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后村支书张桂芳:一份从零开始的工作,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剥洋葱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农村青年致富的故事有哪些1

或许年轻人都想做点大事,想要一气呵成,但是现实情况不是这样的。在村里,想做成一个项目,需要先有计划,然后慢慢地去等、去观察政策、去招商引资,去争取机会,才能把经费找来。这个道理我是慢慢才明白的。

2023年1月,张桂芳出席鹤壁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受访者供图

文丨新京报记者 石润乔

编辑丨陈晓舒

校对丨刘军

►本文3759字 阅读7分钟

2020年,接到河南老家打来的那通电话时,23岁的张桂芳刚从天津农学院毕业一年,和朋友合伙经营着一家民宿。

那时正赶上村里换届选举,一位老党员拉出一张名单,都是党组织关系挂靠在村里的年轻人,老人按照姓名笔画顺序挨个打电话。村里姓张的人多,张桂芳的名字排在前五。在电话里,对方极力邀请她到村里任职,为乡村发展做贡献。张桂芳说,已经记不清是哪一句话让自己动了心,但自己想去试一试,看看能否为家乡的发展做点什么。

张桂芳回到村子,在当年的换届选举中,她以高票当选村党支部书记(简称村支书)。她决心做好这份新工作,把天津的民宿交接给了朋友。回到村里的这三年,她是这里最年轻的干部,也是老龄化、空心化村子里的一股年轻力量。

“为什么大家都愿意选我,是因为在这个暮气沉沉的村子里,大家想看一看年轻的面孔,(让我)陪陪他们”。三月中旬,张桂芳发布了一条讲述村支书生活的视频。没两天,她收到上千条留言和私信。

年轻人当村干部的故事开始走红,而张桂芳希望这个故事能给村子带来流量,带来资源,让她“带领村民致富”。

以下是新京报和张桂芳的对话:

“事儿大事儿小,跟前化了”

新京报:回家以后,村里给你怎样的印象?

张桂芳:我家的村子是河南省鹤壁市山城区石林镇三家村,离鹤壁市区二三十公里。在我看来,这是一个“非常普通”的村庄,不富裕,也没什么特色。

整个村子老龄化程度挺高。村内常住人口400人左右,80%是60岁以上的老人,余下的大多是50岁以上的中年人。

老人也不闲着,总能看见六七十岁的人还下地种田,种玉米和小麦。但是村民的收入不高,人均年收入在一万元左右。我在路上碰见村民,他们有时跟我聊天。我常常听到他们问我:“啥时候能把咱这地利用起来?啥时候能让咱老百姓多挣点钱?”

可能因为我是大学生,村里人跟我讲话会客气一点。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在我工作的村委会对面,住着个老大爷,快90岁了。有一次我遇见他,正好口袋里有两个橘子,我就转手送给他了。老大爷马上回家给我拿了包饼干。还有一次,我送给他两块糖,从那以后,我再碰见他,他总能从兜里掏出几块白色的冰糖给我吃。这确实是乡村独有的温暖,在城里打工,哪个邻居会每天这样问候你?

张桂芳探访村里老人。受访者供图

新京报:村支书是一份怎样的工作?

张桂芳:村里的年轻人很多都在区里、市里工作,他们回来是为了看望老人。只有我从早到晚都在村里转悠。

村支书的日常工作比较琐碎,包括矛盾纠纷调解、环境卫生整治、日常治安巡逻等,比较常见的例子是两户村民因为土地的边界问题产生矛盾,双方都觉得对方多种了一米半米的地。这就需要我们去重新丈量土地,把地重新分一下。我们还要贯彻落实上面的规定,比如春节的时候要到每一个村民家里去排查,看他们买没买烟花爆竹,提醒他们不要燃放。

更大头的工作是想办法在村里发展产业,目前我们把精力主要放在引进农作物和经济作物方面。具体的做法是,我跟同事写项目方案,递给上级领导,主动去争取资金。虽然我在经营民宿的时候也做管理,但村里的项目跟小公司不是一个玩法。

我们的项目有时会被拒绝,理由是“项目资金投入量太大”“回报率太低”,或者“群众受益面不够大”。这时我得重新修改,我最多改过五次项目方案。

2021年12月,鹤壁市三家村村支书张桂芳。新京报记者 徐雪飞 摄

新京报:你适应这份工作吗?干得开心吗?

张桂芳:做村支书的头三个月,我还是有不少负面情绪的。最主要是因为我没在村里工作过,既不了解这里的工作环境,也不清楚自己可以做什么,自己会做什么。

比如,在整治环境方面,我们提出挖河道,加深加宽,让村里的小河更宽敞、更干净。但是面临的问题就是没有资金。一开始,我们的项目没有批下来,后来在2021年河南暴雨之后,我们借着“灾后重建”政策导向的东风,申请了相关资金,把河道整治了。但是只干了一部分,因为资金不太够。到2022年,我们争取到另一笔资金,就又投到河道这个项目上,又干了一部分。

或许年轻人都想做点大事,想要一气呵成,但是现实情况不是这样的。在村里,想做成一个项目,需要先有计划,然后慢慢地去等、去观察政策、去招商引资,去争取机会,才能把经费找来。这个道理我是慢慢才明白的。

头三个月的时候,我总觉得自己干不成大事,有点急躁,也很有挫败感。那时候,我也不太主动跟同事、跟领导去交流,也在怀疑是不是自己的社交能力不够。我还怀疑过是不是自己不适合这个岗位。

但是也不能突然撂挑子不干。那时候还是感受到村里人,包括我父母对我寄予的厚望。我爸那时候总从网上给我买衣服。在村委会,我还“管着”四个同事,他们年龄都比我大,两位有三十多岁,两位有五十多岁。他们经常劝我说“事儿大事儿小,跟前化了”,意思是咱们处理不了大的事情,但是可以一点一点地处理小事情。

2021年的最后一晚,张桂芳和同事在村里组织了一场公共放映活动。受访者供图

“带领村民致富,还是要靠土地本身”

新京报:你在村子里做的第一件大事是什么?

张桂芳:我在村里独立做的第一个大项目是“彩虹村”。2020年,刚到村里任职的时候,我经常刷小红书,看网友发帖讲网红村子都什么样。我印象里不少南方的村庄是很美的,村里被刷上绚丽的色彩。后来我请了一个画师,想把我们村子也粉刷一下,在墙体上画画。画师告诉我在河南有个村子叫“小屯村”,在辉县市是个网红村。有一个90后的男孩在村里的外围墙体上手绘涂鸦,还被当时的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在社交媒体上点赞。

2021年11月,经历暴雨之后,村里粉刷出的主干道墙壁褪去颜色。新京报记者 侯庆香 摄

我自己去看了一次,又带着村民去实地参观了一下,村民觉得人家这主意不错,在村里开党代表大会的时候,没人反对我。我们用了一个月的时间,请画师帮我们把村里主干道上的墙体都刷上艳丽的色彩,就像彩虹一样。刷完以后,我畅想着,肯定能吸引很多人到村里打卡,人一多就能摆个小摊子卖东西,做市集。关注“彩虹村”的人多了,资源也就来了。

但是除了隔壁村的人来逛一逛,其实没什么人来。我还给很多媒体官方账号发了微博私信,也没有音讯。最后,我请领导帮忙介绍媒体资源,终于有位河南本地的媒体记者发了第一篇报道,“彩虹村”才开始被人知道。

2021年12月,村子里五颜六色的台阶,墙壁上雨水冲刷的痕迹十分明显。新京报记者 侯庆香 摄

新京报:你在什么时候探索出更好的方向?

张桂芳:“彩虹村”没能一炮而红,也让我思考了不少。我在想,在农村也许还是要靠农业给村民带来增收。

过去两年,我们尝试引进一些比较赚钱的作物,比如松果菊,已经有村子靠种松果菊盈利。但由于我们村缺少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不当,还是没挣到钱。去年夏天,我们引进了一个南瓜种植项目,承包商到村里租地,教给村民技术,聘用村民去种地。我全程跟进这个项目,负责处理村民跟承包商之间的小纠纷、小矛盾,对接这个项目落地。

在这个项目里,男性村民一天可以挣60元,女性可以挣50元,大家干一年可以多挣近万元。此外,把地出租的村民还可以领取土地流转费,一年约有几千元。这是我第一次帮助村民增加收入,也是我们三家村第一份产业。这让我意识到,带领村民致富,还是要靠土地本身。

2022年,三家村开始了松果菊种植项目。受访者供图

“自己在这里还是有价值的”

新京报:对于村子的未来,你有哪些憧憬?

张桂芳:我经常参加镇里、区里和市里政府组织的学习活动,基本上每三个月去观摩一次别人家的村子。在河南濮阳市有个村级市叫“西辛庄”,他们村有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还有自己的医院,基础设施是完备的。我记得村里统一供应燃气,村民享有一定额度的免费供应。

我很羡慕这样的村子,我希望村里的环境越来越好,村民生活的幸福感也越来越高,这也是村里未来发展的方向。

西辛庄村内有多家村办企业,这也很启发我。未来也想找到农业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把他们请到村里来,种一种南瓜、红小麦、黑小麦等各种作物。最近我在抖音上火了以后,也有很多人找我谈合作,我说第一个要求就是“把我们的土地盘活”。

新京报:这份工作的价值感怎么样?

张桂芳:可能是受父母影响,我从小就知道“人要有自知之明”。当上村支书以后,我也没有自我感动的时候,更多时候还是在寻找价值感。

我做了很多小事。“彩虹村”被媒体报道以后,做公益的人找到我,他们在2021年河南暴雨后,给村里捐了不少物资。我还对接了一个养老项目,是交给区里的社工站去做的,社工会不定期到村里组织老人参加剪纸活动,或者给村民唱个戏,村里还放了两台公共洗衣机,也是这个养老项目投放的。

这两年多,我和同事修建了一些田间道路、太阳能路灯、自来水管网,布置了小图书馆、小电影院。这个月,有个同事说他结婚40周年,我就想到给村民免费拍摄婚纱照。同事害羞不肯出镜,最后给另外几对老村民拍了。

村里来记者的时候,有的村民会夸我这年轻人干得挺好,我挺感动。但是说实话,还是没有哪件事让我觉得特别有价值。

更真实的情况是,有时候我躺在床上,回想一下,数着自己给村里干过几件事,才突然发现,自己在这里还是有价值的。

农村青年致富的故事有哪些2

预计今年5月,占地2000平方米的阿坝州电商网红直播基地将完工,届时,500平方米的核心区,将有8个专业级的直播间,供汶川县当地的青年创业者、直播网红达人等使用。这个直播基地引进了抖音、YY直播、快手等知名电商平台,将为当地培养更多的网红主播,补齐短板,与园区内州级电子商务产业园、农产品综合处理中心、“一件代发”快递服务中心形成合力,打通产业链,助力农特优产品网上销售。

3月26日,“我们的家园”网络主题活动走进位于汶川县的阿坝州电商网红直播基地,从当地返乡创业大学生、农民工的创业故事,看到汶川地震十五年后,汶川的青年们蓬勃向上,建设美丽家乡。

“我们的家园”网络主题活动于3月25日在四川成都启动,该活动旨在展现各地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

做直播、短视频,让游客走进来

31岁的羌族小伙董益顺,是汶川县威州镇人,曾经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如今已经是拥有两家公司、涉猎广泛的返乡创业优秀青年代表。早年因家庭遭遇变故,董益顺早早地离家打工,洗碗、栽绿化树、装修等等都干过。

2017年,当时小有所成的董益顺接触到电商,作为致富能人被汶川县相关部门送到义乌,学直播、建网店、修图、进行客户交流等专业电商知识。回到汶川后,董益顺注册网店,开通了直播账号,把直播间开进果园,通过直播预售帮助当地果农增收致富。

董益顺

“现在我们主要做的,是通过直播、情景剧短视频的方式,把游客引流到汶川来,体验采摘我们当地的特色水果车厘子。”董益顺说,多年电商直播的经验,以及接触到部分农村留守在家的果农多是老年人,即使网络销售有途径,他们也很难完成相应的采摘、规范打包和运输工作,但让游客走进来就不一样了,不仅能扩大销量,游客的吃住行都能产生消费。

不仅如此,董益顺还从当地村民的手里收购羌绣鞋垫、野菜、花椒等农特产品,简单加工后,通过直播预售的方式销售到全国各地。每年,光是收购农特产品的支出,就高达60多万。“这些都是村民拿到手的实实在在的收入。”董益顺说,自己吃过苦,也得到过许多帮助,所以现在,他也希望通过自己的一份力量,带动老乡们一起过上好日子。

拿下创业奖,要打造家乡的新能源品牌

今年3月,在汶川县先锋星创客“智慧创业 兴业汶川”创业大赛中,阿坝州返乡青年董新越和何泽鹏拿下了创业项目一等奖,这个创业项目目前的主要业务,是致力于在阿坝州十三个县境内布局修建新能源汽车充电站,并且,致力于要打造阿坝州人自己的新能源品牌。

进入大学就积极创业、有着丰富的互联网运营经验的董新越告诉红星新闻记者,阿坝州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是全县重点产业,随着新能源汽车越来越多,如果不能提前布局新能源汽车充电站,未来,必将成为制约旅游业发展的瓶颈。

荣誉证书

目前,他们已有一个充电站投入运营,两个充电站在建,争取2024年底,布局到阿坝州每一个县。随之而来的,是每个充电站能为当地提供5到10个工作岗位,带动就业,并且,在充电站200米半径范围内打造绿色经济商业圈,允许果农、村民规范摆摊设点,售卖当地农特产品,带动充电站周围的经济发展,实现乡村振兴。

红星新闻记者 于遵素 摄影报道

编辑 于曼歌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农村青年致富的故事有哪些3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郑卓 通讯员 古丽孜亚·杰格斯

3月底的布尔津县春寒料峭。早上7点多,很多人还在梦乡里,夏见荣就已推开鸡舍的门,开始了忙碌的一天。

喂饲、喂水、给光……每一项操作,都有严格的技术程序要求,容不得半点马虎。

夏见荣在检查鸡舍设施。图片由采访对象提供

11年前,夏见荣只是布尔津县也格孜托别乡一名普通的家禽养殖户。现在,他是也格孜托别乡富民土鸡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春季时节,从他手中销售出的鸡苗达20万只以上。按照每只小鸡苗8元、大鸡苗25元的价格计算,销售额能达数百万元。

“你看,这个品种叫良凤花,那个品种叫九斤黄……”站在鸡舍前,平日里不善言辞的夏见荣瞬间打开了“话匣子”。养了20多年的鸡,怎么养?如何扩宽家禽销售市场?都是他每天要琢磨的事。

养鸡容易,养好难。很长一段时间里,乡村养鸡都以传统庭院散养方式为主。这种养殖方式存在防疫条件不足、养殖规模小、收入不稳定等诸多问题。有时辛辛苦苦养一年鸡,年底一算账,要么微利,要么保本。

显然,这不是夏见荣想看到的局面。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夏见荣从电视、报纸上,以及养鸡能手的事例中意识到,要想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抱团取暖”。

在他的倡议下,2012年,富民土鸡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了,最初社员为4名。为了把合作社办出名堂,他四处“取经”,引进先进的养殖技术。很快,合作社有了育雏室、育成室、孵化室、防疫室、蛋鸡室、加工房、隔离室等,全自动孵化机、运输车和自动喂料设备、自动供水设备、自动消毒设备、自动收蛋设备等现代化养殖设备一应俱全。

为了让社员们尽快掌握现代化养殖技术,他组织社员前往石河子、玛纳斯等地的养鸡场进行考察学习,引导大家接受“新派”养殖理念。使用现代化的养殖方式,可以实时调节鸡舍温度,有效管理鸡舍卫生,合理控制养殖节奏,解决了传统养殖中各种问题,鸡苗成活率迅速提高。

此时,夏见荣意识到,只有养殖孵化量还不够,还要控制成本。

2014年,合作社投入50万元,新建了一座620平方米的种蛋场,打破了以往“种蛋靠引进”的局面,极大提高了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很快,合作社实现了20万只鸡苗的年销售目标。

如今的富民土鸡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有近4000平方米的现代化大厂房,周边村民们惊呼“大开眼界”,不少村民希望能够跟着夏见荣一起干。

为保障合作社每一位社员的利益,多年来,夏见荣坚持统一购买雏鸡、统一提供饲料、统一饲养技术、统一品牌形象、统一养殖标准、统一销售渠道,并通过“基地+合作社+农户”的管理模式,把大家攒成“团”,在致富路上齐步走。

说起今后的发展道路,夏见荣坦言,与国内其他省份规模化养殖公司相比,他们还有很大差距。“我们要在完善生态养殖链条上下功夫,主动开拓南北疆市场。”夏见荣说,事虽难,做则必成。

怎样写家庭养殖致富经历_养殖致富案例_致富养殖业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