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新种植致富故事_致富种植创业项目_致富种植视频全集

葡萄给窦庄村贫困户带来了希望。

“我们村大片的盐碱地,以前人都说这里是‘兔子不拉屎’的地方。”51岁的萧县永堌镇窦庄村村支部书记赵德哲说,因为土地贫瘠,过去的窦庄村穷得揭不开锅。而现在贫瘠的盐碱地上,大片的葡萄园绿意盎然,甜甜的葡萄让大伙儿过上了甜蜜的日子。

盐碱地里结出甜葡萄

窦庄村位于萧县永堌镇,距离县城20多公里。因为盐碱地,窦庄村成了有名的贫困村。村民们一直想在盐碱地里种出好收成,他们种过白柳条,也种过桃子、苹果,然而这些都没能让他们脱贫。

萧县葡萄有1000多年的历史,窦庄村的盐碱地能不能也种出葡萄?从2010年开始,窦庄村人开始了新尝试。“政府免费提供葡萄苗,号召村民种葡萄。”永堌镇副镇长李文举说。

第一批葡萄实验地大约60亩,由村干部带头,村支部书记赵德哲、村委会主任窦长智都成了第一拨“吃螃蟹”的人。

除草、松土、修枝、打杈、施药、搭架……起早贪黑,10多户村民甩开膀子干了起来。葡萄18个月才能结果。从2010年冬到2012年夏,这18个月过得无比漫长。“第一次失败了,60亩地的葡萄都没挂上果子。”赵德哲说,为此还有村民在地里抹起了眼泪。“土质、技术都不行。”窦长智分析,土质得改良,各个技术环节也没有把握好。

萧县扶贫办和永堌镇政府又从省农科院请来了专家,对窦庄村的土质酸碱度进行测试。专家们有针对性地开出了适合盐碱地的药方。

经历第一次失败,村民们没有气馁,总结经验教训,继续培育。2013年,葡萄终于结果了。60亩地,平均每亩收益达到了2万元,种植户脸上笑开了花。

专家到田头手把手教

尝到甜头的村民扩大了葡萄种植规模。观望的村民,也行动了。

今年64岁的赵金枝家里有6口人,小女儿自幼患有小儿麻痹症,女婿在外打零工,外孙、外孙女都在上学。2013年,赵金枝和老伴把种麦子、玉米的4亩地用来种葡萄。由于缺乏经验,2014年收益较少。去年4亩葡萄每亩收益2万元,一下子卖了8万元。今年女婿索性不出去打工了,就在家里种葡萄。

赵金枝家的变化是窦庄村的一个缩影。过去村里青壮年大都出去打工,剩下的几乎都是老人和小孩。葡萄效益显现后,不少青壮年选择留在村里种葡萄,窦庄村焕发新的生机。

葡萄种出来了,对窦庄村人来说,如何提高葡萄质量成了一个新命题。从2013年开始,萧县不仅组织葡萄种植户到省农业科学院等地学习种植技术,还把农业专家请来授课,手把手地教农民种葡萄。

“今年年初,村里开了一次培训课,就像听戏一样热闹极了。”窦长智说,村委会门前的大院,成了一个露天教室,被挤得满满的。有满脸皱纹的,有抱着孩子的……

农民变身葡萄经纪人

去年,萧县葡萄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荣誉称号,这个消息让窦庄村葡萄种植户很兴奋。2011年,窦庄村5人发起成立了萧县永新果树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就是村里的葡萄种植户。从为社员提供化肥农药,推广种植技术,渐渐地,合作社也在销路上创新思路。

“过去村民们天不亮就骑着三轮车,拉葡萄去集市上卖。现在窦庄村的葡萄不仅开展农超对接,卖进了超市,我们还在合作社官网和一些专业农网上发布葡萄的销售信息。”赵德哲说,建立了网上销售渠道后,淮北、上海、南京等地的收购商都慕名而来。

赵德哲、窦长智等10多名葡萄种植户还有一个身份——葡萄经纪人。他们不仅负责联系收购商,还把关葡萄的质量,按质论价。不过这些葡萄经纪人不收费,就是为了维护窦庄葡萄的品牌。

赵德哲说,全村1000多户村民,种植葡萄1000多亩,包含夏黑、玫瑰香等10多个品种,部分村民年收入可以达到3万元。如今大片的葡萄园绿意盎然,那一串串葡萄,带给了村民美好生活的新希望。

新安晚报、安徽网记者 钟虹 马杨 摄影报道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