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的功效与作用

【中药名】茯苓 fuling

【别名】茯灵、云苓、茯菟、松腴、松薯、松苓。

【英文名】Poria。

【药用部位】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oria cocos (Schw.) Wolf.的菌核。

【植物形态】子实体生于菌核上,一年生,平伏贴生。管口面白色,后变为淡褐色;管口多角形至不规则形;菌管单层,白色。菌肉白色至乳黄色。菌丝无锁状联合,有小囊状体,孢子长椭圆形至圆柱形,光滑无色。菌核球形、卵形至不规则形,大小不等,大者直径可达30厘米以上,新鲜时较软,干后变硬,有厚而多皱的皮壳,表面褐色至红褐色,干后变为黑褐色。菌核内部粉粒状,外层淡粉红色,内部白色。菌丝结构与子实体相似。

【产地分布】多寄生于气候凉爽、干燥、向阳山坡上的马尾松、黄山松、赤松、云南松等针叶树的根部,深入地下20~30厘米处。分布于河北、山东、四川等地。

【采收加工】全年均可采挖,一般多在7~9月,挖后去泥土、堆积,以草垫覆盖,使内部水分渗出,取出置通风处阴干,反复数次,直至干燥,即为“茯苓个”;在稍干、表面起皱时,削取外皮,为“茯苓皮”;中心部分切成的块片,为“茯苓块”与“茯苓片”;带棕红色或淡红色部分切成的片块称“赤茯苓”;近白色部分切成的片块称“白茯苓”;带松根者称“茯神”。

【药材性状】类球形、椭圆形或为不规则团块,大小圆扁不一,长10~30厘米,外皮薄而粗糙,棕褐色至黑褐色,有明显皱纹,质坚实而重,难破碎,一般重1~1.5千克,小者重约0.5千克。断面颗粒性,有时具裂隙,外层淡棕色,内部白色,少数淡红色,有的中间抱有松根。无臭,味淡,嚼之粘牙。

【性味归经】性平,味甘、淡。归心经、肺经、脾经、肾经。

【功效与作用】利水渗湿、健脾宁心。属利水渗湿药下属分类的利水消肿药。

【临床应用】用量9~15克,煎服或入丸服。用治水肿尿少、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

【药理研究】可预防胃溃疡,对肝损伤有防治作用;有抗癌作用;且能加快心率。药理实验表明,具有利尿、抗菌作用,能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此外,还有降低血糖、降低胃酸、增强离体心脏心缩等作用。

【化学成分】含三萜羧酸,有茯苓酸、土莫酸、齿孑L菌、松苓酸、松苓新酸等,还含有多聚糖,主要为茯苓聚糖,含量最高可达75%,经结构改造后可得到具有较强抗肿瘤活性的茯苓次聚糖。此外,尚含有组氨酸、腺嘌呤、胆碱、β-茯苓聚糖酶、蛋白酶、脂肪酸、脂肪、卵磷脂、麦角甾醇、茯苓素、茯苓新酸、3-氢化松苓酸、麦角甾-7,22-二烯-3β-醇、7,9(11)去氢茯苓酸等。

【使用禁忌】阴虚而无湿热、虚寒滑精、气虚下陷者慎服。

【配伍药方】①治水肿:白术(净)6克,茯苓9克,郁李仁4.5克。加生姜汁煎。(《不知医必要》茯苓汤)

②治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茯苓120克,桂枝、白术各90克,甘草60克。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小便则利。(《金匮要略》苓桂术甘汤)

③治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半夏一升,生姜240克,茯苓90克。上三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金匮要略》小半夏加茯苓汤)

④治胃反,吐而渴欲饮水者:茯苓240克,泽泻120克,甘草60克,桂枝60克,白术90克,生姜120克。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内泽泻,再煮取二升半,温服八合,日三服。(《金匮要略》茯苓泽泻汤)

⑤治盗汗:茯苓75克,为末。每服6克,浓煎艾汤调下。(《普济方》陈艾汤)

⑥治头风虚眩,暖腰膝,主五劳七伤:茯苓粉同曲米酿酒饮。(《纲目》茯苓酒)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