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鲟鱼产业发展现状、机遇与对策建议

基金项目: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专项资金资助(CARS-46)

鲟鱼(Acipenser sturio Linnaeus)隶属于硬骨鱼纲、辐鳍亚纲、硬鳞总目、鲟形目,包括鲟科和匙吻鲟科2 科共 27 个品种,是世界上现有鱼类中体形大、寿命长、最古老的一种鱼类。鲟鱼是亚冷水性鱼类,现存9 个自然分布区,分别是太平洋东岸、北美大湖地区、大西洋西北部、北美密西西比河流域和墨西哥湾、大西洋东北部、里海地区、西伯利亚及北冰洋流域、黑龙江和日本海、长江和珠江 。鲟鱼营养价值非常高,鲟鱼肉质鲜美,富含人体必需的 8 种氨基酸和不饱和脂肪酸,鲟鱼卵加工而成的鱼子酱品质极高,素有“黑珍珠”之称,是与鹅肝、松露并列为“世界三大珍馐”的顶级美味。鲟鱼不仅有食用价值,还具有极高的药用和观赏价值,是经济价值非常高的特色鱼类。

20 世纪 80 年代以前,全球鲟鱼主要来源于野生捕捞,捕捞产量在 1977 年达到最高 3.18 万 t,80 年代开始,由于野生鲟鱼资源受过渡捕捞、生态环境被破坏等因素影响,产量急剧减少,1998 年 4 月 1 日起,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 CITES(Convention onInternational Trade in Endangered Species of Wild Faunand Flora)将全世界所有鲟科鱼类列为濒危物种保护对象,对野生鲟鱼资源贸易进行管制,在鲟鱼产品尤其是鲟鱼子酱的国际贸易需求的刺激下,人工养殖逐渐兴起,到 21 世纪,人工养殖鲟鱼已经取代野生捕捞,并成为全球鲟鱼产量的主要来源。

截至 2017 年,全球共有 32 个国家和地区养殖鲟鱼,总产量 9.9 万 t,养殖产量前五位的国家分别是中国、亚美尼亚、伊朗、俄罗斯联邦和越南,分别占全球鲟鱼养殖产量的 84.01%、3.84%、2.65%、2.61% 和1.34%。

20世纪50年代我国便有了关于鲟鱼研究的记载,1956 年,黑龙江水产研究所对野生施氏鲟亲鱼进行催产,首次成功获得了人工繁殖的鱼苗,1990 年开始探索从国外引进鲟鱼苗种,开始鲟鱼人工养殖,逐渐开展鲟鱼选育和规格化生产和人工繁殖,产量也从2003 年 1.1 万 t 增长到 2017 年 8.3 万 t,成为世界鲟鱼养殖产量最大的国家。

1我国鲟鱼产业发展现状

我国自然水域分布的鲟鱼有 8 种,分别是分布于黑龙江流域的施氏鲟和达氏鳇,长江和珠江流域的中华鲟、达氏鲟和白鲟,新疆境内流域的西伯利亚鲟、小体鲟和裸腹鲟。我国将长江水系的中华鲟、达氏鲟、白鲟列为国家一级水生保护动物,施氏鲟、西伯利亚鲟、小体鲟等列为二级水生保护动物,严禁非法捕捞和出售,以保护这些物种的自然种群的生存繁衍。

随着鲟鱼人工养殖和苗种繁育技术逐步成熟,我国鲟鱼养殖产量急速上升,但由于鲟鱼不属于广泛消费的水产品,伴随着商品鱼大量上市而来的是市场价格的急速下滑,短短十几年时间商品鱼平均价格从最高600 元 /kg 下降到目前的 60 元 /kg,下滑了 90%。面临综合成本持续上升、产能过剩和缺乏竞争新优势等困难,养殖鲟鱼已经进入微利时代。但是和养殖大宗水产品种相比,利润率仍相对可观,尤其在当下水产行业整体收益水平持续减少的形势下,鲟鱼养殖仍然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

1.1苗种与成鱼养殖

苗种是开展养殖生产的重要基础。2004 年之前我国鲟鱼养殖所用苗种来源有两个渠道 :一种是捕获野生亲鱼进行人工繁殖,另一种是进口受精卵孵化鱼苗。2004 年以后,随着国内鲟鱼养殖技术的成熟,自繁苗种开始进入市场,逐步取代之前的进口和野生苗种。鲟鱼苗种生产的主产区在北京,产量约占全国苗种 70% 以上,除了供应本地区生产需要,70%~80%销往山东、河北、山西、四川、云南、贵州以及台湾等超过 20 个地区。

我国开展鲟鱼养殖以来,进行大规格商业化养殖的品种主要有黑龙江的施氏鲟、达氏鳇、施氏鲟和达氏鳇杂交种,进口品种俄罗斯鲟、西伯利亚鲟、匙吻鲟、闪光鲟、小体鲟、欧洲鳇以及欧洲鳇和小体鲟的杂交种等。经过二十几年的养殖摸索,已经形成了一整套比较成熟的鲟鱼人工繁殖、养殖技术,目前养殖品种主要有西伯利亚鲟、施氏鲟、西伯利亚鲟与施氏鲟杂交种、施氏鲟和鳇鱼杂交种、匙吻鲟。主要养殖区域集中在山东、云南、湖北、贵州和湖南等省份,2017 年上述省份鲟养殖产量分别为 1.14 万、0.96 万、0.81 万、0.79 万和 0.65 万 t,分别占全国鲟养殖总产量的 13.8%、11.6%、9.7%、9.5% 和 7.9%。鲟鱼适应性比较强,养殖主要区域从最初的广东、北京、湖北等省市向中西部地区的省份扩展,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国内外物流业的迅猛发展和水产品加工贸易的推动,山东、云南、四川、贵州等中西部省份鲟鱼养殖产量逐渐增长。我国西部地区拥有优质丰富的冷水资源,养殖鲟鱼等冷水性鱼类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未来养殖还存在很大空间和潜力。

1.2养殖模式

鲟鱼养殖模式主要有流水池塘、水库网箱、微流水池塘、工厂化养殖和半循环水养殖等。流水养殖是最普遍采用的养殖鲟鱼的方式之一,利用山泉、溪流或地下井水作为水源,养殖过程中需要注重管理,能取得较好的养殖经济效益 。我国西南地区有很多自流冷水资源,可为养殖生产鲟鱼节约用水成本,缺点是常年平均水温低于 20℃,鲟鱼生长周期长。网箱养殖一般在库区、山塘中进行,能利用网箱外大水体优质生态环境与网箱内水体交换来保持网箱内良好的水质,网箱架设简单,管理方便,放养密度大,养殖周期短,结合一定的密养管理措施可获得较高产出,缺点是网箱养殖对水源污染大,近年来由于环保政策影响,水库网箱养殖逐步被取缔。工厂化养殖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养殖模式,对养殖生产中的水质、水温、水流、投饵和排污等实行半自动或全自动化管理,始终维持鱼体的最佳生理、生态环境,从而达到健康、快速生长和最大限度提高单位水体鱼产量,且不产生养殖系统内外污染 ,具有占地少、养殖周期短、产量高、节约水资源、自动化程度和可控程度高等优点,日益受到关注和认可。缺点是前期投资规模较大,技术水平要求较高。目前我国鲟鱼苗种培育主要以工厂化培育为主,成鱼养殖主要以网箱、流水池塘等模式进行,养殖全程投喂人工配合饲料,鲟鱼对蛋白质需求量较高,研究表明不同鲟鱼对饲料蛋白质的基本需求范围在 38%~44% 之间,成鱼养殖使用的人工配合饲料一般蛋白含量为 39%~45% ,饲料系数 1.2~1.6。

1.3国内外贸易

国际鲟贸易产品形式主要是鲟鱼子酱和鲟鱼子酱代用品,鲟鱼肉及制品贸易量较少。根据联合国国际贸易数据库统计分析,鱼子酱主要出口国有意大利、美国、伊朗、哈萨克斯坦、法国、德国和中国等,进口国主要集中在欧洲、美国、日本等地区。2017 年全球鲟鱼子酱进出口总量 2 835 t,与上年相比减少了29.7%,进出口总额2.07亿美元,与上年相比增长7.9%,尽管进出口总量明显减少,但交易额却有显著增长,鲟鱼子酱价格与上年同期相比明显上涨。鲟鱼子酱价格高昂,我国境内消费极少,基本上都出口到欧美等国家。2017 年我国鲟鱼子酱出口量 93.9 t,比上年增长 26.8%,出口额 2 598 万美元,比上年增长 17.4%。2013 以来我国鲟鱼子酱出口量和出口额一直呈现持续增长态势,近 5 a 鲟鱼子酱出口量平均增长率 34.7%,出口额平均增长率 15.8%,呈增量缩价的局面。主要出口省份集中在浙江省、四川省、湖北省、江苏省和云南省。2017 年以上各省鲟鱼产品出口量分别占全国出口总量的 67.2%、10.7%、7.4%、6.8% 和 6.5%。浙江省一直是我国鲟鱼产品出口量最大的省份。我国鲟鱼产品出口目标国家和地区主要有美国、德国、俄罗斯联邦和法国等。美国是我国鲟鱼子酱出口第一大国,近 5 a 从我国进口的鲟鱼子酱一直呈增长趋势,同样进口量呈增长趋势的德国是我国鲟鱼子酱出口第二位国家。

国内市场鲟鱼消费主要以鲜活鲟鱼产品为主,上市规格一般为 >1 000 g/ 尾的鲜活鲟。近 2 a 我国鲟鱼产业处于产能过剩状况,价格低迷,规格为 1 000~6000 g/ 尾的商品鱼出塘价格维持在 23~31 元 /kg,鱼子酱内销价格维持在 4 000 元 /kg 左右。

2存在问题

我国鲟鱼产业在过去二十多年得到了长足发展,养殖技术成熟、加工企业从无到有,基本形成了苗种繁育、成鱼养殖、饲料加工、鲟鱼子酱加工、鲟肉制品加工、鲟鱼副产品加工和休闲渔业等全方位发展的鲟鱼产业链条,但同时我国鲟鱼产业也面临着以下问题和困境。

2.1鲟鱼种业建设乏力

鲟鱼种业保障体系建设存在缺陷。目前我国市场上只有一个国家正式审定鲟鱼品种,优异种质资源鉴定与保存的深度和广度不够,生产企业研发能力薄弱,缺乏“育—繁—推”一体化的龙头企业,资金投入总量少,满足不了鲟鱼良种培育的需要。

2.2成鱼养殖成本高、投入大

鲟鱼养殖中,网箱养殖曾占较大份额。但近年来在新环保政策影响下,有些主产区网箱养殖已经被取缔或者面临取缔,对鲟养殖布局和养殖生产打击较大,鲟鱼产量有所回落。养殖区域继续向西南地区转移,但养殖点分散,单户养殖企业规模较小,技术基础薄弱,部分省份尚无繁殖场,也无饲料企业,进一步推高鲟鱼养殖成本。

鲟鱼性成熟较迟,一般需 8~10 a,培育鲟鱼亲本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而且在培育过程中还受到水域的生态环境、繁殖技术、投资环境、市场等诸多可变因素的影响,成鱼养殖发展速度相对较慢。

2.3鲟鱼产品加工利用率低

我们国内尚未形成鱼子酱消费文化,鲟鱼子酱的销售主要依靠国际市场出口,国内加工企业没有价格主动权。受经济下行以及鲟鱼企业 CITES 注册难的影响,鲟鱼子酱出口面临严格的国际市场检验和更多来自国内外的竞争。加工企业生产的鲟鱼产品单一,渠道单一。鲟鱼加工下脚料鱼肉、鱼皮、鱼鳍、鱼尾及内脏等所占比重较大,但加工利用率较低。受技术、资金、市场等条件的限制,养殖与加工企业单独开发此类产品还有一定难度。

2.4国内市场销售不畅

从内销市场来看,中国淡水养殖的品种繁多,同等及以下价位水产品可选择品种多,消费者对鲟鱼的营养价值了解和认识少,同时国内消费者对水产品的消费习惯短期内还不会改变,鲟鱼消费一直增长缓慢,很难像青、草、鲢鱼等大宗淡水鱼一样成为主流消费品种,这种现况在短期内难以有所改善。

3发展机遇

尽管困难重重,但作为新兴名特优养殖品种,发展鲟鱼产业仍具有很大的潜力和上升空间。

3.1鲟鱼产品具有多元价值空间

鲟鱼营养价值非常高,除了众所周知可做成名贵鱼子酱的鲟鱼卵外,鲟鱼肉的肉质细腻且风味鲜美,具有良好的适口性,有研究学者对人工养殖条件下的俄罗斯鲟、小体鲟、施氏鲟等几种鲟鱼肌肉营养成分进行测定,分析出鲟鱼肉中的蛋白含量为17.98%,高于一般水产品平均水平。鲟鱼头、脊索、鱼鳍中的软骨含量丰富,从软骨中提取出的硫酸软骨素可被用于药品、保健品用于治疗关节炎,防治心血管、糖尿病等。鲟鱼头盖骨及甲骨板是加工优质明胶的上等原料。鲟鱼皮可用于制作高档皮革制品。总之,鲟鱼全身都是宝,是一条优质的名特优水产养殖品种,随着它的营养、药用、保健等价值逐渐为人们所了解和掌握,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们关注和消费鲟鱼制品。

3.2鲟鱼子酱市场需求空间大

鲟鱼子酱是鲟鱼制品中价值最高的部分,自1998 年所有鲟鱼品种被列入 CITES 附录 II 后,世界野生鲟鱼捕捞量显著下降,鲟鱼子酱产量也从历史最高年产量 1 987.50 t 减少到 2012 年 165.36 t ,作为高档消费品,鲟鱼子酱消费市场稳定并不断扩大,随着野生鲟鱼子酱资源消费受限和市场的刚性需求,人工养殖鲟鱼子酱的需求不断增长,我国鲟鱼养殖产量位于全球首位,具备开发高品质鲟鱼子酱的条件和优势。

3.3有利于开展野生鲟鱼资源保护

开展鲟鱼人工养殖,不仅可以满足人们对鲟鱼产品的需求,更能缓解人类对野生资源的依赖和破坏。开展鲟鱼人工育苗,可以有效进行人工增殖放流,加大补充天然水域中的资源量,有利于恢复生态平衡,起到保护鲟鱼野生资源的作用。

4对策建议

鲟鱼不仅在生态系统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更在商业化养殖生产和贸易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位置,建议根据不同养殖品种、不同地域和不同消费人群建立多元化发展模式,合法合规开展鲟鱼养殖,为促进我国鲟鱼产业健康发展,提出如下四点建议。

4.1继续做好鲟鱼资源的保护

野生中华鲟、长江鲟和白鲟面临灭绝风险,作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物种,必须加大宣传力度,宣传教育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增强保护水生野生动物资源意识,减少对水域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同时加强保护区建设,做好鲟鱼增殖放流工作,为鲟鱼种群创造安全稳定的生存环境 。

4.2加大科技攻关力度

(1)加大科技投入,进一步加强对鲟鱼养殖技术的研究,如人工繁育的催产率、受精率、孵化率,建立鲟鱼苗种生产体系,加强对进口苗种的管理。

(2)从良种选育、养殖管理和渔业机械化投入方面做细做强,推进设施渔业建设,注重生态、健康的养殖模式,依靠现有养殖面积,提高我国鲟鱼养殖水平,生产出更多优质产品,提高养殖经济效益。

(3)对于病害的问题,一方面要继续加大防治技术的研究,鼓励跟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进行合作深入研究,另一方面要加大普及水产用药的规范和标准,提高养殖户对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重视意识,普及相关病害预防措施的技术和知识,加大组织培训宣传力度。

4.3开发可利用的冷水资源

我国西北及东北、西南等地有丰富的冷水资源,适宜发展冷水鱼的增养殖业,建议政府出台相应政策开发这些可利用水资源进行冷水鱼养殖工作,建立以冷水性鱼类为主的特色鱼类产业经济带。

4.4深化鲟鱼产品加工开发

鲟鱼加工以鱼籽酱为主、部分鱼肉用于加工熏制产品等。建议建设区域性冷水鱼产品加工厂,推动品牌建设,提高冷水鱼加工能力。同时加速发展鲟鱼加工产业,尤其是名贵部位的加工,提升整体市场竞争力。

长江回鱼养殖技术_长江放养鱼苗_长江养鱼新政策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