选择道路

2008年7月,王明松大学毕业,拖着几箱子茶学专业的书籍回到了荒田村。回村的第一件事,就是动员乡亲们跟他一起种有机茶。

然而,事情远远没有王明松想的那么简单。“什么是有机茶?你凭什么说有机茶价格就好?茶地都要人工除草,成本岂不是更高,还赚什么钱?……”面对村民对有机茶的疑问,无论王明松怎么解释,大都无济于事。

但自己选择的路,跪着也要走完。面对村民们的不理解,2009年,王明松只好跑到村委会,将村里闲置了多年的茶厂承包下来,又跟村民租了20亩茶地,其中10亩在茶厂附近,另有10亩分散在其他3个村民小组。

“想要改变传统的种植模式和固化的思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我必须先带个头。”王明松说,在茶厂附近租茶地,主要是为了方便试种,分散在3个村民小组租茶地,主要是想起一个示范作用。

王明松介绍,虽然他学的不是茶学专业,但在学校时,他利用业余时间把茶学专业的书籍都读了三四遍,有些甚至能倒背如流,现在终于派上了用场。“茶叶生物化学、茶树栽培技术、茶叶采摘与加工……都没白学。”

回村后,王明松把租来的20亩茶地全部按照有机茶的标准和要求去种植,用生物防治替代农药、用农家肥替代化肥、用人工除草……

“有机种植,主要是人工成本高。”王明松掰指一算,人工除草、修枝管理、施农家肥、采摘……每一道工序,都需要大量的工人,一年捣腾下来,成本增加了五分之二。

王明松比谁都清楚,想带领村民们一起种植有机茶,他就不能失败。但是,前期较大的成本开支,让这个处于创业初期的农村娃一时半会儿束手无策。

“再难也要坚持下去!”王明松内心笃定,他一边坚持种植有机茶,一边跑到西双版纳勐海等地,用创业贷款资金做起了茶叶的生意,一边用赚取的利润补贴种植有机茶的亏空,一边不断发展壮大。

“虽然没有取得有机认证,但那些一开始就按照有机茶标准管理的茶园,三年后的鲜叶价格就比普通茶园的高出不少。”王明松笑着说,这让他信心十足。

在王明松的示范引领下,村民们逐步见到了实效。2016年,在当地党委政府的扶持下,王明松成立了宁洱德化荒田大树茶园专业合作社,对合作社茶园进行留养改造,通过绿色防控、科学管理,提升茶叶品质,打造本土茶叶品牌,逐渐走上了有机种植、标准化管理的发展道路。

经过十多年的坚持,王明松终于迎来了转机。2021年2月,合作社的716亩茶地获得了有机认证,当年春茶一上市,获得认证的有机茶单鲜叶就卖到了25元每公斤,而其它的茶叶,还停留在10年前的价格,只能卖6—8元每公斤。

致富经卖叶子下集_致富种植_致富经小伙卖树叶

王明松正在翻晒茶叶。人民网 虎遵会摄

开始改变

产量不变,产值翻好几倍。经过几年的发展,王明松的“有机茶”不时在村里成为茶余饭后的话题,此前不愿种有机茶的村民,也纷纷效仿,跟着王明松种起了有机茶。

今年57岁的李朝芝,是村里第一批跟着王明松“吃螃蟹”的茶农,在有机茶种植的道路上,她算是跟对了人。

“我家种了8亩,现在全是有机茶。”李朝芝介绍,2021年以前,虽然没有获得有机认证,但他们一直按照有机茶的标准和要求去管理,没过几年,单鲜叶就比其它茶叶高出不少,每公斤可以达到20元左右。自从获得有机认证后,鲜叶每公斤可以买到25元,高的时候30元,比那些普通的翻了好几个倍。

在荒田村,像李朝芝这样的茶农共有5户,他们从2009年起便开始跟着王明松种植有机茶。但与王明松不同的是,他们的茶园面积相对较小,都是自己劳作,很少从外面聘请工人。如此一来,收入并未减少,只是多付出了些力气活儿而已。

眼见有机茶前景好,村里越来越多的茶农都想跟着王明松一块儿发展。经过十来年的时间,王明松已是村里的种茶大户,除了2009年租的20亩茶地外,几年间又陆续租了280亩茶地,全部进行生态留养和有机改造。

同时,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帮扶下,王明松还带领大家在茶树下发展“茶菇、茶药、茶鸡”等立体式种植养殖产业,不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还帮助群众拓宽了致富路子。

没几年工夫,越来越多的茶农加入了合作社。茶农李朝萍2016年加入合作社后,将家里的8亩茶地按照有机茶的标准去种植和管理,2021年也顺利取得了有机认证,鲜叶价格立马翻了好几倍。“今年我家的8亩茶地,光是春茶鲜叶就有2万多元的收入。”

王明松介绍,截至2022年底,合作社已有茶农115户300余人。“全村有茶地2000亩左右,加入合作社的有1216亩,其中获得有机认证的716亩,其余的正在进行生态留养和有机改造。”

虽说德化镇荒田村的茶叶种植历史悠久,但前些年却因加工粗糙、技术落后,未能形成标准化、品牌化的生产,难以在市场打响名声。

“想要靠这片叶子致富家乡百姓,光在大山里埋头苦干可不行,还是得走出去。”王明松说,合作社成立的第二年,他就到上海考察,开了一家茶庄。“我想让好茶走出大山,走向更大的市场。”

自2009年将村里闲置的茶叶加工厂承包过来后,王明松不仅加工自有的茶叶,还负责村里茶叶的收购、加工和销售。截至目前,合作社年生产加工茶叶20吨,初毛茶销售收入达200余万元。

致富经小伙卖树叶_致富经卖叶子下集_致富种植

德化镇荒田村有机茶园。人民网 虎遵会摄

持续发展

如今,王明松已带领荒田村的部分茶农走上了有机茶产业发展的道路,但他依然每天在茶园里忙碌,特别是每年采摘春茶的时候,忙得连饭都顾不上吃,甚至常常通宵做茶,鲜叶摊放、杀青、揉捻……每个环节循环反复一遍又一遍。

因为心中有梦,王明松一直坚持。与十多年前相比,虽说现在的茶叶价格翻了几番,但王明松觉得还有空间。“10多年前,一亩茶的产值在1000元左右,现在达到了4000元左右,但我觉得亩产值可以做到5000元。”王明松胸有成竹地说。

“就目前来看,产量很难再突破,毕竟我们不用农药,但加工技术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王明松说,最近几年,他一直在想办法提升茶叶品质,同时根据前端市场的反馈开发新的产品,且目前成效初显。

“我在上海开店的目的,就是为了及时掌握前端市场情况,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产品,我们就生产什么样的产品。”王明松说,近年来,白茶比较受欢迎,特别是北京和上海,是两个很大的市场。通过几年的研发,他们也做出了白茶。

王明松介绍,与普洱茶、红茶、绿茶相比,白茶的加工工艺更为讲究,特别是在阴干环节,既要保障鲜叶能快速脱水,又不能让它发酵,这个度很难掌握。

不管是开发新产品,还是提升加工的技术,王明松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提高亩产值。“通过加工技术的提升和新产品的研发,目前试验田已实现了这个目标,预计再过三年,合作社大部分茶地都能实现亩产达到5000元的目标。”王明松说。

好山好水出好茶,“一片叶子”致富一方人。在王明松和多方的共同努力下,合作社通过走有机茶发展的道路,在为茶农增加收入的同时,所生产出来的产品也深受市场欢迎,既能满足现有的客户订单需求,又能不断吸引新的客户订单,让大山深处的好产品,远销到了北上广,这也更加坚定了王明松带领村民做好茶的信心和决心。

“有机茶产业发展,是方向,也是未来的趋势。近年来,各级政府都十分重视,也给予了我们一些政策和资金支持。”王明松高兴地说,2019年取得有机转换证时,政府相关部门就给予了一万多元的补贴。

正如王明松所说,近年来,宁洱县正根据云南省委、省政府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战略目标,大力推进生态茶园建设,推进绿色、有机立体生态茶园建设模式,加快建设“茶中有林、林中有茶”的生态留养茶园基地。截至目前,全县已累计完成群体茶园生态留养2.9万亩,已建成有机茶园(含有机转换)4.38万亩,茶产业正逐步成为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