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岁数大了,重活儿也干不了,潘红沛邀请我帮他看大棚,他真是大善人啊!”8月18日,“精彩漯河圆梦小康”集中采访团来到漯河市舞阳县脱贫户潘红沛经营的蘑菇大棚,提起潘红沛带领大家共同脱贫的故事,正在看大棚的贫困户韩春香不住地称赞。
潘红沛是舞阳县孟寨镇潘楼村村民,被当地群众评为“香菇种植致富能手”。脱贫路上,他不仅通过自己的努力成功脱贫,还主动帮助村里其他贫困户脱贫。
种植香菇,他迈出脱贫第一步
过去,潘红沛依靠传统种地方式种植小麦和玉米,收入不高,之后,又因为父母身体不好,常年吃药,孩子都在上学,全家人的经济来源全靠潘红沛一人在外打工支撑,2014年,潘红沛被村里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
香菇种植投资相对较少、见效快,收益稳定。2015年,潘红沛在政府脱贫政策的引导下,开始发展香菇种植,于是他报名参加了培训,并通过扶贫贷款筹建资金建设了香菇棚。
“党的政策再好,不劳动,永远都要受穷。”这是潘红沛经常挂在嘴边的话。2015年是他香菇种植的第一年,也是最艰苦的一年。万事开头难,经验上的欠缺,使潘红沛脱贫的每一步,都走得如履薄冰——菌种怎么种会好一些;棚里的温度要控制在几度;气温上升时怎样短时间内降温;湿香菇卖得好还是干香菇卖得好……这些问题都需要潘红沛慢慢摸索着解决,可惜的是,第一年的尝试并没有给潘红沛带来任何收益。“哪有什么事能一帆风顺,没事,第一年就当交学费了!”虽然对结果有些失望,但潘红沛选择坦然接受并重振旗鼓。
凭着踏实肯干的韧劲和不服输的精神,功夫不负有心人,潘红沛终于在香菇种植的第二年有了收益。接着,他在仍未脱贫的前提下,做出了两个让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决定:扩大香菇种植规模,雇佣村里的贫困户一起管理大棚。
脱贫致富,他不忘拉乡邻一把
韩春香今年60岁了,也是潘红沛雇佣的贫困户之一,提起潘红沛,老人情不自禁地流下浑浊的眼泪,简短朴素的话语流露出老人内心最真实的情感,“红沛是俺家的恩人,是大善人啊!”原来,春香有一个孙子,先天性耳聋,为了给孩子治病、换耳蜗,孩子的父母都在外拼了命的挣钱。韩春香恨自己的无能为力,不能为疼爱的孙子做出点什么。这个时候,邻居潘红沛找到了她,邀请她给自己看大棚,一天给50块钱。问起原因,潘红沛不好意思的挠挠头,耿直地说,“我们都是邻居,哪有那么多为什么。”
“有时候红沛怕累着我们,半夜偷偷自己一个人在棚里干活干到天亮。人心都是肉长的,人家这么对我们,我们得报恩。”这些在大棚务工的贫困户,非常感激潘红沛多年来的照顾,正是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2017年,潘红沛种植的1.5万袋香菇年产值8万元,实现脱贫。
在潘红沛的带动下,现在的潘楼村香菇大棚已发展到了15亩,25万棒左右,已初步形成产业规模,提起潘红沛这个人时,大家都会数起大拇指,夸口称赞。他在贫困户中已经树起一面致富带头旗,创先锋争优秀,是当地村民学习的好榜样。(刘成威 冯翼 王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