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7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5.6%,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65亿,较2021年12月增长3636万,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为99.8%。由此可见,网络已经发展成为全民不可或缺的社会生活工具。网络不仅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时空限制,更是对人际交往和生活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全世界同一个“地球村”的现实愈演愈烈。当代青年大学生被喻为“网络原住民”,网络已然成他们生活成长不可缺少的新场域,也影响着处于拔节孕穗期的他们价值观的培育和形成。数字化时代的发展需要大众网络素养的提升,知网、懂网、学网才能用好网。数字化赋能教育提质增效,高校应主动作为,将网络素养教育提升为青年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必修课”。
聚焦教育数字化时代呼唤,扩展网络素养至全员教育。面对信息化浪潮,教育也只有紧抓新时代历史机遇,充分利用信息化、数字化赋能教育改革升级,建构超越时空局限的教育新形态。高校要充分认识到网络化、数字化发展对社会的全面和深层次变革,深刻把握教育数字化的重大战略意义和内涵,主动转变思维,积极探索应变。在推进教育数字化的过程中,高校要深刻改革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不断提升教育供给侧改革和优化教育资源供给,将网络素养教育纳入新时代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体系,延伸至全员需学、全员皆学。加强顶层设计,逐步推进网络素养教育从专业课程向通识课程转化,打破网络素养仅仅作为新闻传播类学生的必修知识科目的传统模式,扩大课程受众覆盖面延展至各学科全专业,采用必修、选修相结合的方式能开尽开,不断提高学生对网络素养认识的普及度;提高师生思想认识,通过不同高校间的交流互促,“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定期举办网络素养提升相关培训、讲座、报告会等将网络素养意识植入师生心中;多举措提升教师队伍学网、懂网和用网水平,将各类校园媒介作为实践教学平台,发挥教师教书育人“排头兵”示范带头效应,以教促学,教学相长,不断促进学生对网络素养的理解和接受。
聚焦大学生健康成长之需,加强网络法治与文明规范教育。网络空间已然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环境,网络生态的状况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成长发展。新时代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就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大学生网络素养水平的高低会影响其人文素质的提升,因而大学生在享有网络技术优势的同时,也要树立正确的网络观。每个人不仅是网络使用者还要做好保护者。高校要充分认识到网络素养教育的时代意义,教育引导学生合法、合理用网,活用善用网络,积极为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良好生态环境担负起个人责任。一是要加强大学生日常法治教育,将网络法治治理内容列为重要内容,利用专业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明确网络法治建设重要内容和网络安全边界,使广大青年学生学法懂法守法,守好法律底线;二是要广泛宣传网络文明道德,利用线上线下多途径开展专题讲座、网络文明校园行动、主题教育活动、案例警示、网络道德文化实践等,引导广大青年学生自觉树立网络文明道德规范意识,共建网络文明新场域;三是积极开展校园“自媒体”乱象整治相关行动,使广大学生树立对网络使用有正确认知,自觉规范网络媒体使用行为,积极参与对网络乱象的整治行动。
聚焦网络共需共享共建,积极建构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科技的发展使网络迅速普及和生活化,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更是与网络密不可分,尤其是手机上网的便捷性和低门槛,全员皆媒。“微媒体”“自媒体”等新概念层出不穷,使媒介使用的门槛消解,互联网成为人人可用,人人兼有“传播者”与“受众”的双重身份。网络作为现代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一个人在需要、享用的同时也必须担负起共建的责任。作为肩负着人才培养重大使命的高校,应积极发挥网络的优势拓展育人路径,为学生积极建构和谐、健康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校园作为大学生学习成长的重要场域,引导学生树立网络“主人翁”意识和共享共建意识,通过网络将育人工作无缝衔接,共建师生校园网络共同体。筑牢网络宣传阵地,高校要加强对各类校园网络宣传阵地的统筹管理,建立有效的体制机制,建立多形式联动的立体化网络宣传阵地,发挥身边载体的优势。
从现实出发,建设优质化个性化网络文化内容,利用身边人、身边事的教育功能。人们接触和使用媒介均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青年大学生作为在网络中成长的一代,网络空间的群体特点和个性特征更加显著。高校在弘扬主旋律和传播主流价值观上,要结合学生特点,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有效整合“信息再构造”,创新实现内容的“二次传播”和“创新传播”,使高高在上的理论宣讲走向生活、走进大众,优化信息表达的知识性与趣味性,从而增强教育的思想性与针对性、引领力和亲和力。高校要加强调查研究,密切关注和了解学生的网络使用和关注情况,丰富网络文化产品供给,提供优质网络共享资源,有效吸引和影响学生。建立及时有效的信息沟通畅通途径,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社交圈“能表达”,通过主动网络议程设置合理引导校内公共舆论,避免因信息不畅致生活事件升级社会舆论;建立教师指导、学生有效参与的工作方式教育引导广大学生共享共建各类校园网络平台,通过大学生网络文化节、各类网络文化作品征集活动等鼓励和支持大学生积极参与各类网络文化作品创作,使广大学生能利用网络“善表达”,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
(作者:吴佳,广西医科大学学工处讲师,本文系广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新发展阶段提升高校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研究——基于广西高校校园网络宣传阵地建设实践》[编号:2021LSZ001]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