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蒜苗种植致富_有机质蔬菜特色种植的致富故事_牙克石种植致富

“牛劲十足”奔小康 董元权 摄

四季蒜苗种植致富_牙克石种植致富_有机质蔬菜特色种植的致富故事

黑木耳绽放“致富花” 王国印 摄

有机质蔬菜特色种植的致富故事_四季蒜苗种植致富_牙克石种植致富

灵芝种植成致富“灵药” 王国印 摄

四季蒜苗种植致富_牙克石种植致富_有机质蔬菜特色种植的致富故事

职工致富养大鹅,乡村振兴“向天歌” 武贤童 摄

依托生态采摘园,积极培育木耳、灵芝、猴头菇等兼具观赏性与食用功能的高附加值经济作物;从澳大利亚引进安格斯牛进行繁育,打造高端肉牛繁育基地……近年来,呼伦贝尔农垦深刻认识和把握新时代“三农”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以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养产业,优化种养产业结构布局,有序推进设施农业、设施养殖业发展,实施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建设,不断提升农牧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助力乡村振兴。

种好“特色菌” 助力产业兴

呼伦贝尔农垦牙克石农牧场有限公司聚焦当地丰富的林下产业,依托生态采摘园,积极培育木耳、灵芝、猴头菇等兼具观赏性与食用功能的高附加值经济作物,在抢占当地市场的同时,也提升了农垦集团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走进呼伦贝尔农垦牙克石农牧场公司的生态采摘园,木耳采摘棚内,一 棒棒黑油油、肉嘟嘟的木耳格外引人瞩目。立体悬挂的种植方式,不仅确保了木耳口感,更提高了亩产量,提升了亩效益。在不催生、不使用防腐药物的基础上,1万棒木耳采收期共采摘晒制木耳干品近200公斤。据悉,园区内的黑木耳因卖相好、口感佳,深受消费者青睐。

如今,该公司的“生态采摘园”在牙克石周边地区已小有名气。为了进一步提升采摘园的市场竞争力,公司经过多方实地考察后,重新对园区进行了科学规划、合理分区,并丰富了特色经济作物的种植种类。

灵芝药用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被历代医药家视为滋补强壮、扶正固本的神奇珍品。在经过充分的前期市场调研后,该公司自2014年开始在大棚内尝试种植灵芝。在管理人员的精心管护下,园内的灵芝品相极佳,除了成熟后可以采摘售卖,外地游客还可以在幼苗阶段根据自己的喜好前去认领,待灵芝长成后由公司统一寄送。另外,一些品相绝佳者还被做成盆景出售,深受当地市场欢迎。

管理员崔迪尝试不同的菌类种植已经11年了,谈起种植诀窍,她有自己的一套经验:“菌类种植技术要求高,温度、湿度一定要控制好,浇水量还要根据天气变化随时调整。”

“通过这7年多的运营,生态采摘园凭借优质的生态资源、良好的产品质量,占得了市场先机。我们园区的种植结构也越来越多样,从采摘到配送已经形成了一条龙式服务,经济和社会效益凸显。”生态采摘园负责人赵立新说。

据统计,自2014年生态采摘园正式运营以来,牙克石农牧场公司通过激发转型发展的“潜力板”,不断向特色种植要效益,拓宽了“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的新思路。

规模化养牛 带动职工增收

为探索农牧融合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呼伦贝尔农垦莫拐农牧场有限公司因地制宜,积极从澳大利亚引进安格斯牛进行繁育,努力打造高端肉牛繁育基地。

世界三大优良肉牛品种之一的安格斯牛具有适应性强、发育快、肉用品质好、屠宰出肉率高等特征,自2016年以来,呼伦贝尔农垦莫拐农牧场有限公司从澳大利亚引进纯种安格斯肉牛98头,并投资建设彩钢瓦牛舍9栋,还招贤纳士,通过寻找专业肉牛养殖行家里手提升科学养殖水平。经过5年多的精心饲养、驯化、繁育,截至目前,安格斯牛群总量达到346头,繁育成果喜人。

“与当地牛相比,安格斯牛不耐高寒。我们就对牛舍进行了维修改造,增加了火炉等取暖设备,还对牛床区加厚褥草,在圈舍周围摞放多层草料方捆,利于圈舍防风保温。”提起安格斯牛的养殖方法,莫拐农牧场有限公司牛场场长,被同事们称为“牛司令”的高永志便打开了话匣子,“每天早中晚3次饲喂肉牛温水,科学加大豆饼、玉米等能量饲料的喂养,可以提高牛群的御寒能力。”

据了解,在呼伦贝尔地区饲养安格斯肉牛,是畜牧业发展的创新举措。该公司在饲养过程中,充分利用第六连(队)优质的林间草场放牧带,采取冬季舍饲、夏季原生态放牧的方法,既遵从安格斯肉牛的生活习性,同时集成规模化养殖场的技术方案,不断提升科学饲养水平。公司技术人员还为所有牛只建卡立档,并在防疫、检疫、驱虫100%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科学的饲料配比、妊娠及生殖疾患检查、犊牛接产后的微量元素补充、授精繁育等工作。通过防疫、检疫、治疗、繁育等系列行之有效措施,创造了安格斯肉牛引入呼伦贝尔,犊牛繁殖饲养成活率达到100%的可喜成绩。

一整套科学完善的“牛气”保障措施,使安格斯肉牛这些牛中“贵族”,顺利在高寒地区安营扎寨、繁衍后代。5年里,牛场大牛成活率99.7%,牛犊成活率98.8%,肉牛存栏量从2016年的98头增加至售后346头,今年出栏80多头,高成活率更加坚定了呼伦贝尔农垦走高端肉牛养殖道路的信心与决心。

大白鹅唱出致富“好声音”

金秋时节,走进呼伦贝尔农垦免渡河农牧场有限公司退休职工邓秋丽的大鹅养殖基地,“鹅,鹅,鹅”的“歌唱”声不绝于耳。只见几千只白鹅或在清澈的水塘里浮水嬉戏,或聚集在食槽边争抢吃食,如此壮观的景象引得路人纷纷驻足观看。

2021年,对于邓秋丽而言是丰收的一年。她养殖的1万羽大鹅增收突破15万元,成为免渡河地区数一数二的养殖致富能手。在邓秋丽的心中,这些大鹅不仅是她的“脱贫致富”鹅,更是她人生转折的风向标。2005年,刚刚经历了下岗之痛的邓秋丽在迷茫苦闷过后,开始寻找新的增收致富渠道。

“能走上大鹅养殖这条致富路,多亏了公司的扶持政策,不仅免费提供养殖场所,还发放鹅雏补贴,解除了我们养殖的后顾之忧。”邓秋丽感激地说道,“另外,还要特别感谢我的领路人黄海阳师傅。他不仅手把手地教会我们如何养殖,还经常上门提供技术指导。”

邓秋丽口中的黄海阳是免渡河农牧场有限公司家喻户晓的致富能手,也是率先放养白鹅脱贫奔小康的典型。2008年以前,黄海阳是公司的救济户,家里一贫如洗。在公司的帮扶下,他用贴息贷款的5万元开始养猪。4年下来,还清了所有贷款。这段经历,也为他今后放养白鹅积累了信心和经验。

2013年,公司倡导发展白鹅养殖等特色养殖业,并帮助有养殖意向的职工挑选适合养殖的场地,还给予成活一只鹅雏补贴5元的扶持政策。“有这么好的政策机遇,我们还不抓住,那不是把财神爷往外推吗!”黄海阳心动了,经过市场调查,他了解到鹅不易生病,只需3个月就能出栏,鹅饲料随处可见,饲养成本低,经济价值高,见效快。8年下来,白鹅数量发展到两万羽,年收入超过30万元,日子越过越红火。不仅在城里买了楼房,有了私家车,每年忙过4个月的养殖时间后,还会带着家人外出旅游。在他的带动下,当地和他一样的养殖户已发展到6户,免渡河地区养鹅业也渐成规模。

呼伦贝尔农垦集团坚持绿色发展,突出特色产业,通过擦亮“农业国家队”名片,助力企业增效、职工增收,为特色种养业腾飞插上了有力的翅膀。(李娟 王春姗 王国印 吴振宇 周德发)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