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祥纹饰系列

容颜丑陋、内有毒腺的蟾蜍,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却占有重要的地位,自古至今,蟾蜍纹都是不可或缺的吉祥纹饰,具有极强的生命力,个中原因究竟何在?

夏 蟾蜍纹 嵌绿松石铜牌

夏 蟾蜍纹 嵌绿松石铜牌

夏 陶制蟾蜍

夏 陶制蟾蜍

商 蛙纹钺

商 蛙纹钺

明 刘俊绘《刘海戏金蟾》

明 刘俊绘《刘海戏金蟾》

徐悲鸿绘《刘海戏金蟾》

徐悲鸿绘《刘海戏金蟾》

蟾蜍繁衍能力强被视为“生殖之神”

说起蟾蜍的文化内涵,很多人只知道它是会吐金钱的招财之宝,人们喜欢将口含金钱的三足蟾放置在住宅、商铺或办公室,称其为“招财蟾”。这一层内涵,其实 是在刘海戏金蟾的传说出现后才有的,在此之前,我国已流传各种有关蟾蜍的神话故事,蟾蜍的形象,也频频出现在各个时期的艺术品上。

我国远古先民最早是把蟾蜍视为生殖之神而加以崇拜的。传说中的中华民族始祖,一个是伏羲,一个女娲,伏羲是男神,女娲是女神。有学者认为,女娲的“娲” 实为“蛙”,蛙以繁衍能力强著称,女娲为生殖之神,故以“蛙”名之。而蟾蜍是蛙类的一种,且其繁衍力是两栖动物之冠,一只雌蟾蜍王每年可产卵38000 枚,是当之无愧的“产卵神器”。

史前时期的蟾蛙纹屡见不鲜

由女娲图腾脱胎产生的蟾蛙图腾,早在仰韶文化时期已经出现,蟾蛙形象及其变形图案,在整个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遗址中几乎到处可见。而夏代的蟾蛙纹器物也 屡见不鲜,世界各地不少博物馆都藏有夏代嵌绿松石蟾蛙纹铜牌及陶制蟾蜍。有些器物上的还出现了一大一小的蟾蛙形象,大的在下面,小的伏在大的背上。有学者 认为,这类器物是表现母蟾蛙背负小蟾蛙,也有人认为是表现正在进行交配的蟾蛙,体型较小的是雄性,较大的是雌性。

在四川广汉的三星堆遗址中,也出现了古蜀国蟾蛙纹青铜牌、蛙形金饰片和石制蟾蛙等。到了商周时期,又出现了蟾蛙纹钺和“娲乘两龙”等器物,“娲乘两龙” 是以蟾蛙象征女娲,是古代蟾蛙图腾和龙图腾相融合所形成的,这种复合图腾颇为罕见。有人统计过,在上古时期,我国至少有十多个民族崇拜蟾蛙,视蟾蛙为生殖 繁衍之神和祖先神。虽然后来关于蟾蛙祖先的传说在汉民族的记忆中消失了,但是却在彝族、壮族、侗族等十几个西部和南部的少数民族中一直流传着,如在广西壮 族祈雨所用的铜鼓上,仍可见到子母蛙的身影。

相传嫦娥偷灵药受罚变蟾蜍

人们之所以称蟾蜍为“癞蛤蟆”,是因为蟾蜍长相实在太丑陋,它不仅身材臃肿、长满疙瘩,体内还有毒腺,是“五毒”(蛇、蝎、蜈蚣、蟾蜍、壁虎)之一,令 人望而生畏。在世人心目中,天鹅是美的化身,蟾蜍是丑的代表,人们常挂在嘴边的那句“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就是这种印象的产物。但在古代传说中,在世人眼 中丑陋不堪的癞蛤蟆,原来竟然是女神西王母和大美女嫦娥的化身!在较早的记载中,西王母写作“西王蟆”。有学者认为,“西王蟆”的含义就是西方的蛤蟆王, 我国的蟾蜍崇拜源于西北地区,故西王母的出身,实为西方蟾蜍王。另一证据是,西王母有两件宝,一是“不死灵药”,二是吃了能长生不老的蟠桃。此“不死灵 药”,正是用万岁蟾蜍制成的。传说蟾蜍的寿命很长,可以活到几千岁甚至万岁,每逢五月初五便有机会捉到万岁蟾蜍。晋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中介绍过五种 “不死灵药”,称为“五芝”,其中一种,就是万岁蟾蜍。

西王母的蟠桃被孙悟空偷吃了,她的“不死灵药”也被人偷了,传说窃贼正是嫦娥,结果她也变成了蟾蜍。汉代张衡的《灵宪》记载了这个传说:“嫦娥,羿妻 也。窃王母不死药服之,奔月。将往,枚占于有黄。有黄占之,曰:‘吉,翩翩归妹,独将西行,逢天晦芒,毋惊毋恐,后且大昌。’嫦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 蜍。”羿是古代神话传说中射日英雄,他射下了九个太阳,只剩下一个,为人类立下盖世功劳,西王母因此赐他“不死灵药”,没想到被妻子嫦娥偷吃了,她以为逃 到月亮上去就万事大吉了,结果全身长满疙瘩,最终变成丑陋的蟾蜍,且被罚终日捣“不死灵药”。为此,唐代诗人李商隐写诗感叹道:“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 天夜夜心。”

刘海戏金蟾被奉为“准财神”

月宫中嫦娥化为蟾蜍之传说,成为汉代瓦当和画像石常见的题材。在汉代瓦当和画像石上,常会看到日月的图像,日中有一只飞翔的三足鸟,印证古代“太阳金 乌”的传说,月中有蟾蜍和玉兔,印证嫦娥奔月化为蟾蜍的传说。当然,太阳中有三足鸟,月亮中有蟾蜍,表面上是神话传说,实际上与古代的阴阳观念有关,日乃 阳之精,故称“太阳”,但阳中有阴,日中三足鸟(实为太阳黑子)即代表阳中之阴。月为阴之精,故称“太阴”,但阴中有阳,月中蟾蜍即代表阴中之阳。古人还 认为,月亮之所以由圆而缺,皆因蟾蜍所食。故《淮南子》曰:“月照天下,食于詹诸(蟾蜍)。”《说文》也认为:“詹诸,月中蛤蟆,食月。”因月中有蟾蜍, 故古人常称月宫为蟾宫。

蟾蜍在月宫中日夜 捣制“不死灵药”,此“不死灵药”正是道教徒所追求的“金丹”,因此不少道教中人喜以“蟾”为号,其中最著名的是五代时期的“海蟾子”。“海蟾子”即刘 海,俗称刘海蟾。据《集说诠真》等书记载,刘海原名刘操,曾为辽国进士,后为燕王刘守光的丞相。他平时好谈性命之学,崇尚黄老之道,被正阳子钟离权点化, 辞官访道,得遇吕洞宾,遂名列仙班。因他的道号为“海蟾子”,后人便望文生义,编造了刘海戏金蟾的故事。此故事有多个版本,均围绕刘海如何捕捉三足大蟾蜍 而展开,并将三足蟾描绘成以金钱为食的“金蟾”。刘海以金钱为诱饵,才捕捉到它,故民间有“刘海戏金蟾,步步钓金钱”之说,刘海因此被奉为“准财神”,三 足金蟾也成了民间喜闻乐见的招财吉祥物。

本有四足的蟾蜍,在刘海戏蟾的传说中为何变成了三足蟾?有民间传说称刘海在降服蟾蜍时断其一足,使它不能逃跑。但道教中人不以为然,认为金蟾的三足为“三 才”(天、地、人)合一的象征,刘海以三个铜钱钓三足蟾,三个铜钱是代表精、气、神,人在修炼时能炼精化气、炼气还神,炼神还虚,便可达“三才”合一之境 界。

刘海戏金蟾的故事,自宋以后便成为各 类艺术品和工艺品的题材。明代画家刘俊绘有《刘海戏蟾图》,画面上刘海立于海涛之上,宽袍大袖,衣带飘飘,手持金蟾,一派成仙得道之相。更有道教意味的作 品,则描绘刘海在岸上用三个铜钱作诱饵,垂钓海中的三足蟾。民间的刘海戏金蟾年画,则将刘海画成一副袒胸露怀、蓬头赤足的胖小子模样,手中舞动一串金钱, 向前面的三足蟾抛去。此外,明清时期的瓷器、玉器、家具等也常以此为题材,或表现刘海戏蟾,或单独刻画口含金钱的三足蟾,手法多变,颇受大众喜爱。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