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亭区西官亭村是远近闻名的“白藕村”,1月17日上午,记者慕名来到禹王湿地,现场的情景让记者吃惊不已:在已经结冰的水塘里,村民程汉武和他的伙计们在敲开的冰窟窿里忙活,只见程汉武将身旁的一块接近一厘米厚如同汽车大小的整冰慢慢推到远处,村民程炳武则单膝跪在水里“打藕”,片刻功夫就从水中拿出一根五十多厘米长的白藕。

“不冷,我们穿着‘皮叉子’,头上还直出汗哩。”程汉武抖了抖身上的防水皮衣和我们攀谈起来。“快过年啦,全国各地都有来我们村里订藕的,我得赶紧把藕打出来,现在我们的藕能卖三块五一斤,不能错过春节这个好时候,今年会有个好行情。”记者听后在心头算了一笔账,按照程汉武的说法,一亩地出2500公斤白藕,30亩藕塘可以实现50多万元的毛收入,除去土地承包费用和自身成本,受益仍然相当可观。

好政策春风化雨。提起自己的藕塘,程汉武不无感慨地说:“虽然村里一直种藕,种藕农户也不少,但藕塘都是碎块分布的,不但不利于集中管理,种植成本也高。后来,区里实行土地流转政策,我当时就想试一试,没想到真的流转到了30亩地,现在我一亩地每年付给他们一千多块钱,把流转来的土地重新整平造塘,连片藕塘就这样成形啦。”

听到我们聊土地流转的事儿,正在“打藕”的程炳武也忍不住说:“这个政策太好啦,承包到流转土地的村民大片大片的种地好管理,那些流转土地的村民就去城里打工,流转出去的地每年还能分红。”“我是程汉武请来帮忙‘打藕’的,每天能赚大约450元钱。这可是技术活儿,一手拿水泵冲泥,一手打藕,脚上也摸索着找藕。俺光春秋两季给村里帮忙就能赚四五万块钱。”程炳武满脸自豪的说道。

有了好政策和自己的努力,“地利”成为藕农们成功背后的重要推手。不光是西官亭村,高里街道还有七八个村种藕,但无一例外,他们的藕塘都在禹王湿地辖区里。这里具有丰富的水资源,配合富含营养的黑粘土,造就了种藕的绝佳环境。近年来,寒亭区不断加大禹王湿地的开发力度,禹王生态湿地保护开发项目已纳入了潍坊市白浪河中段治理规划,以全面改善当地的生产生态环境,增加土地产量和产值,着力提升现代农业水平和文化旅游产业水平。目前,500亩的实验地上藕池全部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借着禹王生态湿地,高里街道不少村的村民通过土地流转,搞起了特色鸭养殖、种植莲藕等,昔日的湿地荒滩,现在变成了村民们的“聚宝盆”。

不知不觉已到中午时分,路旁已经堆起一座“藕山”,沾着淤泥斑点的白藕散发出一股清新之气让人心旷神怡。站在藕塘里的程汉武好像意犹未尽,向记者摆摆手说:“还有不少人等着吃俺家的新鲜藕呢,我得接着打藕。”□本报记者孙克义

通讯员梁月康杜在健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