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12月21日——23日,太阳位于黄经270°时是冬至节气,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二个节气。冬至,又称为“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重要节气,也是中华民族传统“小年”节日。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起源于殷周时期;周公旦利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时间在每年公历的12月21日至23日之间。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十一月(农历)中,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恪遵宪度抄本》说:“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至,故曰冬至。‘至’者,极也。” 殷周时期,规定冬至前一天为岁终之日,冬至节实质上相当于春节。实施夏历后,冬至一直排在24个节气的首位,称之为“亚岁”。
冬至前后,北半球日照时间最短,接收的太阳辐射量最少,但这时地面在夏半时积蓄的热量还可提供一定的补充,这时气温还不是最低。此时,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热量比地面散失少,所以在短期内气温仍继续下降,所以,民间有“冬至不过不冷”之说。“三九”是冬至后的第三个九天,大约在1月12日到1月20日之间,这九天是一年中最冷的时节。冬至过后,到了“三九”前后,土壤深层的所积储的热量已经慢慢消耗殆尽,尽管地表获得太阳的光和热有所增加,但仍入不敷出,此时冷空气活动最为频繁,所以“冷在三九”。
天文学上把“冬至”规定为北半球冬季的开始。冬至后,虽进入了“数九天气”,但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物候景观差异较大。东北大地千里冰封,琼装玉琢;黄淮地区也常常是银装素裹;大江南北这时平均气温一般在5℃以上,冬作物仍继续生长,菜麦青青,一派生机,正是“水国过冬至,风光春已生”;而华南沿海的平均气温则在10℃以上,更是花香鸟语,满目春光。冬至前后是兴修水利,大搞农田基本建设、积肥造肥的大好时机,同时要施好腊肥,做好防冻工作。江南地区更应加强冬作物的管理,做好清沟排水,培土壅根,对尚未犁翻的冬板因要抓紧耕翻,以疏松土壤,增强蓄水保水能力,并消灭越冬害虫。已经开始春种的南部沿海地区,则需要认真做好水稻秧苗的防寒工作。
冬至也是闰月的参照标准。在我国传统的阴阳五行理论中,冬至是阴阳转化的关键节气。在十二辟卦为地雷复卦,称为“冬至一阳生”。在黄帝时以冬至为元旦(朔旦),冬至曾是“年”(“岁首”“元旦”),一年是两个冬至之间的日期。为了调整历法年的平均长度,使其与回归年的长度相符合,有时需要调整个别月份的长度或增加一年中的月数。这个被调整的月份或增加的月份就被称为“闰月”。置闰的月从“冬至”开始,当出现第一个没有“中气”的月份,这个月就是闰月,其名称是在前个月的前面加一个“闰”字。这样调整,使它的日期既能显示月亮的盈亏变化,又能与公历的四季保持同步。
因为冬至并没有固定于特定一日,因此和清明一样,被称为“活节”。
冬至三候
一候蚯蚓结:传说蚯蚓是阴曲阳伸的生物,此时阳气虽已生长,但阴气仍然十分强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缩着身体;
二候麋角解:麋与鹿同科,却阴阳不同,古人认为麋的角朝后生,所以为阴,而冬至一阳生,麋感阴气渐退而解角;
三候水泉动:由于阳气初生,所以此时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动并且温热。
冬至习俗
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说明古代对冬至日的重视。
1、祭祀
冬至节亦称冬节、交冬。它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宫廷和民间历来十分重视,从周代起就有祭祀活动。
2、九九消寒
入九以后,有些文人、士大夫者流,搞所谓消寒活动,择一“九”日,相约九人饮酒(“酒”与“九”谐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3、吃水饺
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
4、吃狗肉羊肉
冬至吃狗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狗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习俗。现在的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
5、红豆米饭
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相传,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冬至养生
冬季进补营养物质吸收得快,通过调补能使“精气”储存于体内,到了来年春天就不容易得病。所以冬季进补很关键,冬至寒冷养生应当遵循闭藏的原则调摄起居。
1、要做好精神调养
养生重点是要养心。要养生先养善良、宽厚之心,心底宽自无忧。冬季养生,要静神少虑,保持精神畅达乐观,不为琐事劳神,不要强求名利、患得患失;避免长期“超负荷运转”防止过度劳累,积劳成疾。
2、起居调养
我国非常注重冬季的养生,在传统文化中认为春夏为阳,秋冬为阴,冬天的时候一定要安排好自己的起居生活,不然春天来的时候身体就会出现一系列的不适症状,冬天天气寒冷一定要做好各种保暖工作,最好是每天晚上泡一下脚,泡脚既可以保证血液循环的畅通,又可以保证缓解疲劳,促进睡眠,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冬季泡脚的水温度不要太高,要做到暖而不烫为好。
3、运动调养
运动是非常好的锻炼方式,但是冬天的时候晨练最好是等到太阳出来之后,否则可能会损伤人体的阳气。冬至后如果要外出的话一定要穿好衣服,不要受寒着凉导致感冒的发生。冬天锻炼不宜太过于剧烈,最好是做一些动静结合的运动,比如太极拳、瑜伽等。
4、饮食调养
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冬至来临可多吃一些滋补的食物,不仅可以使得身体得到充足的营养,还能够给身体带来更多的阳气,让人更加健康。适合冬季食用的食物有羊肉、白萝卜、红薯、栗子、枸杞等。
冬至诗书
小至
【唐】杜甫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琯动浮灰。
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
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