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在做好水库移民安置点建设的同时,“输血”与“造血”并举,创新移民后扶项目支持——
夯实发展平台,建设美丽家园
10月29日,雨后初晴,记者来到滁州市章广镇鸦窝村移民新村。门楼上“章广镇移民新村”七个红色大字非常醒目。穿过门楼,走在平坦整洁的柏油路上,两旁绿树成阴,如两道绿墙绵延。绿树掩映中的是一幢幢粉墙红瓦的小洋楼。社区文体广场上,一棵巨大的枫杨树枝繁叶茂,几位村民在树阴下健身。不远处,是风景如画的枫杨湖。
“空气好,环境美,快进屋看看咱家房子多好,上下两层楼,楼下有厨房、卧室、卫生间,楼上有三间卧室和一个卫生间,特别敞亮!”水库移民李金龙热情地招呼记者参观他家。今年67岁的李金龙原是黄栗树水库阴山组村民,他笑呵呵地说:“之前一直住在水库上游的老房子里,是石头墙土房子,非常潮湿,连上山的土路都不通。2017年搬到这里后,孩子们回来一趟都不想走了。”
“章广镇鸦窝村转庄、阴山两个村民组在黄栗树水库上游,共有108户人家,绝大多数是移民人口。2015年春,这两个村民组纳入避险解困试点范围。为使搬迁的移民群众有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村里在此建设了占地20亩的移民新村。”章广镇鸦窝村党总支书记陈军告诉记者,鸦窝村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在新村内新建了枫杨路、枫杨湖、景观亭等,与社区文体广场连成一体,利用移民后期扶持资金在小区内兴建下水道、光伏发电、停车场和太阳能路灯44盏,绿化面积4000平方米,改造了4200平方米道路广场等。
“南谯区现有大中型水库2座,2020年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人口核定9880人,主要分布集中在沙河镇、施集镇、章广镇、珠龙镇、黄泥岗镇、大柳镇6个乡镇。”滁州南谯区发展改革委移民办主任张朝东告诉记者,“十三五”期间,全区共发放移民人口直补资金3004.44万元,惠及移民50074人次。“我区利用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扶资金9500余万元用于移民镇村美丽家园、移民增收、避险解困安置等141个项目建设。”
培育富民产业,促进移民增收
10月28日,秋雨微寒,记者来到滁州市施集镇竹木交易加工市场。村民曹大爷正和家人冒着小雨搬运木材。“这批竹木是定远的客户订购的,用来做市政绿化支架,共有万把根,能卖个十来万块钱吧。”曹大爷告诉记者,原先村民都在路边摆摊卖木材,很不安全,自打搬进了竹木交易市场,每月只需交两百多元钱的租金,安全又环保。如今他的客户遍布山东、河南等地,收益颇丰。
“原来在路边随意摆摊卖竹木,给过往车辆带来不便,扰乱交通秩序,存在着较大的安全隐患。施集镇杨饭店村利用移民后扶资金,把原来的废旧矿山改造,投入85万元建设竹木交易市场,目前已有15家经营户进场,每户每年租金3000元,每年村级集体收入4.5万元。”施集镇移民办办事员阿兢说。
滁州市现有大中型水库移民人口142577人,在全省是排名第二的移民大市。滁州市发展改革委移民科胡勤玲告诉记者,“十三五”期间,我省下达滁州市水库移民后扶项目资金7.15亿元。5年来,滁州市共实施移民镇村美丽家园建设、农田水利设施配套建设、生产开发、移民增收等项目1220个,其中生产开发项目投资约占后扶总投资的30%。
“对于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基金,一方面是采取直补扶持方式,打卡发放给移民个人,另一方面是实行项目扶持。移民后期扶持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贫困移民人口多,分布面广,生产生活条件差,扶持任务繁重。所谓‘贫’在没有致富渠道,‘困’在没有产业支撑,因此必须把通过实行产业扶贫促进移民增收摆在突出位置。”省发展改革委水库移民安置处处长罗顺进表示。
在六安市金寨县桃岭乡,标准化养猪场错落有致。走进场内,一排排猪舍整齐划一、干净整洁,各类污物处理设施一应俱全。
“为大力推进移民增收,我们从2018年开始共投入8900万元后扶项目资金,在斑竹园、果子园、南溪等乡镇新建出栏量1000头至4000头规模不等的生猪养殖场共27座。”金寨县水库移民管理局相关负责同志说,建成的养猪场统一租赁给四川德康集团经营管理,租赁费按投资的6%收取。目前部分养猪场已陆续投产,全部投入运营后,除当地移民务工收入外,资产收益每年500多万元用于贫困移民救助和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改善。
省发展改革委水库移民安置处二级调研员徐光表示,2019年,全省共实施后期扶持计划项目3200个,项目覆盖全省14市67县区近80万移民。今年上半年,共下达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资金16.3亿元,共安排后期扶持项目2300个,重点投入移民美丽家园和生产发展等方面,覆盖全省14市60县(区)80万移民。
创新项目扶持,用好用足资源
10月29日,记者来到天长市大通镇。大通镇地处天长西北,现有两座大中型水库和16座小型水库,是水库移民大镇。全镇12个村,其中有6个移民重点村,移民人口2582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