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伟加养了85天的狮头鹅个大体肥。郑淼鑫 摄
走进饶平县新圩镇长彬村,沿着硕果累累的龙眼林前进,记者来到了长彬村贫困户陈伟加的养鹅场。“这800多只狮头鹅,每只大概能为我带来100元的纯利润。”陈伟加告诉记者,之前因为疫情鹅价大跌,现在价格大涨,鹅苗价格也翻了一倍,眼看辛苦的付出能得到回报,陈伟加满脸都是笑容。
长彬村地处粤东边陲山区,拥有人口5336人,相对贫困人口306人,是潮州贫困人口最多的省定贫困村。近年来,在广东省人社厅驻村扶贫工作队的帮扶下,该村贫困户全部实现脱贫,日子越过越红火。去年底,长彬村相对贫困户和贫困村实现双“脱帽”,脱贫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至1.6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超35万元,均比2016年增长4倍。
鼓励创业、种植奖补、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回过头看长彬村的脱贫致富之路,有两个关键词贯穿始终:“一户一策”“造血式扶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长彬村不但要脱贫,还要致富。要想解决长效和高质量脱贫的问题,必须通过‘造血式’的帮扶措施,激发了贫困户的内生动力,引导他们自立自强。”省人社厅驻长彬村党委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殷秀才说。
送资送技还保价贫困户养鹅有“定心丸”
今年5月,经过前期调研走访,长彬村与热心企业广东飘香狮头鹅餐饮管理有限公司达成扶贫养殖协议,扶持长彬村贫困户开展狮头鹅养殖,为当地贫困户脱贫致富开辟了一条新路子。扶持协议包涵多项优惠政策,比如先行垫付七成养殖资金、提供养殖技术支持、承诺保价收购等方面。既解决了资金问题,也解决了技术难题,还不用担心价格问题,这对养殖户来说,无疑是吃下了“定心丸”。
据介绍,贫困户前期只需要负责30%的资金,就可以把鹅苗养起来。待鹅苗养成以后,如果市场价低于养鹅的成本价,公司会以成本价进行回购,如果市场价高于成本价,公司会以高于市场价10%的价格进行收购。
“有政府和企业帮忙,我们养鹅没什么风险。”陈伟加说,从小父亲就去世,哥哥残疾,小孩又多,家里就他一个劳动力。以前虽然也有养殖经验,但是风险对他们的家庭来说是难以承受的。特别是鹅苗养殖难度大,以前他不敢养,现在公司还会提供技术指导,目前也养了1000只鹅苗。“半个月前鹅苗还只是37元左右,今天涨到65元。”
村民陈贤民也是狮头鹅养殖的受益者。近几年在外打工,陈贤民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可今年受疫情影响,工厂生产受影响,他也下岗了,面临返贫的困境。在驻村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陈贤民也签订了协议,开始创业养殖狮头鹅。公司不仅为陈贤民提供鹅苗,垫付七成养殖资金和提供养殖技术支持,还承诺保价收购生鹅。
“预计年产值将超400万元。目前共有12户签协议,一年可以养三批,每户一年至少可以养到1500只。如果市场正常的话,保守预计,一只鹅可以净赚80至100元。”殷秀才认为,作为潮汕地区深受欢迎的传统美食卤鹅的原材料,养殖狮头鹅大有可为。
“书记,饲料送过来的时候正好下雨,现在发霉了,不能给鹅吃,请书记帮忙协调下。”
“行,没问题,我来和企业沟通。”
采访当天,殷秀才一通电话直接帮陈伟加解决了困扰。
“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壮大特色产业
产业扶贫是解决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手段,是脱贫的必由之路。发展一个特色产业,可以带动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百姓。长彬村的水土气候适宜种植青梅,当地种植青梅也有历史基础,目前全村种植青梅4450亩。其中贫困户种植青梅约300亩,是该村种植面积最大的水果,年产值近6000万元,发展壮大青梅产业基础得天独厚。
近年来,为发展壮大青梅特色产业,驻村工作队通过不断完善青梅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产业机制,加大宣传力度,着力打造长彬村青梅特色品牌。广东梅业公司以高于市场价30%的价格收购贫困户的青梅,贫困户平均每亩青梅增加收益600元,促进贫困户扩大种植面积,实现增产增收。
2019年,在驻村工作队的协调下,梅业公司和村集体签订了合作协议,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模式,依托本村企业广东梅业公司,与农户建立“平等互利、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联结机制,进一步扩大青梅种植面积增加产量,建设现代青梅产业园。以梅业公司为带动,深化青梅加工,提高附加值。目前长彬村的青梅深加工产品主要出口日本,与法国家乐福连锁超市签约贴牌生产,并研发高端产品瞄准国内市场。
“每年到了元旦前后,几千亩的梅花竞相开放,那个景象别提有多美了。”殷秀才说,在青梅密集种植区,还建设了观梅亭和栈道,吸引游客来长彬村赏梅花观美景。
此外,工作队还协调广东梅业公司优先聘请贫困人员到该公司工作,“贫困户大多因学、因残、因病致贫,外出太远不便,能在家门口就近就业,自然是最好的。”
陈得春原是长彬村的贫困户,由于老伴患有脑溢血需要治疗,自家种植的几亩青梅收入又不稳定,经济十分拮据。驻村扶贫工作队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经积极协调,陈得春与梅业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不仅青梅销路不再愁,自己平时还给梅业公司打工,有了稳定的收入,摆脱了贫困,去年家庭年可支配收入超过了6万元。
“三大工程”造血有方百姓生计脱贫不愁
“一技在手,吃穿不愁。”脱贫致富关键在于帮助贫困户掌握一技之长。近几年来,驻村工作队坚持把技能培训作为拓宽贫困人口就业空间、促进就业创业、增强脱贫内生动力的重要举措,陆续开展“粤菜师傅”“南粤家政”“广东技工”三大民生工程,组织贫困户学习各种技术能,不断提升贫困户的“造血”功能。
今年初,因为疫情,在汕头打工的陈伟生收入减少。正当焦虑的时候,陈伟生偶然在市场看到粿条摊档的生意火爆,他想起村里没人做粿条,便萌生了制作粿条创业的念头。这个想法得到了驻村工作队大力支持,帮他报名参加“粤菜师傅”培训、协助购买粿条机。学到手艺的陈伟生每天做十几斤粿条分给街坊邻居试吃,经过半个月实践,他调制出了自己的配方。
开张第一天,陈伟生带了30多斤粿条出门售卖,没想到仅半个小时就卖光了。第二天,他把产量提高到200斤,不到一个上午也都被抢购一空。如今,陈伟生的粿条已渐渐有了名气。“我很幸运,创业全程有人护航。”陈伟生说,“除了自己卖,以后还想批发给更多人,机器还未开足马力呢。”
家住长彬村的陈木左今年72岁,家里有八口人,是村里的贫困户。儿子患有精神疾病,三孙子患有癫痫,一家人的生活极其困难。2017年,陈木左一家的生活迎来转机。
“我的二孙子在工作队推荐的粤东技师学院读书,他们还帮忙申请了国家助学金。”陈木左说,他的二孙子陈永松学习的是电子设计专业,在今年顶岗实习期间被推荐到汕头超声电子公司工作,仅实习期的工资就有两三千元,一家人都很满意。与此同时,陈木左的儿媳妇也在村委会找到了一份保洁工作,不仅每月有固定收入,还买了社保。“现在比以前好多了。”陈木左笑着说。
接下来,针对就业扶贫和技能扶贫方面,长彬村还将建设就业扶贫基地、返乡创业孵化基地、“粤菜师傅”技能培训和服务示范中心等。采取“培训+经营”的模式,集“培训、展示、烹饪、营业、住宿”等功能于一体,提升贫困户人员和其他村民的劳动技能。
“预计每年培训‘粤菜师傅’‘农村电商’等技能人才300人次以上。”殷秀才表示,这些工程建成投用后,有望在村里建立起稳定脱贫的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